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张瑛,何平力

桃源县中医院 湖南常德 415700

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实验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经t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创伤小、恢复快,但手术要求高,操作更加复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治疗效果

随着对腹股沟区解剖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疝修补材料的发展,使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式发生较大的改变。本文分析了开放式无张力传统疝修补术和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其中双侧腹股沟疝5例,均为男性。研究对象同时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腹腔粘连、腹部手术史、膀胱前间隙手术史、手术区域皮肤严重感染、严重腹水、肥胖、嵌顿疝、复发疝、难复性疝、未成年人等患者。

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30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年龄(54.23±10.54)岁;体重54kg~86kg,平均体重(62.74±11.63)kg;其中单侧疝25例,双侧疝5例,复合疝10例,直疝3例,斜疝27例。

实验组患者共计30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年龄(54.23±10.54)岁;体重54kg~86kg,平均体重(62.74±11.63)kg;其中单侧疝26例,双侧疝4例;直疝2例,斜疝28例。

对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传统腹股沟疝切口,逐层切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向下分离至腹股沟韧带,向上到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联合腱,分离显露疝囊,直疝者钝性剥离,向头侧牵拉腹膜,从直疝三角腹壁缺口入口处剥离疝囊。斜疝者向头侧牵拉腹膜,解剖疝囊,从内环处还纳腹腔,并高位缝扎。处理好疝囊后,在直视状态下于腹横筋膜前置入补片,网片大小12×6cm,缝合固定网片,间断缝合切口[1]。

实验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行全身麻醉,取脚高头低位。脐下作一纵行1.5cm长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向患侧牵拉,进入腹膜前与腹横筋膜间隙,置入腹腔镜,充入CO2气体建立腹膜前间隙。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上1/3处置入5mm套管作为主操作孔,下1/3处置入5mm套管作为副操作孔。在直视状态下分离腹膜前间隙,腹膜前间隙游离范围大致为:内侧至耻骨联合并越过中线,外侧至髂腰肌和髂前上棘,上方至联合肌腱上2-3cm,内下方至耻骨支和耻骨梳韧带,这个被肌肉和耻骨围成的区域称为耻骨肌孔。游离疝囊底后,将其内翻入腹腔或结扎疝囊颈。如疝囊已进入阴囊,在颈部结扎,并电凝切断,将疝囊体和底部留在腹股沟管内。经10mm套管孔送入补片,补片大小15×8cm,充分展开覆盖内环口和腹股沟三角区,充分嵌入腹膜与腹壁之间。缓慢释放CO2气体,使腹膜前间隙逐步闭合、补片平整。压迫术区5min,并采用腹带加压[2]。

1.3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

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经t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操作空间在腹膜前间隙内,在分离腹膜前间隙的过程中,应避免损伤耻骨后静脉丛、腹壁下血管的耻骨吻合支与闭孔血管形成的血管环,以防发生不可控制的出血[3]。

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常规开放手术,在局部麻醉状态下即可进行。在直视状态下操作,技术易于掌握,对血管、神经的误伤几率较小。但开放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不易发现单侧复合疝,特别双侧疝需做两个切口,补片范围不够,不能复盖耻骨肌孔,患者往往承受着较大的痛苦[4]。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理念的深入人心,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可提供特殊的视角,观察耻骨肌孔的解剖结构。术中可探查是否存在隐匿疝,复合疝,并同时处理双侧疝,网片足够大,可覆盖同侧内环口、直疝三角和股管即腹股沟区耻骨肌孔薄弱区,有效预防以上各疝的复发,具有手术创伤、痛苦小、术后恢复较开放要快等优点。但需要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术中需要建立CO2气腹,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均造成一定的影响[5]。腹腔镜手术操作较复杂,需要应用腹腔镜等高精密设备,手术操作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且临床经验丰富,对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能够熟练掌握,以防发生术中血管损伤[6]。

本研究中采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操作更加复杂,手术耗时更长。采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更快。采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明显低于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更少,更有利于术后康复进程。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创伤小、恢复快,但手术要求高,操作更加复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秦有,张晓波,陈经宝,等.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111例经验总结[J].海南医学,2012,23(2):67~69.

[2]王健.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手术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5):74~75.

[3]胡行前,周雄,张科明,等.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15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5):546~547.

[4]谢桂生,董保国,梁驰,等.开放式与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比较研究[J].微创医学,2012,7(5):489~491.

[5]李斌辉.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10):825~828.

[6]张春旭,郭树军,王全晖.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2):113~114.

论文作者:张瑛,何平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张瑛,何平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