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化到国际化: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_出国留学论文

从民族化到国际化: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_出国留学论文

从国家化走向国际化——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中国教育论文,走向论文,趋势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入世与网络将促使中国教育更加对世界开放

(一)改革开放二十年,世绩世人瞩目。

1978年,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出国留学为代表的教育工作的改革开放也在这一年开始起步。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国教育在向世界开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政府、高校、民间组织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多边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截至1998年底,我国已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教育高层互访不断,不时派出和接待教育代表团,主办和参加了数以千计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和派出的专家、教师数以万计,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合作项目。

留学教育蓬勃发展。1978年,“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对开创改革开放时期的出国留学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基本方针指导下,1978-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约达32万,累计接收30余万来华留学生。

国际合作办学强劲崛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实施,人们开始对有关的国际知识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学习的渴望。70年代末以来,有关国际知识的教育内容开始慢慢渗入到学校课程中,许多高校都相继引进外国原版教材。同时,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应用文科和经济管理为主要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开始在我国悄然兴起。到九十年代末,外国与中国合作办学的机构已超过200家;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1月6日公布的数据,经批准可授予境外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30个。

外语教育倍受重视。随着教育的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深入,“外语热”席卷大地。英语,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必修课。与外语学习热潮息息相关,中外合作的语言能力考试方兴未艾。举其要者,有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合作举办的TOEFL、GRE、GMAT和TSE;有与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举办的BEC、KET、PET以及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系统等;日本语能力测试自1993年开始向社会开放,目前已在中国大陆设有20个考点。

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向纵深拓展。有人曾说过: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必将伴随产生语言的复兴和强调文化特点。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汉语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倍受青睐,汉语学习者的动机也从文化爱好向实际需要转变,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上千所高校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科。而我国也有300多所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由国家教委批准实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自1991年开始在海外推行以来不断推广,到1998年底,参加HSK考试的外国考生总计41400多名。海外考点达到34个,分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

(二)入世将引发新一轮教育开放热潮。

历史是无法也不能割断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努力大大缩短了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如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已指日可待,我国教育必将更加对世界开放。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如军事院校),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具体而言,WTO鼓励所有成员国到海外办学;允许外国教育机构(企业)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和学历证明;支持专业人才流动,减少移民限制;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垄断,减少对本国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

入世,意味着我国将与WTO其他成员国之间跨越国界的教育服务和求学活动必将与日俱增。中国必然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开放教育市场,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市场将向国外开放,如引入外资、合作办学将大昌其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市场将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的优势和特色教育推向全世界。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催生教育开放新态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类正在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将面对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第一次震撼全世界的教育革命。这场教育革命可能比300年前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还要深刻。在国外,网络教育已是互联网最大产业之一。一项对美国650所大学使用计算机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早在1996年,美国大学就有27%的课程是在装备计算机的教师进行的,有25%的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电子邮件,有15%的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计算机模拟和演练,有18%的课程使用了商业性的课程软件,有12%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有8%的课程利用了光盘教材。(注:转引自张晓明:《国际化: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科技导报》2000年第9期。)美国现在已经有150万人选择在家上学。

目前,我国已有31所院校被教育部指定为远程学历学位教育的试点单位。虽然中国眼下仍处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但资深人士认为网络教育在中国也已经悄然顺利启动。随着学校的全部校舍可以简化成一部电脑、一根电话线外加一个“猫”时,互联网近乎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和个性化互动、群体互动的功能,将还教学以个性,将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还可以将传统的离线学校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搬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屏幕接受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点播IP课件在任何时间内上课,并同时收看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进行的数个不同的讲座。时间、空间的距离将不会再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跨国学习的障碍。

网络,将催生教育改革开放的新态势。

二、留学大军的出国与回归仍是教育国际化第一要素

尽管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途径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但人的要素始终是公认的教育国际化第一要素。因为,学生的异国求学是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持久、最直观也最重要的要素,派出与接受留学生的层次与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低。

(一)出国留学仍将波卷云飞,热度烫人。

在1978-1988年的20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约达32万,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留学人员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不仅在我国留学史上,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展望未来,我国的出国留学将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国家公费留学更重效益。经过多年的留学工作实践,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不断得到完善。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并重点调整和完善了国家公费出国留学政策,在江苏、吉林两省进行改革试点后,开始对国家公费出国留学实行了“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新办法,并以此取代了过去层层计划分配名额的做法,留学效益明显提高,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另外,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还同有的地方、部委共同设立了合作派出项目,使国家公费出国留学的成功做法向单位公派辐射,通过正确的导向作用带动单位公派留学工作的开展。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01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章程》看,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将进一步多样化,如我国政府提供全额资助、与外国政府和组织互换奖学金资助、各种项目奖学金或资助金等;在全国选拔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人数也将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及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加;所资助的学科、专业将越来越遵循如下的原则:鼓励申请者根据国家“十五”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及国家产业政策和部门、地方重点基础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项目、高科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进行申报,鼓励从事我国薄弱学科、新型、交叉学科的研究。(注:http://www.csc.cdu.cn/go-abroad/chinese/2001.htm)

自费留学将继续升温。自费出国留学在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自费渠道出国留学的人数已远远超过国家公费和单位公派之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费出国留学发展迅猛,人数增加相当快。展望未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必将还有更大的飞跃。深圳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出国留学的比例为80.2%,中学生希望出国留学的比例更高达86.8%。(注:郝瑞庭:《中小学出国留学热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

首先,我国政策鼓励出国留学。为了适应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迅猛增加的需要,在政策上体出“支持留学”的方针,教育部从1990年到1993年两次调整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逐渐理顺了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1993年7月,《关于自费出国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后,我国公民申请、办理自费出国留学的渠道已经畅通,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已经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支持自费出国留学。有人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出国留学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做过量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国内就会出现留学需求;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出国留学的数量就会大幅增长。虽然我们不能机械地对号入座,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事实上就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支付子女自费出国留学的费用。

第三,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对我国的自费出国留学无异于推波助澜。世纪之交,各国都先后制定了新的人才引进计划,如美国决定在2001-2003年度将人才引进的名额从当前的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同时撤销外国技术人员到美国必须的签证限制。德国总理施罗德3月13日宣布从国外招聘信息技术人才新政策,5月31日内阁通过向非欧盟国家引进人入发放“绿卡”规定。(注: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期。)日本计划采取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的比例在未来几年内达到30%。不可否认,经济发达国家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先进的科研条件、完整的社会激励机制及人文环境对为数不少的中国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对那些从未打算到国外定居的人来说(深圳大学的调查显示有60%的学生明确表示将来回国),出国留学则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中转和人生资历的证明,是对将来回国就业的一种投资。毕竟在我们这个讲求背景的社会里,“洋文凭”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背景。拿一张洋文凭,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高职、高薪甚至社会地位。(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3月3日第14版。)

低龄化趋势将得到遏制。90年代以来,在出国留学人数不断递增的同时,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生的年龄不断降低——与80年代相比,留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下降了10岁。(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3月3日第14版。)据专门办理出国留学事务的深圳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等机构介绍,其1999年第一季度所办理的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占到所有出国人员的70~80%,而且行情依然看涨。(注:《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广东省近两年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达五、六千人,其中中小学占到了一半左右。(注:《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另据上海公证处的粗略统计,1999年至2000年第一季度,5万多件涉外民事公证文书中,有50%涉及留学,而其中又有一半是初、高中学生。近年来,每年起码有几万名初高中生赴境外读书。这在以前是从未碰到过的。(注:上海市每年有数万中学生出境》,《民办教育电子信箱》书面文本,2000年第15期。)另外,中学生短期出国留学也已达到相当规模。更令人吃惊的消息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将他年仅5岁的孩子送到了新西兰去上幼儿园。(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3月3日第14版。)

对自费留学的低龄化趋势,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历来态度明确:不赞成尚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自费出国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国民教育,是对自己文化的学习。而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对哪种文化都缺少认同感。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一个人独自去国外,在感情上会有很大的空白,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最近,由于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又明确规定,中介服务机构代办自费出国留学业务的服务对象为:“已完成高级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后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如此看来,初、高中生留学潮或许会有所降温了,但高中一毕业就申请自费留学的人数可能会相应增加。

(二)“出国热”正在变成“归国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大批青年大都是解放后出生、新社会培养的,这些人与国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祖国的盛衰荣辱与他们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目前,这批人中有不少佼佼者可谓学有所成、术有专攻、经营有道。他们出国时间不长,乡情尤深,关心国事熟悉国情,年轻有为,有为祖国服务的愿望。80年代以来,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报效的热情和潜在的为国服务的优势已经开始表现出来。出国的留学人员中已有10万人陆续回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据统计,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近十几年回国的留学人员占到50%以上;在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跻身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人选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近几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在参与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团中央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专项人才基金”、国家科技部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等工程和项目的人员中,近年来学成回国者占到半数以上。

国外舆论认为,中国的“出国热”正在变成“归国热”。(注:《参考消息》2000年10月20日第8版。)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繁荣,为广大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提供了报效祖国的广阔天地,对海外学子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有学者曾对经济发展与人才流向的关系作过如下的分析。

人才流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人才流动阶段 人均GDP(美元) 人才流向

第一阶段 低于1500 人才外流严重,回归率<5%

第二阶段 2000-3000人才外流势头减弱,人才回

归开始增长

第三阶段 4000以上 人才回归大幅度增长

第四阶段 6000以上 出现人才回归大潮

资料来源:转引自忻福良等:上海市引进海外华人智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997。

而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直逼上表中的第三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逾万元的地区就达到7个,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注:胡鞍钢、邹平著:《中国发展报告 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而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远超过地区的整体水平。笔者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了部分东部沿海省区的12个城市人均GDP已逾2万元,包括深圳、杭州、厦门、广州、无锡、宁波、福州、上海、大连、温州、南京、苏州。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都将更有利于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归。

另一方面,各部门、单位为留学回国人员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仅以教育部为例。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部进行了一系列帮助支持在外留学人员了解、关心并参与祖国建设事业的工作。如组织招聘团出国招聘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做博士后研究;举办“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代表成果汇报暨慰问活动”;设立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使留学人员一回国即能获得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所急需的经费;实施“春晖计划”,拨出专项经费,创造必要条件,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在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支持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不断完善中国留学服务信息网,以更有效地利用在外留学人员的人才、技术和智力资源,进一步扩大双向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强化信息服务手段。

这些措施与方法已经并必将继续对推动全国的留学回国工作和动员在外留学人员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中国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世界各国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肤色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1979-1998年间,全国累计接收30余万留学生。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来华留学生以平均每年递增30%的速度增加。1996年,我国接收留学生41211人,一跃进入世界接收外国学生最多的八强之列,世界舆论称之为“留华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外国来华留学生已连续多年超过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199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9所高等学校,共接收来自164个国家的各类来华留学生43084人,是各类出国留学人员17622人的2.5倍。

随着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加入WTO,各个国家与我国打交道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需要掌握汉语的人将进一步增多,而事实上汉语热已经席卷而来。这样,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与教学服务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增长。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如中医、武术)以其独一无二的世界霸主地位仍对国外学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如淡水鱼养殖)也为大批国外学者所向往。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将依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其他成员国进行商贸往来。教育,包括有偿的教育服务,将成为各成员国之间一种正式的组织行为,得到正式的组织保障和法律规范保障,从而迅速、健康地发展。近年来,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已经连续组织国内几十所著名大学到日本、韩国等举办“中国高等教育说明会”,去年又举办了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得到了众多大学的积极支持,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提高国际竞争力,借鉴国外的经验提高办学水平,创办国际知名大学,最直接的效果,是将会吸引到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三、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将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

(一)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

早在二十年前,约翰·奈斯比特就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中指出:“一个国家在新世纪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是其人民的思想面向世界。”无独有偶,教育界人士对此也深有同感。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克拉克·科尔在阐述国际教育的必要性时就指出:“知识是无国界的”、“教育原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拥有众多良好全球意识大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

当今,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地球急剧缩小,正在变成一个村落。我们所熟悉的地缘政治边界和经济设想正在被新的现实所取代:世界已融合为一个整体,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剧,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在这种国际环境里,我国面临着许多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以及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各国共同性的问题。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性人才,以最终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就是要站在全人类的视野,为人类和平与繁荣、为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积极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参加保全宇宙飞船“地球号”的生态体系,实现自然、人类与机器共存的新的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面对21世纪国际交流、国际协作和全球规范的挑战,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把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发展爱国主义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种异国文化,具备广博的国际知识。即,不仅要掌握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知识,还要培养能与异国文化相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性礼节和理解能力,并在广阔的国际范围、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视野中陶冶人格,具备能与不断缩小着的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意识与态度。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国际化本身不是目的,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

二、以国际教育原则推进教育改革。

国际素质的养成、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的培养,是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时空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以国际教育原则为指导,全面检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制定有关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如规定来华留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比例;将学生出国留学纳入大学教育计划,实现学分与文凭互认;大幅度地提高能掌握和使用多于一种语言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求大学生必须精通一门外语,中小学生能掌握一门外语;设立与完善有关的奖学金计划,以支持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跨国的学习、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充分调动和利用全国公民、公司、团体及各级政府等一切可能的资源,支持和鼓励国际教育。

世纪之交,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至少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参加教育国际化的人员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教育已经日益成为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以及学校的高层管理者已成为这一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二是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企业界、经济界开始与学校进行合作,成为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推动者。它们不仅为这种教育国际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而且还直接参与这种活动。如中国的外资企业从国外聘请专家学者为自己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在职培训机会(注:参见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外国教育资料》2001年第2期)再如,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就曾把美国最好的2400多种教材以及其他国家的名牌教材带到中国高校举办巡展,希望作高校师生和国外一流大学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国外最优秀、最新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引进国内来(注:《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25日第1版。)。

第二,我们必须抓好课程与教学改革,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并将全球的观念渗透到所有的课程领域、所有的课外活动中,在学校里建立一种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国际性的氛围,使学生在从小受到全球观念和意识的熏陶,使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学习有关各国之间的种种问题,学习有关制度、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之间的交叉联系,通过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了解在个人与团体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时所应具备的一般的需要和愿望。尤其要把国际教育看成是跨学科性的,包括人文、科学、数学、外语、地理和社会研究等学科,并从小学阶段就应开始进行国际教育;让所有的教师、学生都有机会与不同于自己伦理与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与生活;国际教育课程应包括各国间相互影响来增强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同时还要反映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及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通过教学材料来阐明世界体系中各国不断变化着的作用,包括对国际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学习;以及我国在世界性事务中所起到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等。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懂外语已经成为人才的极为重要的补充定义,作为工具学科的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因此而更加显现。面对新世纪,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采取了几项重要的改革措施:(1)要求外语专业教育主动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通过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写、评能力的外语人才,并使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2)重视小语种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小语种的教育质量。教育部已于2000年着手建立若干个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投入经费,进行重点建设。(3)深化大学公共外语改革,一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与编写教材,二是推广北大、清华等高校大学英语试点改革的经验,三是积极探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四是加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力度,加大主观题的比重,扩大口语测试试点范围。(注:刘凤泰:《全面推进文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3期。)跨入新世纪,我国已经开始的外语教育与教学改革必将被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大学应积极参与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提供经费资助以改善接受和派遣教师、学生的经济条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派遣更多的教师到国外讲学及从事研究工作;大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频繁召开的国际科学研讨会,并使我国在会议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置、加强专门进行国际交流的组织,并配备具有国际化思想的职员,进一步改善涉外机构和提高涉外人员的水平;利用网络平台将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推向国外,等。

综上所述,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我国在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但从长远看,没有一条通向发展、自主和具有实力的路可以与国际体系完全隔绝开来,我们只能去面对它,将挑战变为机遇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继往开来,将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步步推向深入。

标签:;  ;  ;  ;  ;  ;  ;  ;  ;  ;  ;  ;  

从民族化到国际化: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_出国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