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民族的建筑才是世界的建筑——从中国建筑看外国建筑论文_劳秀霞

只有民族的建筑才是世界的建筑——从中国建筑看外国建筑论文_劳秀霞

身份证号码:44078319881015xxxx

摘要:西方建筑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窿和尖塔来表现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一直顺着自己的社会,地域,宗教,文化这条脉络不断茁壮的成长、演变、进化着。每一栋留下来的都是百年一成的杰作,让我们如此的推崇和喜爱,这种对伟大艺术的欣赏是无国界之分的。因此,当一些国人一过分的狂热追逐着欧洲古典主义,或欧陆风格时,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理解一些,然而,这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中国建筑的再一次辉煌,还是没落?

我们都知道有生命力的建筑都是独特建筑风格与本地文化传统交融的产物。欧洲的古建也不例外,没有古埃及人早期对太阳神的崇拜,对人的生死的独特的理解,就没有金字塔及太阳神庙的建造,也就不会有柱的应用,更不会有后来人所崇拜,至今仍在模仿和应用的古罗马柱式;没有野蛮的奴隶制,也就不会有现今的旅游胜地罗马角斗场的存在;没有基督教在欧洲的大肆盛行,也就不会有哥特式教堂,不会有尖券,骨架券的使用,当然像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辉煌的宗教建筑也就不会出现后人的面前了;同样如果没有基督教对人的在各个领域上如此绝对的控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更不会有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丰碑似的穹顶的诞生,以及后来的坦比哀多,以至后期让人略带遗憾的圣彼得大教堂。

建筑不是无根无基的,漂浮在人们脑中,忽然就诞生在世界上的。经典的建筑也不是忽然就诞生于某位大师的头脑中的,它是与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分不开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建筑,中国的却与欧洲的有这么大的差别、苏州园林和欧洲几何型园林之间的会产生如此巨大差异。

建筑是凝固的问候,一个时代的建筑,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因此,不管现在是欧陆风也好,复古风也好,到底是我国建筑真正发展的正确的方向还有待研究。盲目跟风产生的后果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想从以下几点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不是进口的就比国产的好

如我前文所说的,沿着两个不同文化发展轨迹进化发展而来的文明的产物是否可以彼此替代,彼此一较高低?外国的东西是不是适合中国的,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自己的文化,我们有悠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作为根基,我们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建造体系。是否洋风一来,大家就扔掉自己的东西跟在人家后面跑,我并不是说外来的不好,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侵略是一定要出现的。外国建筑形式就是其中一个很好地体现。我们不是说要闭关锁国,好的东西当然应该学习,甚至直接“拿来”,但重要的是要看适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中西结合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像包括骑楼、西关大屋等等都很好。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多挖掘本士元素地方特色同时也多注意时世,注意中西结合做到画龙点睛,绝对不能直接嫁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学习内容不要学习形式

退一步,欧洲古建我们就是喜欢,就是想搬来,行不行,好的东西么,美术上还有临摹这么一说呢!行,可以仿照,但仿照也是有技术的,不是说打个牌子,修饰一下立面,做两个罗马柱,贴点金,就是欧陆风格,就是古典主义了!或者学学大师的东西,外形越古怪就越有性格,越前卫,越是好东西。我们不是不能抄,抄也分明白抄和糊涂抄,要炒就要先懂,了解其本质和精髓的地方然后再抄,这样才能抄出神韵!而不是像现在某些房地产商只以营利为目的,为符合大众对于消费者对国外的“产品”地盲目“宠爱”,而过分偏爱“西方经典”,纷纷给自己的楼盘贴上“欧洲风情”的标签。若真是正宗的欧洲古典主义也就罢了,最少还有个作为独立建筑的欣赏价值,可是往往学来的又都是表面的东西,生搬硬套,照虎画猫。令人难以苟同。

三、保护与发展本土特色

喜爱出国旅游的人都知道意大利,虽然我没去过但我也都喜欢意大利的城市,处处透着欧洲小镇的悠闲自在感觉,每一条街道是那么的自然,一片片建筑群又是那么有韵律,而如果此时突然一座中国四合院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有什么感觉?而要命的是在不远处你又发现了像世贸大厦似的建筑物屹立在那里。你的心情一定是180度大转弯吧!而我们一直抱怨的自己的城市就是这样被我们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了。意大利小镇令人神往就在于其百年不变的规划,几个世纪以来,罗马的建筑依然奉行着一圣彼得堡大教堂为最高点的规矩,没有人妄图用一个怪状的,建筑来重新定位这座城市,也没有人只为了利益用抄来的建筑娱乐大众,因此才有的现在的旅游胜地,而反观我们的城市已经被一些人的盲目跟风,弄得支离破碎!没有地域特色,没有规划,没有城市的标志,只有入侵来的建筑垃圾。幸好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慢慢的认识到保护与发展本土特色,使之成为城市的亮丽图片。。。

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外,更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应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作为艺术创造,建筑设计必须追求独特的艺术个性,但艺术个性并非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师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传统建筑文化,取其精髓,并结合西方现代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建筑作品。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严再天,保护性开发中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2014.07

[2]王国安.古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研究,2015.05

论文作者:劳秀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只有民族的建筑才是世界的建筑——从中国建筑看外国建筑论文_劳秀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