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德国社会经济的劳动和失业问题_德国经济论文

困扰德国社会经济的劳动和失业问题_德国经济论文

困扰德国社会经济的劳动失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社会经济论文,困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阐述了德国目前的劳动就业市场基本情况。分析了造成严重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德国政府采取的对策。

长期以来,失业一直是困扰德国经济的一个拂不去、驱不散的阴影。增加就业、减轻失业现象,是德国历届政府绞尽脑汁寻求答案的重大内政问题。

两德统一以后,德国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和外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给德国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就业压力。尤其是1993年以后,由于德国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增长陷于停滞,失业大军象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增加。1993年失业率为7.9%,1995年为8.2%,1996年失业总人数在突破400万抵御线、失业率达到10%的基础上急速扩张,12月底突破450万大关。今年1月又超过460万,2月份达到467.1万①,大大超过政府和有关机构及专家的预测。联邦经济部长莱克斯洛特今年1月底向内阁汇报1996年经济情况时说:“德国的就业政策面临150年来最大的挑战。”德国劳工局长雅戈达则称:“1997年将是德国劳工局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

目前德国劳动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是:

1.在业总人数于1996年11月减少了17万,降低到3452万人。自东西部失业总人数统一统计以来,1996年是第一个一年内新失业总人数超过50万的年份。其中,90%的失业现象产生于生产行业。从区域分布看,就业最不稳定的地区是柏林市州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失业现象较温和的是萨克森和萨尔州。

2.失业总人数今年1月份比上月又增加了51万,达到466万之众。与上年同期相比,失业总人数增加了50万,全国失业率达到12.2%的创纪录水平,其中西部地区为10.6%,第一次达到两位数;东部地区就业状况受建筑业影响很大,1月份天气寒冷,失业率高达17%。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月内登记失业人数超过100万的现象。

3.从职业构成看,近五年来,不同行业部门虽受经济景气状况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同,但总趋势却是各行各业的就业状况不同程度地趋于恶化。首当其冲的是建筑部门。1996年和1991年相比,失业人数比当时增加了120%。尽管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使人们对劳动市场形势的好转充满期望,但它带来的就业机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其自身发展状况亦如其它。据科隆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披露,1996年以办公室工作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失业人员比九十年代开始时增加了80%。小有特殊的,是纺织和服装加工部门由于其从业队伍不大而受失业冲击较小。②

德国雇员联合会多次指出,政府公布的失业数字,仅局部反映了德国失业状况的一面。事实上,德国尚有百万之众的隐性失业者,他们仅从事短时工作的职业,其工作由于受政府促进就业措施的保护而得以暂时延续。德国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维持生活、正在参加职业深造和接受转业培训及或多或少自愿提前退休、不再寻求工作机会的劳动者(德国将其称之为广义的静态劳动力资源),1996年这部分人员估计有150万。另外还有大量的狭义上的静态劳动力资源,包括:一、愿意工作,但鉴于劳动力市场情况恶化、就业前景暗淡,主动放弃就业申请而未去就业管理部门登记失业者,比如一些家庭主妇;二、各类未找到就业培训岗位的中学毕业生和未找到工作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由于他们尚无就业经历,无权要求享受失业救济,也未在就业部门作为待业者进行登记。据纽伦堡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估计,1996年全德国这种狭义上的静态劳动力资源有220万之多。如把上述三方面未被官方统计进去的失业者一起计算,则1996年德国全国有770万未充分就业人员,其中东部地区有230万,西部有540万,接近于德国1996年4923万劳动力总数的五分之一。③

德国失业大军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德国社会公众、朝野上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失业问题难以用某种原因单独解释清楚,而是一诸多不同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看,德国经济近几年停滞不前,国际经济竞争加剧所导致的就业环境恶化增大了德国就业压力,而德国经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缺陷,更是导致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1.近年来经济增长陷于停滞,使失业现象雪上加霜。

德国的经验数据表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3%时,若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可使上年的失业率低半个百分点。但德国自统一以后,从1990年起。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国内生产总值各年的增长情况为:1990,5.7%;1991,5.0%;1992,2.2%;1993,-1.1%;1994,2.8%;1995,2.9%;1996,1.4%。④这一发展事实,不仅无助于解决已有的失业问题,反而加重了失业现象。德国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从德国物价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年增长率低于2%表明经济处于衰退,不能满足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一系列问题的需要。经济活力不足,经济总量扩张乏力,必然导致就业难度加大,失业率不断增加。

2.境内社会税赋过重,企业赢利困难,破产增加。

德国是世界上可数的高税赋的国家,目前个人所得税最高为53%,高于英国(40%)、美国(46.2%)、瑞士(44%)、瑞典(50%)等国家,企业所得税最高为45%,在工业化国家中仅低于意大利(52.2%)和挪威(50.8%),与美国相当(45.1%)⑤。社会保障支出也高于大多工业化国家。因此要求改革社会税制的呼声不绝。又据科隆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88年至1991年,德国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1%、1.9%、1.5%、1.5%。不仅呈连年下降趋势,而且大大低于同期美国6%,5%;4%,2.5%的水平,也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⑥税赋过重,加之其他因素,使企业赢利困难,经营状况不佳,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据报道,1996年是德国历史上企业破产最多的一年,达25800起,较上年增加15.5%,给国民经济造成了800亿马克的损失。专家预测,今年企业破产有可能再创纪录。科隆经济研究所认为,企业不断破产,使得新的失业人员不断涌向市场,又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困难。

3.劳动力成本过高,不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德国以其系统的职业培训制度、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著称于世,但相应地其工人的劳动成本也为世界之最。70年代以来,德国工人的年实际工作时间持续缩短,1980年为1701小时,1985年为1647小时,1990年为1577小时,1993年为1524小时,均低于同期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水平。1994年德国加工行业劳资双方商定的工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仅为36.6小时,为工业化国家最低。但另一方面,德国工人工资却为世界之最。科隆经济研究所96年的一份报告说,德国工人1995年的直接小时工资为44.35马克,居世界第二位,但加上社会保险则每小时成本为73马克,高居世界第一。

劳动时间最短,而工资报酬最高,必然将工人一直笼罩在失业的阴影中。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加剧,经济竞争延伸至各个方面,而且主要靠综合实力较量的今天,人工成本过高,必然对企业在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带来不利影响,迫使企业在雇佣工人时精打细算,尽可能少地使用劳动工人,以降低人工在价值创造中的份额。现实情况往往是,企业在寻找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途径时,首先从员工身上打主意,裁减员工成为许多企业结构改革的高招。

因此,高工资高福利厚待了德国的工人阶级,同时也为其埋下了失业的种子。德国工商大会主席施蒂尔称,如果不降低德国的劳动成本,失业率将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科尔总理2月12日在接受德国《图片报》采访时,向德国在业人员发出了在今后几年内放弃提高工资待遇要求的呼吁。

4.社会经济变革落后,经济格局面临新的挑战。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为70年代以前创造“经济奇迹”提供了保证。但德国人过分迷信这套制度,对其在迅速变化的世界面前越来越不适应的现象,很少从制度上寻找原因。制度的惯性,导致近年德国的官僚主义四处滋生,效率下降,经济结构僵化,负担沉重,缺乏活力失去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的灵活性。经济部长莱克斯洛特不久前指出,即使目前德国的生产能力全部开足,也不能使失业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因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够,德国经济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同样急需改革,他说,“要想保护社会市场国体,必须改革社会保险制度。”

5.德国投资吸引力下降,企业境内投资减少,资本大量输出,企业大规模投资他国,以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

德国经济不景气,对企业投资产生很大影响。企业投资信心下降。根据德国工商大会1996年秋发表的对全国83个工商会的25000多家企业的调查结果,1995年秋、1996年春和1996年秋,认为经营环境趋好的企业所占比例,西部地区分别为20%、16%、14%,东部地区分别为25%、22%、20%;而认为变差的比例却逐步上升,西部地区分别为23%、26%、29%,东部地区分别为20%、21%、25%。与此相对应,准备增加投资的企业比例逐步下降,西部地区分别为23%、22%、19%,东部地区为26%、24%、22%;而准备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却逐步增加,西部地区为30%、34%、33%,东部地区分别为35%、37%、37%。

与德国经济萎靡不振的形势相对照,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上新的经济热点不断出现。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经济吸引力越来越大,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于开拓市场、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规模效益、获得税收和金融好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等多种因素考虑,对这些地区的投资越来越多,而对发达国家境内的投资兴趣逐步下降。据科隆经济研究所1996年出版的《国际经济比较资料》数字,1990至1995年,境外对德国的投资分别为55、32、46、34、111、139亿马克,而同期德国对外国的投资却为317、305、248、256、270、479.9亿马克。

6.德国人就业挑肥拣瘦增加,实干精神下降;外来移民就业队伍扩大。德国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文明的提高,尤其是德国特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为德国居民带来物质和生活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德国人的工作习惯和对工作的态度。享受阶层在增长,同时,不劳而获、与社会主流不相符合的一些颓废思想在滋生,战后德国人那种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奋斗越来越少见了。一些苦、脏、差的工作大多德国人不愿做了,而趋向环境舒服、劳动报酬高的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引入的“客籍工人”已在德国成家立业,后代已经成长;德国统一前后所接纳的外来移民业已融入德国社会。目前在德国境内的外国人已达800万,占其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以现实劳动力为主的外国人对德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迫于生存的压力,这些外来者不计工种,不太多计较报酬高低,努力争取就业,从与德国人的竞争中获得就业岗位。长期以来,外国人的就业比例一直远高于德国人。因此,科尔总理的联邦政府已公开谈及外国人对德国就业带来的冲击,执政联盟成员之一基督教社会联盟在今年初的党总部会议上已提议要进一步严格对外国人就业的政策,以缓解外国人大量涌入德国,缓解德国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

为改善德国的就业状况,朝野上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对策。

社民党主席拉封丹在今年的新年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分步骤降低失业率的方案,要求国家为雇员减轻税务负担,加强研究和教育等,通过国家对雇员工资进行补贴的方式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联邦劳工局长雅戈达提出了增加就业的三个原则。一是劳工谈判双方应坚持工薪水平提高的最高速度与通货膨胀同步;二是将40%的加班加点工作转换成新的就业机会;三是分两步走将附加工资减少一个百分点。

为缓解失业,联邦政府的举措不断。除联合政府各执政党不断进行研究磋商、议会进行辩论外,仅去年至今,科尔总理先后数次与劳资双方的代表举行圆桌会谈。政府先后颁布了“保证就业和德国经济地位的联合声明(总理圆桌会谈声明)”、“促进投资和就业的行动纲领(五十点行动纲领)”、“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纲要”等一系列振兴方案,提出了争取到2000年将德国失业人数减至1996年初的一半的目标。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政府一直酝酿对税收体制进行一次较大的改革,并于今年1月29日公布了由执政联盟通过的通过扩大税基、提高起征水平、降低税率、取消税收优惠等措施减轻纳税者约300亿马克负担的税改方案,以期刺激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增加就业,减轻失业压力。面对失业现象不断加剧的发展形势,科尔总理于今年1月31日向联邦议会发表了题为“为在德国增加就业而共同担负起责任”的政府声明,再次向社会各界发出了共同对付失业威胁的呼吁。但从实际结果看,政府的一系列努力虽对劳动市场产生了影响,但收效甚微,失业状况仍在恶化,估计上半年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标签:;  ;  ;  

困扰德国社会经济的劳动和失业问题_德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