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筹股债务危机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_银行论文

红筹股债务危机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_银行论文

红筹债务危机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银行业论文,债务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10月6日以来,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广信”),香港注册的粤海及广南等在港中资机构(在香港亦称“红筹”)的债务危机陆续曝光,在香港掀起了轩然大波。红筹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巨大震荡和骨牌效应也接踵而来。香港银行业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

一、多家红筹现危机

1999年,香港银行面对红筹公司出现的严重金融问题而受到拖累。

首先是1999年1月10日广信申请破产,亦即以广信370亿元(以下均为港元)负债,而只有200亿元资产来论, 香港银行贷给广信的贷款如没有抵押,则要全部撇帐。随后,广信在港的2家子公司也遭清盘。 在广信申请破产后不到一星期,广东省在港窗口公司粤海企业宣布因流动资金出现严重困难,无法偿还于4月底到期的49亿元银行债务, 暂停还本,只付息。与此同时,粤海旗下广南集团亦宣布出现30.5亿元负债,而早在1998年11月该集团在配股集资时所披露的负债仅为20亿元,一个月后负债额竟增加了50%,而集资所得亦不知所向。

至于部份没有上市的中资公司也遇到类似困难,如福建省驻香港窗口公司华闽集团1月21日亦未能偿还一笔8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的到期本金,只偿付200万元利息。

其实,自1998年中以来,已有不少红筹母公司利用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方式,套回现金,以舒缓其财务困难,而以往的低价注资已演变成“削肉救母”。从1998年整体情况看,配股债越批越低,市场集资的机会亦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筹集资金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公司经营不善,亦使现金收入大为减少,从而增加红筹企业面对的资金困难。

今后两年将是红筹公司的还款高峰期。红筹公司的借款通常是美元,浮息及无抵押,年期通常为3年。 不少红筹公司是以短期债项支付长期投资,且红筹母公司的负债最少是上市公司的2倍至4倍。且现金流量较高的资产大部份都已放在上市公司,因此其情况较整体上市公司更为恶劣。

二、香港银行受拖累

截止1998年底, 香港所有认可机构贷予中国内地的贷款总额为3,254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4.4%。其中贷给国际信托投资机构474 亿元,仅广信就达70亿元,贷给粤海亦超过60亿元。若不计算外资银行在内,本地银行对内地机构总贷款额为875亿元。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要求,银行应把广信贷款列入呆滞类别,须拨补备用金。香港银行面对红筹公司出现的债务问题确实十分头痛,增提备用金,就减少利润,仅是广信破产涉及的债权银行就达50家。金管局亦要求对华闽的贷款,须按借款余额的20%提取备用金。

红筹债务危机对中银集团的影响就更为严重。在中银集团的贷款组合中,对中资企业的贷款在1998年占23%,中银集团有5 家银行贷给粤海,总额超过33亿元。1998年底中银集团提呆坏帐准备152亿元, 占总贷款的3.9%,其中30%属于中资企业贷款。

红筹债务危机对香港银行界乃至整个国际金融界都有极其深刻的教训:企业信用不能和政府信用画等号,今后再不能盲目给经营不好的中资企业贷款了。历来,香港和国际金融机构把本港中资“窗口”公司视作内地政府的代表,他们乐于借贷给这些窗口公司,是因为他们相信政府不会让这些公司垮台。就拿厦门国际银行所属的港澳两公司来说,对这些窗口公司就有无担保抵押的信用额度,如澳门国际银行贷给广东省驻澳窗口公司南粤集团6,000万,香港工商国际金融公司贷给华闽公司6,000万。而事实上多年来在港中资企业借还都较正常。他们想不到,偏偏这次中国的中央政府说“不”了,不仅广信未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外债,国家是否代替偿还不作答复,即使是已登记的外债,国家也不同意优先偿还。中国政府以此对外表明,中国今后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政企要分开,政府不会为企业包揽一切,不会再支付地方或企业的不良借贷了。这一来,也迫使在港中资企业尽快脱离政府的庇护;日后,他们想在香港融资或借贷,得靠自身的业绩和实力,及靠良好的管理质素和财务透明度,否则比登天还难。

今后,香港银行对红筹公司的放贷会更加审慎,会按照基本原则,以借款人的盈利能力,还款能力及资金流量为依据,不再多考虑公司背景或其母公司还款承诺。

三、借贷不宜一刀切

如上所述,部分红筹企业的债务问题相当严峻,如果处理不善,银行受到的冲击将会很严重。广东省政府在1999年5 月份公布了粤海债务重组方案,发行可换股债券,并且注入每年有3 亿多美元收入的东江水库,但债权银行不满意,有的行长甚至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即宁可要粤海清盘,也不愿接受广东的重组方案。从实际情况看,要粤海清盘,债权银行只能收回百分十几的贷款,而重组方案实施后,债权银行可收回近一半,两者相比,后者对银行有利,所以债权银行要有克制的态度,广东省政府亦要作出适当让步。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有不少红筹企业的经营是十分健全的,最近美林证券一份“碎石中寻宝,危中有机”的报告中指出,尽管粤海、广南的严重负债揭露了红筹危机,但不是所有红筹企业均有偿债危机。有部分流动资金充裕,财务健康的红筹企业仍值得支持,如华创在港成立50多年,有稳健的后盾支持,手头现金33亿元,而1999年须还的债务仅5.8 亿。五丰行现金流量颇为充足,达8.34亿,没有负债。福建背景的上市公司闽信集团也不错,手持现金3亿多,净资产负债率只6%。这些都是质素较好的企业。

因此,香港银行不要对红筹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正如金融管理局最近发信给各银行,劝喻继续支持业务良好的红筹企业,以免急进的追债行动,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伤害。银行公会主席刘金宝表示,银行不应采取消极态度,应继续支持红筹企业,就如“放水养鱼”,要继续放水与空气,鱼才可能生存下去;把水抽干,只会令鱼死掉。

事实上,如果银行对借贷企业都采取一致收紧政策,提早追债,不放新债,所有企业都应付不了,何况是部分已经发生债务危机的红筹企业。

标签:;  ;  

红筹股债务危机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