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中的“研究”与“训练”--以英语为例_教研活动论文

学科研究中的“研究”与“训练”--以英语为例_教研活动论文

学科主题研训中的“研”与“训”:以英语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为例论文,学科论文,主题论文,研训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主题研训中“研”与“训”的基本内涵

      1.“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中的“研”与“训”

      与传统教研相比,主题研训中的“研”特指形成课例前后的主题研讨;“训”特指围绕主题课例、研讨所进行的小型培训。“研训结合”指课例研讨、即时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在整个“研训结合”过程中,需充分体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的教研特点。

      2.英语学科主题研训中的“研训结合”

      栖霞区初中英语学科秉承“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中的研训基本概念认知。但考虑到初中英语学科的学科性和学科培训工作的特质,基于对“人的发展”的充分理解和对“教师实践”的深刻把握,栖霞区初中英语学科主题研训的教研主张定位于“原真”。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原真。初中英语教师所从事的教师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面临着学生特殊的语言基础和学情现实,“教育”要求我们要对民族和国家负责,主动肩负起民族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这两个定语其实要求我们的课程要求“真”;“英语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程”和“地理课程”,它直面本土文化但追求传播原汁原味的外国先进文化,它环顾寰宇但不忘民族本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求“原”。

      二是源真。这里的“源真”,从字面上理解是“源于真实”的意思,其本质上反映了对于开展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在教学方法论上的理解——源于课标,基于真实需求,开展“适宜的英语培训”。源于课标,就是一切教学行为从国家的课程标准出发,课堂教学是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基于真实需求,就是在清晰地梳理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状况和课程实施的基础状况的基础上开展研修活动,让培训实践活动真正符合教师的真实认知,让区域英语学科培训实践活动在设计时不盲目、有源头。

      二、学科主题研训中“研训结合”的价值思考

      1.突出主体性

      教研培训工作需要“贴近”受训教师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贴近”不等于“迎合”,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本质是对教研主体的认知。栖霞区初中英语学科主题研训主张学科教研培训的主体是受训教师,师资培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栖霞区初中英语学科主题研训强调“为研修者而开发”的教研理念,通过“研训结合”的具体操作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文化个性和培训需求,既着眼于有利于培训实施的可能性起点,又关注培训实际和细节,充分凸显受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为学科教研工作开辟主体互动的培训新路。

      2.立足真实性

      学科教研立足“真实性”,需要学科教研活动深刻思考并抉择如何解决“需求”的路径。栖霞区初中英语学科主题研训主张通过了解受训教师个体和教育教学实际的真实需求确定研训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初中英语学科教研活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多种比较、专业咨询、会议磋商等途径进行调查真实需求,从区域英语学科的学科之需、教师之需、学生之需、发展之需、过程生成等角度,通过调查、遴选、整合等方式确立研训方式。这样的方式源于真实、基于实际,对提升受训教师积极性具有极大帮助。

      3.传承思想性

      学科教研活动如果只注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传播主流教育思想,而不注重基层教育经验的归纳、提炼和互动,就会造成师资培训机构“眼高手低”的病症。所以,如果学科教研活动在整个“研训”过程中不注重务实思想观念的有效传承,当前深刻的体制流弊很容易使学科教研活动成为主流教育思想“中转站”的角色,不利于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化和拓展。

      三、学科主题研训中“研训结合”的实施操作

      1.形成承载“研训主题”的“研讨问题”

      从现实来看,“研训主题”牵引整场主题研训,是“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活动之魂。但“研训主题”毕竟是整场主题研训活动的主题,它要统领整个研修活动,所以必须注重宏大叙事。因此,在整个“研训结合”过程中,“研训主题”应当统领整个“研训结合”过程,但“研训结合”所探讨的问题不能与“研训主题”重合。“研训结合”必须依据“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是源于整个“主题研训”过程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困境。“研讨问题”的选取应当注重观察、注重问题可解决性、注重交互性。

      例如,栖霞区初中英语学科观察到课堂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老师为实现课堂结构向“315”范式课堂的转化而刻意减少课堂必备环节;老师强调自主学习,探究的形式和问题都有了,但缺乏必要的生活情境和生活视野的回归。

      针对这些问题,英语学科主题研训教研活动组织了多层次、多学科、多学段的“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校本研修展示,这种主题研训可以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内所有教师必须集体参与,依据鲜活的“课例”和之后的研讨集体解决本组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2.设计“研讨”方案与选择“培训”形式

      (1)专家引领式。所谓“专家引领式”就是学科专家在整个“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活动的“研训结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学科教研员来说,实现“专家引领式”主题研训的“研训结合”需要三步走:一是基于调研,形成培训意向,依据培训意向物色、邀请该领域内的学科专家;二是基于活动开展,邀请学科专家参与研训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注重活动观察和学习;三是邀请学科专家针对观察结果对受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并组织受训教师与专家对话,厘清专业发展困惑。

      (2)沙龙对话式。所谓“沙龙对话式”就是在整个主题研训的“研训结合”过程中让所有受训教师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受训主题的研讨,在这种研讨过程中深入交流、智慧碰撞、逐步形成共识,进而采取行动。对于教研员来说,基于“沙龙对话式”实现“研训结合”的步骤应当有三:一是抛出研讨话题,进行研讨环境建设;二是组织话题研讨,促进受训教师共同交流;三是记录亮点观点,形成话题共识。

      (3)大工作坊式。以“大工作坊式”形成“研训结合”是指主题研训活动是由区域内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让这个方案如何推动,甚至可以实际行动。其流程有三:第一个步骤是将原有的基本经验在研修同伴中进行共同分享,并通过研训的氛围营造让所有参与者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共同讨论、交换意见,进而凝聚意识。第二个步骤是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受训教师继续互相讨论。整个讨论过程中注重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分组内注重同质分享和异质帮扶。第三个步骤是各小组集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尽管各个小组的观点与立场不同,但都能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事情,借此沟通协调,共同思考出一个最适合的方向,延续伸展至之后的活动上。

      (4)案例剖析式。以“案例剖析式”形成“研训结合”是指主题研训活动过程中,教研员以“活动案例”为抓手、为例证进行学科教研活动的形式。主题研训中的“案例剖析式”研训结合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即案例应当不加掩饰、揭露真相且真实存在。整个“研训结合”活动开展过程应当有如下几个步骤:一是遭遇案例,案例本身无所谓好坏,只要为研训提供抓手即可;二是剖析案例,主要是从好与坏两个方面进行案例的分析与梳理,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分析与梳理的全员参与性;三是形成主张,即通过案例的分解和剖析,形成基本认知和基本结论,帮助受训教师达成共识。

      3.组织“研讨”和“培训”的交流会议

      主题研训教研活动倡导召开必要的课后会议,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0分钟。对于组织者来说,完全可以凭借这个过程促成培训者在整个主题研训过程中的反思。主题研训中的课后会议应着重完成三方面的任务:

      (1)课例执教者的课后反思。对此次主题研训活动的主题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基于证据进行说明,同时,对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偏离教案和预设的一些情况进行说明,在反思中自我发现问题。

      (2)培训者的观察报告和结果。观察者抓住观察的核心问题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和交流,共同反思主题研训整个过程和整个课例的教学过程。

      (3)培训主客体基于主题研训活动本身的结论。主题研训活动的组织者应当适时组织所有培训者在讨论中形成若干条改进教学、服务教研的具体建议。这无论是对于组织者还是培训者,在日后的教学、教研过程中都有可借鉴和参考的实用价值。当然,这种结论最终将有利于学生,因为整个主题研训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促进教学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

标签:;  ;  ;  ;  

学科研究中的“研究”与“训练”--以英语为例_教研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