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尊重学生,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导”“学”论文_杨帆

高度尊重学生,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导”“学”论文_杨帆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 514000

摘 要:在新课标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高度尊重学生,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导”“学”,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教;调整策略,顺学而导;结合实际,顺文而学,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减负高效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 “教”“导”“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处于主体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依据学情,准确把握好“教”与“导”“学”,因为教师不应只是一个教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保护者,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用的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机点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则是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因势利导,顺势而教

顺,循也,循其理也;顺势,则是顺着情势,趁势之意;顺势而教,就是教师顺着教学的情势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因势利导,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关卡及时拨通,思维得以积极开拓,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课《阳台上的小鸟》一文时,有一位老师根据课文的结尾“雨停了,我看见小鸟拍了拍翅膀,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噌’的一下飞走了。”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朋友看见小鸟飞走了,会对小鸟说些什么?一个同学说:“小鸟会对小朋友说:‘谢谢你,小朋友!’”这位同学答非所问,使老师一愣,说:“我说的是小朋友对小鸟说什么?你怎么不认真听呢?”于是,这位同学就悻悻地在老师的示意下坐了下来。

其实,当一个学生不按教师提问回答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顺势而教,可以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说:“对,这个同学还能把小鸟会对小朋友说什么话都说了,真聪明。”然后,再激发引导其他同学也可以说小鸟会对小朋友说什么的话,从而对学生的说话和思维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达到培养说话和发展思维的目的,进一步感悟小鸟与人类、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保护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教,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调整策略,顺学而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顺学而导,就是顺着学生学习反馈出的情况而调整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深入学习理解语文知识,感悟体验语文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小学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表现鲁迅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一句重点句要引导学生理解:

“他的脸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

首先,老师设计一个问题:“在作者的印象中,在什么情况下鲁迅先生的脸是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引导学生回忆前文的“趣谈《水浒传》”和“笑谈碰壁”时,鲁迅先生如乘春风,谈笑风生的情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话锋一转:

“现在为什么会变得那么严肃呢?鲁迅先生此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有同学说:“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生活是多么困苦。

有同学说:“这都是旧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旧社会是黑暗的,但这是不够的,教者必须顺势点拨引导,让学生受到局限的思维得以拓展:

“课前让同学们收集资料,有谁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同学说:“他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有同学说:“他是一个用笔写文章来和反动派做斗争的人。”

……

老师顺势引导:“对,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斗争的人,此时此刻,他的脸‘变得那么严肃’,他会想些什么呢?”

老师让同学们在小组里进行充分讨论,再发言。这时,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有同学说:“鲁迅学生可能在想,我们要推翻这个黑暗的旧社会。”

这样,由于教者有充分的教学研究,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依据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发展,从而领悟到语文知识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调整策略,顺学而导,更可以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结合实际,顺文而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顺文而学,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议、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一文,可采用“直奔中心法”。在启发学生自学后,直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呀!”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文中具体介绍六种奇异的植物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课《成长》一文,可依据课文内容,采用“辩论学习法”,引导学生对“约翰的父母是爱还是不爱他?”为主题进行辩论,并从课文内容延伸到“我的父母爱还是不爱我?”为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辩论,从而真正理解体悟到“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的深刻含义。

在指导学习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2课《猴子种树》一文,可采用“学法迁移学习法”。由于课文中讲猴子种梨树、杏树、桃树的文段结构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先启发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再读读,悟一悟”的方法学习“猴子种梨树”的文段,然后指导总结学法,再用刚学到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猴子种杏树和桃树”的文段,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的目的。

总之,我们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当然“学也有法,也无定法”。正如生本教育倡导者、教育专家郭思乐所言:“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教育是为学生设计的,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进行教学或教育”。因此,在新课标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导”“学”,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教;调整策略,顺学而导;结合实际,顺文而学。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减负高效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激情飞扬,展现自我,生命成长的广阔的天地。

论文作者:杨帆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高度尊重学生,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导”“学”论文_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