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在社会科学人才建设中的作用与作用_工作管理论文

论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在社会科学人才建设中的作用与作用_工作管理论文

略论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在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队伍论文,作用论文,功能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3—5281 (1999)03—0098—04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高素质的人才为载体、为动力、为源泉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离不开高素质的自然科学人才,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社会科学人才。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直接目的在于出成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人才培育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并在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国家和地方各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重大项目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批比较优秀的社会科学人才。这支队伍对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支队伍尚存在许多不适应和不尽人意之处。因此,从制定和组织实施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角度出发,有意识地探索加强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研究和开拓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人才培育功能,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承担起知识创新重任、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高素质的社会科学主力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对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

1.有助于提高社会科学人才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具有政治上的导向功能。社会科学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完成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党的基本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规划中得到贯彻和体现。这必将会引导科研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课题指南》的发布,则更为直接地帮助和指导科研人员选择正确的科研方向,确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规划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才有可能选准题目、设计好题目,深刻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准确地总结概括和回答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取得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2.有助于激发社会科学人才的创新能力。

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是按照“公开申报、专家评审、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原则确定的。课题一经立项即被纳入严密科学的管理程序之中。课题完成后其研究成果要通过专家鉴定,并做出鉴定结论。这就意味着社会科学人才必须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并使这种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取胜,才有可能争取到规划项目、取得上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以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为目标,因此它的本质就是创造、创新。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核心是发挥社会科学人才的创造性。社会科学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创造才能和创造力量。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靠社会科学人才的创造力来推动的,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社会科学人才的才能和潜力不断发挥和实现的过程。社会科学规划体现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原则,激励社会科学人才勤学习、锐意创新,不断地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

3.有助于社会科学人才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点突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研究的宗旨是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社会科学人才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一是树立勤奋学习的风气。要甘于坐“冷板凳”,练好“内功”,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掌握思想方法;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不断学习、掌握和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中相关学科领域和新学科的知识,使自己具备扎实丰厚的“专”、“博”、“新”相结合的学术理论功底。二是树立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风气。要敢于追求真理,更要敢于坚持真理、献身真理。同时要善于客观、正确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包括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三是树立务实、严谨的治学风气。要走出书斋,贴近社会,深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潜心研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同时要反对泛泛空谈,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有说服力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4.有助于社会科学人才掌握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承担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可以帮助社会科学人才尤其是青年社会科学人才掌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比较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强调要重视新兴边缘交叉性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从而为促进社会科学人才掌握和运用跨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一门学科诞生的同时就形成了它的研究方法。随着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在与其它学科相互影响、补充、渗透的过程中,研究方法也日趋系统和完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得以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错误则事倍功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掌握科学、先进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要真正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靠书本,更要靠实践,要靠亲自参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实践。科研工作的实践是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离开过程的研究方法是不存在的。只有亲自经历这一过程,掌握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才有可能掌握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找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佳程序和最优途径,多、快、好、省地产出精神产品。

5.有助于增强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提高整体效益。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鼓励跨学领域的大规模的综合性研究,提倡搞集体项目、联合攻关。这就使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各学科领域的力量得以协调,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整体效益的发挥提供了良好机会和空间。

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综合性、整体化研究趋势在不断增强。这是因为当代社会的许多国际、国内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单个学科和个人所能承担的,而是要靠多个学科、多方面力量共同承担来完成。社会科学规划的制定体现了社会科学这一当代发展规律。完成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项目,必然要采取联合攻关方式。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号称“五路大军”,各路大军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各路大军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情况突出,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科研效率低下的现象严重。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整体效益不高。通过社会科学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使社会科学研究的各方面、各学科的力量得到加强,整体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学术研究的规模效益得到提高。

6.有助于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实现正常的代际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队伍老化的现象,人才断层问题严重。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的扶持和培养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从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到经费资助,均规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倾斜政策。国家和多数省、市、区的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均设置了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据统计,“八五”到“九五”前三年,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中,青年项目约占立项总数的20%。为我国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做出了努力。青年人才通过主持承担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使自己的学术能力得到增强,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老中青年三结合合理的课题组织形式,也对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各方面结构较为合理的课题组中,通过学术造诣较深的老一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传、帮、带的作用,使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得到锻炼并脱颖而出。

7.为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除了要努力提高这支队伍各方面的素质外,还需要为这支队伍的正常发展提供外部保障条件。其中一个重要保障条件就是能够提供保障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科研经费。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研经费少,导致调查研究不能深入,学术会议不能参加,学术交流不能开展,研究资料满足不了需要,科研手段原始落后。而缺乏全新知识,不了解科学前沿的信息,不了解国情,不掌握当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人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社会科学人才。

各级各类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制定,为社会科学人才获得科研经费的支持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科研单位,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越来越依赖于多渠道、不同层次的科研规划立项。承担的科研项目越多,则获得的科研资助经费越多。科研经费越多,社会科学人才的工作条件就有可能得到改善,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就会落在实处。

对于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而言,规划项目资助经费则维系着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8.有助于锻炼和造就高素质社会科学规划管理人才。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工作,需要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研规划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高素质的社会科学规划管理人才至少应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知识要全面,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社会科学规划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社会科学某一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还应对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认识和了解,懂得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掌握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动向与发展趋势。同时还应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是做好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二是要有较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工作有其特殊的规律。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要熟知和精通从课题的申报立项到成果鉴定、验收的各个管理环节。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规划的制订、实施和顺利完成。三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有勇于为社会科学规划事业献身的精神。从事管理工作,要甘于奉献,要有为他人做嫁衣的胸怀和情操。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科学管理人才。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工作开创十几年来,随着各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支管理工作队伍正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他们在长期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途径,不断研究管理工作的规律,创立、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理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按照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我,逐步成长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事业中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标签:;  ;  

论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在社会科学人才建设中的作用与作用_工作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