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论文_马超,汪玉银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论文_马超,汪玉银

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18

摘要:园林诞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但是由于其起源、功能、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园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文脉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法国凡尔赛宫苑;中国颐和园;园林艺术;风格;

1、园林的定义及分类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孕育而生的,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生,中外园林中,都包含着土地,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不同的布局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园林。由此可以将园林类别分为以下四种:规整式园林、风景式园林、混合式园林、庭园。

2、中西园林造园艺术风格比较概述

2.1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水有源,树有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可以追溯到意大利 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如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王权大盛。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权达到顶峰,标榜“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化成为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并成为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

2.2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背景

白居易有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描绘的景象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和曲折的造园思想。“曲折”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园林道路中,一反宽畅、简便、捷达等常规,经常是宽窄多变,曲折有致,追求、迂回、幽深的变化,使园林道路成为导景、观景、品景、赏景的媒介。“曲径通幽”是对中国园林道路的准确描述,既是模仿自然形态的手法,也是通向“幽”“深”的审美境界的重要手段。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而文人、画家的介入又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他们将自身特有的审美情趣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会贯通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因而中国园林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因对自然进行大胆地概括、抽象而获得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造园过程中,从立意构思到具体的技法,都能体现出绘画的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

3、中西方园林案例比较概述

3.1 凡尔赛宫的基本情况

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了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凡尔赛宫苑占地111公顷,坐西朝东,中轴线长达3公里,决定着整个园林的布局,大小道路加之花草、水池、喷泉、柱廊等组成几何图案,被称为“跑马者的花园”。在主轴线上依次布置了水花坛、拉东娜喷泉、国王林荫道、阿波罗喷泉、十字形大水渠等一系列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景观。轴线两侧分布的小园林是整个园林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各个小园林主题不同、形式各异,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大园林的亲切氛围,也是园林统一中求变化的一种手法。

3.2 颐和园的基本情况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规模极其宏大,总共占地293公顷,昆明湖和万寿山是其主要构成部分。颐和园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园中有大小院落20余处,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颐和园集结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基本框架由昆明湖、万寿山构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 遵从了传统的规律和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4、东西方皇家园林不同理念比较分析

4.1 相对选址思想的不同

凡尔赛是位于巴黎西南22 km的一个小村落,周围是无水、无景、无树,只有流沙和沼泽,是最荒凉、最贫瘾的不毛之地,在这样的地方建造宫殿,的确是很不明智的。然而,勒瑙特亥在进行设计时,为了追求皇家气势的宏伟,用直尺和圆规勾画出一副宏伟的蓝图,因设计时没有考虑实际的地形地貌,在施工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土地平整,造成财力的浪费。凡尔赛虽为沼泽地带,却没有足够的水源满足园林造景的需求,为此建造了大量的水工工程和机械,到了17世纪80年代,造成了一个“玛丽机”,从塞纳河抽水,有14个轮泵,保证了大运河和1400多座泉池的用水,堪称当时的工程奇迹。

而颐和园前身则为清漪园工程,选址必定遵循祖宗之法——堪舆选址。北京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余脉;北部的军都山是燕山支脉,均属于昆仑山系的“北干龙”。颐和园所在的西郊小山湾(玉泉山至香山地区),正处于小平原的扇顶部位,其龙脉来自西山之东脉。北京西郊小山湾的地貌,由侵蚀剥蚀的丘陵和古老的谷口洪冲积扇所组成,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转折地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山地丘陵的地表径流和扇缘出露的地下水(泉水),向山湾低地集聚,形成常年积水的“碟形洼地”。

中国园林选址,大都青睐于山间盆地、山前谷口(洪冲积)扇形地。这里正是“山水相交、冲阴和阳、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这里兼有地貌单元、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具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是营造园林的理想之地。

4.2 规划布局的不同

凡尔赛宫苑以人工景致为表现主题,总体布局为长方形,宫殿在高地上,正门朝东,以宫殿为基准构造的主轴线前后延伸,贯穿总领全局。花园由几何图案花圃组成,图案里是绣花植坛,平展坦荡,气派壮丽。主轴线沿人工湖延伸1000余米,主要道路布局也沿轴线对称,道路两侧有间断的行列式树丛,将两侧的景物遮挡起来,并引导人们的视线沿轴线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无际的景深。主要的景物喷泉和雕像也沿着轴线布局,在设计中为了避免单调,喷泉和雕像的形式和内容有丰富的变化。

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颐和园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整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而风景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这些知名建筑显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就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地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古典主义园林是理性的、写实的,它们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统一”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这种对线性的不同认识是中西方园林产生巨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凡尔赛宫苑与颐和园的比较中是相当明显的。

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几何图形”式的,以建筑为景区的主体,建筑统率着园林,这意味着秩序和纪律统帅着一切,不但建筑物在布局里占着主导地位,而且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它建筑化,道路、水池和小建筑物把几何格律带进了林园,建筑物是封闭的,花木常被修整后才作为园林景物,人们并不欣赏树木花草本身的美,而是通过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铺砌成平面的图案,或者将植物剪成绿色的几何体,园林的美是这种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美,缺乏生气和活力。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建筑的格律不统率园林的布局,而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植物、山水等渗透到建筑中去,人们在欣赏建筑美的同时还欣赏自然的美,它们和人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使人融化于自然之中。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显得很含蓄,很有韵味。

4.3 造园的“思想意境”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园林艺术和这个民族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必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园林艺术是这个民族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艺术形式。

西方人在造园思想上,表现为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现状,反映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与征服。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大量使用几何式构图,透过严谨的几何图形反映欧洲传统的理性主义至上的思维特征。发达的逻辑学、几何学及透视学又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形成一种层次严密和整体完备的结构体系。这种理性至上、改造自然的造园思想在凡尔赛宫苑的设计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与情操,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东方人在造园思想上,首先承认自然有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美,对自然采取因势利导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而不是对自然采取对立、征服的态度。在园林设计中,最终寻求到通过流变松动的结构来体现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人文心态,这种造园手法在避暑山庄中得到了完美的应用。

4.4 园林修建目的的不同

凡尔赛宫苑成功的以园林的形势表现了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路易十四是欧洲君主专制体制中最有权势的国王,他提出了“君权神授”之说,自称为“太阳王”,凡尔赛宫苑只是满足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虚荣心。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作为皇家休闲游览、休养、看戏以及理政之用,与之相比较,凡尔赛宫建设的目的就相对比较单纯。

5、结语

两座皇家园林经历了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各自目睹着本民族的沧桑巨变。1789年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王族被逮捕、审判和砍头;1870年德军占领凡尔赛,普鲁士的威廉王子在这里登基做了德国的皇帝;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在这里宣布成立;1919年在这里签订法德和平条约等法国近代史上的几次重大政治事件都在凡尔赛宫发生。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开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到如今两座世界造园体系中的艺术精品,虽然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政治地位也已经荡然无存,但作为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绚丽的明珠,它们的造园艺术水平还在继续影响着东西方园林的发展进程,散发着它迷人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庭.从颐和园与凡尔赛看中法园林自然观的差异[J3]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030一9031.

[4]祝丹,林振铭,杨旭东.有关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与颐和园的比较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89一91.

[5]王志胜,李艳梅,刘利.浅析艺术形态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重现“凡尔赛宫苑”的风韵[J].风景园林规划设计,2010(7):24一26.

[6]高洁,吴树平,曹玉红.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古建筑艺术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21):9-10.

论文作者:马超,汪玉银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论文_马超,汪玉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