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各级毕业生供求状况调查报告_专科生论文

高校各级毕业生供求状况调查报告_专科生论文

高等院校各级各类毕业生供需状况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高等院校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毕业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3)03-0053-08

一 全国高校各级各类毕业生就业概述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12.2万。截止2003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4%,与去年同期(64.7%)基本持平。其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77%,专科生为47%,研究生为90%。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总体就业率为88%,超过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89%,专科66%,研究生95%。高校毕业生中还有70万人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绝大多数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中,内蒙、宁夏、青海等地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足50%,专科生不足30%。从总体数据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比年初的预想要好。

(一)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衡量毕业生就业情况通常采用的指标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指在广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截止时间为当年7月初毕业生离校时。起初由教育部直接公布各直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后又采取划分层次的办法进行公布,如在2001年分别公布就业率在超过90%,80%~90%、低于70%等层次的高校名单。

目前,就业率的重要性已基本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认同,然而对就业率指标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就业率的定义本身。目前使用的是广义就业率,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就业率=(毕业生总数-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依据狭义就业率计算,即:已就业人数/参加就业人数。其次,提供数据的主体是高校还是其他评估机构。目前实际实施评估的主体是高校,评估结果与评估者本身的利益有直接关系,即所谓“运动员兼裁判员”现象,故评估的效度令人怀疑。因此有学者建议采用社会中介评估的方式进行就业率测算。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公认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能够承担这一职责,所以暂时仍采用高校自报家门的做法。

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目前各高校的就业率是由各高校自行向教育部报送,再由教育部进行发布,因此存在公布就业率高于实际就业率的可能性。但也要考虑到毕业生在离校后还有两种重要的渠道就业,一是由于有些地区公务员录取时间在8月至9月间,一部分待业状态的毕业生会流向公务员系统,二是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逐渐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

由于2001年教育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因此,本文的分析以2001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数字统计来源于教育部于20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公布的数字和《升学与就业——2002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一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115.02万人,截止到当年7月初,全国共有8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位,一次就业率为69.6%。根据教育部在20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公布的数字,各类高校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按层次类别和院校类别分类的毕业生就业率

(2001年)

项目专科生就业率本科生就业率研究生就业率

直属62.2%

92.1%

97.6%

部委62.5%

82.1%

93.8%

地方 65% 75% /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1年,从学历层次上看,学历越高,就业率也就越高。从院校类型看,在研究生层次上,直属高校和部委高校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本科生层次上,不同性质的院校在本科生就业情况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表现在:直属高校本科生就业率高出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10个百分点,而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又高出地方高校本科生就业率7个百分点。在本科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相差不大。

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环境较好,社会需求旺盛,表现在不论是直属高校或部委高校,只要是毕业研究生就受到社会的欢迎。本科生的就业环境则有一定的挑战,表现在不同类型院校的本科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是有选择性的,从整体情况来看,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为社会所认可。而专科生的就业环境则较为严峻,表现在无论是何种类型高校培养出的专科生就业率都较低。就实际情况而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专科教育规模较小,地方院校的专科规模较大。

(三)分学科门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布的数字,截至2001年6月1日止,2001年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如表2所示(以就业率为序):

表2 按一级学科门类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2001)

学科名称2001年就业率

工学 92.1%

理学 91.5%

历史学89.7%

医学 89.1%

管理学87.1%

哲学 86.6%

经济学86.0%

文学 85.9%

农学 85.4%

法学 82.2%

教育学76.4%

从表2可以看出,各学科间的就业情况有较大差异,工学和理学在2001年保持着较好的就业强势,而教育学、法学、农学则处在较劣势的地位。

二 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概述

(一)分用人单位类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 (2001)

单位性质所占比例单位性质所占比例

 机关4.56% 国有企业 21.66%

科研设计单位 6.00% 三资企业

6.71%

高等学校 3.09% 其他企业 12.86%

其他教学单位 3.79%

录取研究生 17.46%

医疗卫生单位 1.63%

出国及退学

2.70%

其他事业单位 3.07% 自主创业

0.45%

部队1.88% 待就业 10.62%

金融单位 3.53% 合计 100%

从表3可以看出,2001年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1.23%,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并将继续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流向。

(二)分区域的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

2001年接收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十个省市如表四所示:

表4 接收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十个省市

(2001)

省市 占接收毕业生比例 省市 占接收毕业生比例

广东省11.89%

湖北省

4.42%

北京市 9.76%

浙江省

4.25%

上海市 8.61%

四川省

3.24%

江苏省 6.84%

陕西省

3.12%

山东省 5.04%

辽宁省

2.79%

表4中可以发现:1)毕业生就业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到广东、北京和上海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30.26%。2)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西部大开发推动西部经济起飞,将提供数量惊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三)需求人才专业的排名

根据南方人才市场2003年3月的需求信息统计,按专业分类的需求信息数量前十名排序如下:

表5 南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表

排名专业 所占比例

1   市场销售/营销类

27.2%

2工业/工厂类7.6%

3 文职类6.7%

4

房地产/土建类

6.6%

5 计算机类 6.0%

6技工5.5%

7 经营/管理/策划类4.4%

8机械/设备维修类4.4%

9 电子/邮电/通讯类4.4%

10 服务/后勤类 4.1%

按南方人才市场公布的求职人员专业分类前十名排序如下(2003年3月):

表6 求职人员专业分类排名表

排名

专业

所占比例

1计算机类 

12.4%

2 市场销售/营销类

12.2%

3 文职类 11.1%

4工业/工厂类 7.4%

5 经营/管理/策划类 7.4%

6财务类

5.9%

7 文教法律类 5.4%

8 金融/经济/贸易类 5.2%

9行政/人事类 4.9%

10 房地产/土建类 4.6%

上述专业分类方法是依据用人单位的口径,与高校的专业分类方法有一定差别,仅供互相参照。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可能进入就业市场的不同专业岗位。而每一个就业岗位都有可能接受多种专业的毕业生。

(四)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情况综述

从社会需求信息来看,目前的就业形势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有利的方面:1)中国经济近年的稳定发展使得企业成为接收毕业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GDP增长率保持在7%~8%左右,这一速度对就业产生了较有力的拉动。2)未来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吸纳毕业生的作用将日益显著。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7%,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达到50%,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3)社会需求信息总量大于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尽管目前没有权威的全国需求信息统计数据,但据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家估计,社会用人需求信息总量数倍于毕业生总量。

不利的方面:1)高校毕业生出现结构性过剩,某些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信息低于毕业生人数。原因是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2)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不健全,信息收集发布渠道不畅。3)问卷与访谈均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如某高校对2001届、2002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31.15%、33.40%,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信息占需求信息总量的9%,形成较大反差。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认为: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有利的方面是长期的,根本性的。不利的方面是暂时的,可以通过改进工作加以解决的。未来十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高等教育的规模可以在教育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适度扩大。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若干特点

综观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可以发现下列重要特点:

1.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过分集中。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广东、北京和上海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30.26%,在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四川、陕西、辽宁等7个省、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29.74%,其他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接收的毕业生合计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0%。

2.各类企业是接收毕业生的主体。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到各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1.23%。

3.高校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是接收当地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据《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汇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出,高校所在地基本上是当地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区。例如,2001年南开大学有46%的毕业生在天津就业,浙江大学55.73%的毕业生留在浙江省就业,吉林大学35.81%的毕业生在吉林省就业。

4.毕业生需求状况与一次就业率不完全成正比。如有些学校需求不热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较高,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有单位接收就立即签约,与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再三观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印证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绝对性失业而是选择性失业”的结论。

四 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学校个案剖析

本部分以教育部某直属重点高校为例,着重分析该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这些信息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渠道:用人单位通过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信息到学校、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收集的信息、学校参加部分外地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时收集到的信息等。需求信息数量的计算方式是以录取人数之和为信息总量。例如,某用人单位需录用3名毕业生,那么它提供的信息数就是3条,如果信息中未提及录取的人数,以1条计。

对高校需求信息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需求信息的来源地区情况;2)需求信息来源的行业情况;3)需求信息专业分布情况。

(一)研究生需求信息与就业流向

1.按省市区分类的需求信息与就业流向情况。

该校共有2002届毕业研究生761人,需求信息总量2,249条。2002年研究生需求信息来源地区情况如表7所示:

表7 某高校研究生就业需求信息地区来源

(2002)

省市区 需求 比例 省市区 需求 比例

北京市 374 16.63% 安徽省

37

1.65%

四川省 282 12.54% 山东省

36

1.60%

广东省 251 11.16% 天津市

34

1.51%

浙江省 207

9.20% 江西省

24

1.07%

福建省 180

8.00% 河北省

19

0.84%

上海市 148

6.58% 吉林省

14

0.62%

辽宁省 129

5.74% 陕西省

11

0.49%

江苏省 113

5.02% 湖南省

10

0.44%

湖北省

99

4.40% 重庆市4

0.18%

河南省

77

3.42% 山西省4

0.18%

湖南省

70

3.11%

广西50

2.22% 总计

2249 100.00%

该校200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统计如表8所示:

表8 某高校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表

(2002)

地区人数

比重

厦门市

306 40.21%

福建省(不含厦门市) 97 12.75%

录取研究生66 8.67%

出国、退学55 7.23%

深圳市51 6.70%

上海市35 4.60%

北京市34 4.47%

广东省(不含深圳市) 31 4.07%

浙江省17 2.23%

其他省市合计 31 4.07%

其他* 38 4.99%

总计 761100.00%

*包括推迟就业和生源地是台港澳的毕业研究生

从需求信息总量来看,该校研究生的需求较为旺盛,需求信息来源分布也比较均衡,但是从毕业生地区流向上看,该校研究生毕业生的地区流向较为集中,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学校所在地)接收了绝大多数需就业的毕业研究生。

2.按单位性质分类的毕业研究生需求信息与就业流向情况。

2002年该校研究生需求信息的行业来源如表9所示:

表9 某高校研究生就业需求信息行业来源

(2002)

 单位性质需求所占比例

 高等学校

1,475 65.58%

科研设计单位

256 11.38%

企业

297 13.21%

 金融单位 118

5.25%

 机关事业 99

4.40%

部队40.18%

总计 2,249 100.00%

2002年该校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流向如表10所示:

表10 某高校研究生就业行业流向表

(2002)

行业

人数比重

高校科研 22129.04%

企业

20927.46%

机关事业 8411.04%

金融单位 69 9.07%

录取研究生 66 8.67%

出国、退学 55 7.23%

其他*

38 4.99%

 待就业15 1.97%

  部队 4 0.53%

 合计 761100.00%

*同表8

高校和科研设计单位是需求信息的主要来源,占所有需求的77%。但是从最终流向上看,到高等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研究生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29%,从两表的比较可以看出,研究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和需求信息的性质来源情况关联程度并不密切,该校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市场需求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可以得出的一种推论是研究生需求非常旺盛,研究生在就业时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毕业研究生最终流向高薪、高社会地位的热点行业。

(二)本科生需求信息与就业流向情况

2002届该校共有本科毕业生2,276人,需求信息总量6,507条。

2002年该校本科生需求信息来源地区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某高校本科生就业需求信息地区来源 (2002)

单位地区需求所占比例单位地区需求所占比例

广东省 2,318 35.62% 辽宁省 64 0.98%

江苏省 1,474 22.65% 宁夏回族自治区 48 0.74%

福建省 641

9.70% 陕西省 65 1.00%

浙江省 281

4.32% 上海市 63 0.97%

山东省 212

3.26% 四川省 62 0.95%

天津市 204

3.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6 1.32%

贵州省 140

2.15% 重庆市 54 0.83%

河南省 102

1.57% 广西壮族自治区 15 0.23%

山西省 149

2.29% 海南省 12 0.18%

安徽省

49

0.75% 湖南省 22 0.34%

北京市

88

1.35% 吉林省 2

0.03%

甘肃省

84

1.29%

内蒙古自治区

2

0.03%

河北省

95

1.46% 青海省 2

0.03%

黑龙江省 44

0.68% 西藏自治区 20

0.31%

湖北省

41

0.63% 云南省 6

0.09%

江西省

56

0.86%

总计6,507 100.00%

从需求总量上来看,该校毕业生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毕业生数与需求信息数之比达到1:2.86。从需求信息的地区来源情况来看,由于该校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广东、福建和江苏的信息数量所占比重较大,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校在南方的知名度吸引了这些地区的用人单位,另外一个原因是福建、广东和江苏是该校毕业生热衷的就业地区,故该校十分重视在上述三个地区的就业信息收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来自西部地区省份的需求信息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西部十省区的所有需求信息之和仅占全部需求的5.5%,不足广东一个省需求信息量的16%。

从该校当年毕业生最终就业的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见表12:

表12 某高校本科生就业地区流向表 (2002)

就业地区人数

比重(%)

就业地区人数比重(%)

福建省(除厦门) 63527.90%西部省份 30 1.32%

厦门市

56624.87%其他地区 134 5.89%

深圳市

114 5.01% 出国78 3.43%

北京市

114 5.01% 考研

453 19.90%

广东省(除深圳) 87 3.82% 合计 2,276

100.00%

上海市65 2.86%

从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毕业生最终流向地区的比例情况与需求信息的比例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到福建、北京、上海三地就业的毕业生的比重大于需求信息所占的比重,福建、北京和上海是毕业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而到西部省份和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的比重则小于需求信息所占的比重,西部省份和其他地区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毕业生。

需求信息的行业来源如表13所示:

当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如表14所示:

表13 某高校本科生就业需求信息行业来源 (2002)

单位性质需求所占比例单位性质需求所占比例

金融单位

1,611 24.76% 其他事业 320 4.92%

三资企业

1,406 21.61%

机关

260 4.00%

国有企业

1,008 15.49%

部队

155 2.38%

其他企业 946 14.54%科研设计单位 126 1.94%

高等学校 301 4.63% 医疗卫生 55 0.85%

其他教学单位 319 4.90%

总计 6,507

100.00%

表14 某高校本科生就业行业流向 (2002)

单位性质名称 人数

所占比例

单位性质名称

人数 所占比例

各类企业 894 39.28%出国79 3.47%

录取研究生453 19.90% 高等学校 64 2.81%

待分

200 8.78% 科研设计单位 54 2.37%

金融单位 170 7.47%

部队 25 1.10%

其他事业 120 5.27% 医疗卫生

13 0.57%

其他教学单位 105 4.61%

其他 2 0.09%

机关

97 4.26%

合计

2,276

10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毕业生在不同性质单位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与不同性质需求信息占需求信息的比重出现较大的关联性。

该校2002届毕业生的各学科供需比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某高校分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供需比 (2002)

学科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医学 合计

供需比1:0.1 1:1.7 1:0.9 1:2.1 1:0.2 1:0.7 1:5.6 1:0.7 1:2.2

由于该校当年只有8个一级学科,因此上表并未列出所有学科的供需情况。从供需比情况来看,各个学科间很不平衡,平均每名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拥有5至6条需求信息,而每十名哲学类毕业生才拥有一条需求信息。

(三)专科毕业生需求信息与就业流向情况

该校当年共有专科生353人,其中,师范类专科生35人,高职专科毕业生318人。由于师范类毕业生属于定向生,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定向生需回定向单位就业,在计算就业率时按全部已就业计算,因此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高职毕业生共318人,就业率为61.01%,其中专升本149人,占毕业生总数46.86%,就业45人,占毕业生总数14.15%。当年社会对专科生的需求十分有限,校方共收到专科生需求信息不足15条。专科生待就业的毕业生中多数是真正没有接收单位。可见,专科生的就业情况是十分严峻的。与本科专业雷同的专科专业就业情况更为严峻,就业率显著偏低。

(四)分专业门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1.考取研究生比例。从最终考取研究生的结果来看,差异显著。该校9个学科中史学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最高,占广义就业总数的55%,由于史学是该校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同时也可能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较高。录取研究生比例较高的学科还有理学,占毕业生总数的38%,其次是哲学,占毕业生总数的26.31%,再次是工学,占毕业生总数的22.40%。该校当年全校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19.91%。录取研究生比例最低的是管理学,占毕业生总数的10.32%。

2.从毕业生就业行业来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管理学、工学、法学、理学、经济学以到企业为主,文学、哲学以到教学单位居多,医学以到医疗单位就业为主,史学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占32.5%,到企业就业的只占5%。参考教育部公布的2001年各学科就业情况统计表(见《升学与就业——2002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教育学毕业生以到教学单位为主,农学毕业生以到企业居多。

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到机关事业单位为主的史学毕业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单位,因此应控制其规模。教育行业、医疗单位将为相应专业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岗位,可继续发展,但要考虑其专业对口程度,如医学对口程度较强,而哲学对口程度较弱,对于对口程度较强的专业可继续发展。到企业就业为主的学科的社会需求情况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如果今后能继续保持7%~8%的GDP的增长率,这部分的社会需求将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

五 若干建议

依据社会需求状况制定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发展速度,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在教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从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来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依据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需求与就业流向,根据毕业生追踪调查中了解到的毕业生就业意向,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1.重点高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在重点高校中进行。从就业角度来看,毕业研究生的数量远低于社会需求。因此从学历层次上看,应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毕业研究生。重点高校可借助发展研究生规模,逐步走向研究型大学。

2.普通高校可适度扩大适应社会需求专业的本科生规模,并注重其培养目标。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应当进行培养目标分流:在本科生层次,重点高校培养高精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普通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可适度发展社会急需专业。

3.严格控制普通专科生规模。专科学校培养专业对口、应用型强、操作性强的毕业生,与重点高校互相补充的专业可加大培养规模,与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相雷同的专业则应控制其规模,甚至减少其招生数量。民办高校则应侧重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而非文凭教育,重点在提高国民素质,规模可根据市场需求职进行调整。

4.加快发展培养高级技师的职业技术教育。我国的高级技师严重缺乏,影响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而且出现以本科教育方式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倾向。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产业发展急需的大量高级专业技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标签:;  ;  ;  ;  

高校各级毕业生供求状况调查报告_专科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