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发展模式—以凌源市为例论文_任龙,王子娟

浅谈城市发展模式—以凌源市为例论文_任龙,王子娟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辽宁沈阳 11000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空间出现无序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现象。本文通过认识和把握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影响,选择符合凌源市实际的发展模式,遏制城市的盲目扩张,发挥城市空间的集聚效应、节约城市开发成本,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发展模式;利弊分析;凌源市;空间拓展

1.城市发展模式分析及选择

随着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加集聚扩张,城市规模空间急剧膨胀,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一大热点。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影响,选择符合城市实际的发展模式,遏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现象,对于凌源这样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城市尤为重要。

1.1城市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城市空间扩张可以概括为“外溢-回波”式和“组团-跃迁”式。

“外溢-回波”式以俗称“摊大饼”模式和“手指状”模式为典型代表。“摊大饼”模式主要特征是以一个中心(CBD)按同心圆为阶段特征的形式,一环接着一环地向外辐射扩张。“手指状”的城市扩展模式表现为,城市沿某个方向,从几个节点向一两个方向扩张,从而打开城市扩展空间,使城市形成开放式扩张状态。

“组团-跃迁”式模式是沿着城市的某个方向进行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式建设,独立的组团作为“量子”,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从而形成多中心的、功能相对完善(相对于老城区功能互补)的城市新的扩展区域。

1.2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分析

(1)“外溢-回波”模式

“外溢-回波”式发展的有利之处是,靠近建成区的土地开发,土地开发综合成本低;城市边缘带的交通可达性高,城市居民与城市就业的机会连接便利;此外,城市边缘带房价低廉,对城市低收入居民有较强吸引力。

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大城市中,一环又一环的同心圆状结构既限制了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张,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商业、教育、医疗尚不完善,形成了土地、住宅的价值按同心圆向外梯度递减,城市边缘土地及其房产相对于市中心受到冷落。城市的发展被迫转向建成区内,又使建成区内人口密度升高,交通越来越拥挤,生态条件恶化,加剧了“大城市病”出现。

(2)“组团-跃迁”模式

“组团-跃迁”发展模式的直观表现就是在现有城市建成区以外,建设与老城区平等的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的扩展,不是简单地局部职能(如工业和居住)的迁移,而是在新区建立一个稳定完整自我依赖的社会服务体系;转移后新区的主导职能不再仅仅是老城区相应功能的疏解和延伸,而是平行于老城的城市职能;最终在规模上和质量上要全面赶上甚至超过老城区,形成与老城区的水平分工。

2.凌源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凌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及城市发展格局的形成,大多集中在1995年以后期间,现状基本是单中心的发展模式,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实施,选择符合城市实际的发展模式,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

在对不同城市发展模式比较中发展中发现,“组团-跃迁”模式适合人口基数长期基本保持不变,经济趋于缓慢增长的城市;“组团-跃迁”模式,更适合高速成长的城市。专家给出高速成长城市的经验数值,即人口增长率年超过3%,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10%,持续增长保持25年,此时人口规模大约扩大一倍,经济总量扩张10倍。到了这个临界点,就要放弃“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转至采用“组团-跃迁”城市发展模式,否则,城市发展的边际成本将会大幅提高,并且导致一系列“城市病”出现。根据预测,至2030年凌源市GDP年均增速将超过10%,人口增长也将超过3%。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正好同“组团-跃迁”模式临界值相吻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当说,凌源现在选择“组团-跃迁”城市发展模式恰逢其时。

3.凌源市空间拓展

3.1空间拓展战略

(1)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战略

疏解并提升老城的综合服务中心职能,发展小城子副城组团、万元店-热水汤副城组团以及河东分区、凌北分区、大河南分区等新城区,使城市拓展向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转化。

(2)圈层拓展战略

圈层拓展战略内部圈层拓展主要是以凌源老城区为基础,城市发展空间逐步向外进行拓展,形成具有特点的城市空间形态。

(3)生产与生活分离策略

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对独立,构建北部生产区,南部生活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3.2空间拓展构思

(1)水之城

突出以水为魂,构建全城的视觉空间体系,以水为脉,构建全城的生态空间体系,营造并彰显凌水源头之特质与神韵。

(2)市民之城

重视外围新区功能区块的合理尺度和居住、就业、服务功能的合理配置,即在结构放大的同时,兼有宜人尺度的结构复制,使市民日常的活动可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缔造“一个主城区+两个副城”的“市民之城”。

(3)有机之城

规划确定“模块化增长”空间战略,即以水系绿网为天然分隔带,划分城市不同时序下的增长模块,每个模块功能相对完整,能够支撑相应发展时期的城市功能需求,同时不同模块又有机衔接,成为完整的整体。模块化增长模式不仅体现了城市空间组织的方法理念,同时也成为城市开发经营的技术手段。

3.3空间拓展结构与功能

构建“一个主城区+两个副城”的城区空间结构,即“主城区+万元店-热水汤副城+小城子副城”的城区空间结构。两个副城与主城区核心区空间距离在10公里范围内,空间时距为10分钟车程。

主城区:在现状城市建成区的基础上拓边展沿,发展成为城市主城区。主城区为“双核五分区”结构:河西老城区核心区、河东新城区核心区,五个分区分别是河西分区(老城区)、河东分区、凌北分区、八间房分区、大河南分区(凌河)等。

万元店-热水汤副城:定位为旅游、居住、教育城。其中热水汤区域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建设成为温泉度假旅游区,在温泉度假区南侧,集中布局旅游服务基地。万元店镇区发展成为居住生活区。旅游服务基地西侧规划布局集中的教育城。

小城子副城:在现状小城子镇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由八间房现有的汽车产业沿306国道向西北小城子区域延伸拓展,小城子副城成为汽车改装及零配件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及其生活区。

4.小结

总体上来看,凌源市采取“组团—跃迁”的方式扩张,既有利于新老城区的相对扩张与衔接,也能从根本上避免“回荡效应”对老城区的影响,对处于高速成长的凌源市,不失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主编.都市圈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小莹.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J],当代世家,2008

[3]吴志强主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凌源市人民政府.凌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2009

论文作者:任龙,王子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发展模式—以凌源市为例论文_任龙,王子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