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信息与知识的比较研究_物质与意识论文

信息、信息与知识的比较研究_物质与意识论文

情报与信息、知识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知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是情报、信息和知识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比较研究。情报可以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定义探讨情报与信息的关系,从知识的角度定义探讨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探讨了信息、情报及知识的本质属性,指出情报是对物质世界一次信息进行人脑加工后的二、三次信息。

主题词 情报 信息 知识 比较研究

一、情报与信息之比较研究

在古代,情报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我国《辞源》(1915年10月版)的解释:“军中集种种报告,并预见之机兆,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我国另一部辞书《辞海》(1939年10月版)也解释为:“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这就充分说明了情报产生于军事领域,而且指出了构成情报的两个基本成分,即“情”和“报”,所以古典情报概念的内函是指“情报、消息的报导和传递。”而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1928年R.V.L.哈特利(Hartley )发表了《信息的传输》,首次提出消息是代码、符号,消息是具体的,多样的,而信息则是蕴含于具体消息中的抽象量〔1〕。 这是从通讯和数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抽象量,这为申农(C.E.Shannon)创建信息论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2〕。1948 年他又发表了《在噪声中的通信》(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早期的情报主要是指消息传递,与信息相比产生于不同领域,意义相去甚远,开始两者适用的范围很不相同,所以作为科学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两者具有内在联系。

现在情报从多种角度探讨具有概念的内函和外延,从信息的角度来探讨情报概念便能够从本质上发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是精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从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信息这一事物本质属性的,如果说信息是一种物质,它没有物质的质量特征及体积特征;说信息不是物质或与物质毫无关系也是违背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任何物质或事物都存在反映其特征的信息这一无可否定的事实,而且从信息与消息的关系讨论中得知,信息是蕴藏在消息中的一种抽象量,因此,就自然产生了信息属性论的观点,即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前苏联的许多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持这种观点〔3〕。 又根据列宁的观点“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于是,人们把反映与信息结合起来,并认为两者都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从而根据两者与物质的联系进一步探讨了信息概念的本质,即“信息是对客观现象某一方面的属性、特征、关系、内容的反映〔4〕”; “信息是事物属性、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5〕”;“信息之所以能够产生,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互相作用着的事物会产生一定的反映;二是产生反映的物质基础是一定的物质结构和能量变化〔6〕”。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信息概念本质属性的探讨,综合各家观点便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定义,即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规律与特点的反映,是事物及现象的内外特征、相互联系及作用的反映,任何事物都具有和产生特有的信息,事物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可以产生特有的信息,并可能发生物质结构和能量的变化。

从信息角度对情报概念的探讨,说明两者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北大王万宗认为,情报产生于社会需要,即人类活动尽管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同,其一是物质财富,其二是科技文化及社会活动等各种信息,物质交流靠商业与运输,信息交流靠通信与情报,情报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活动。王万宗还认为情报是个涉及多因素的概念,即涉及传递、信息和选择三个主要方面,于是他归纳出情报的定义为“推动用户当前事业的信息选择传递”〔7〕。 王万宗对情报概念的进一步分析说明,情报不是自然物质的属性,而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组织或个体之间传递交流信息的活动,所以情报只是人们了解情况、吸取知识的手段,作为一个具体的情报过程,把知识(或消息)传递给用户就结束了。南京大学邹志仁等编写的《情报学基础》(1987年版)一书中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的普遍交流,从对信息的讨论中看到了情报的传递性,从对知识的讨论中看到了情报的知识性,“情报是一种社会信息,是一种传递中的知识”〔8〕。 对于从信息角度来为情报下定义,无论是把情报看成是信息的选择传递,还是看作一种社会信息,都是把情报当作信息的下属概念,因此,可以说情报与信息主要是一种概念隶属关系,而且情报概念的外延包含在信息外延范围内。情报的内函按理说比信息深,而且两者无论内函专深程度差多大,都应该存在某些联系,而且与意识、反映、知识等相联系,只有把这些概念的本质联系结合起来,才能理清信息、情报、知识的关系。

二、信息与意识、知识的关系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但它最终起源于物质、依赖于物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即人脑对信息的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活动,意识活动则是人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由于通过人脑接收到自然界的信息是物质属性、存在方式、运动规律、相互作用与联系等的客观反映,这种来自自然界并反映着物质普遍属性的信息是最原始、最真实或客观的,因此,人类意识活动接收与处理的信息属最原始的信息,这种信息来自自然界,并能够客观、朴实、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种信息称为一次信息或原始信息。尽管意识的感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人脑接收外界一次信息是客观的,但意识的思维、意志等是主观的,这种意识活动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对一次信息流的处理、加工、综合与重组,以致把通过处理后的信息存贮在大脑中及传输出去。人类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或反映,因此,通过人类意识活动处理后的一次信息或原始信息再传递出去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真”,所以,通过人类意识加工处理后的一次信息或原始信息只能是物质世界原始信息的浓缩与近似、重组、综合,应该属于二次信息。电脑或人工智能也可以模拟人脑的意识功能,甚至有类似人的意识活动,但是电脑必须由人类控制,并通过人输入信息,输入电脑的信息已经通过人脑的意识活动处理加工,因此,输入电脑的信息只能是二次信息,或电脑处理的信息是人脑已经处理过的二次信息,电脑处理后的二次信息再传输出去也仍然是对原输入信息的重组、综合与近似,可以称为三次信息。

而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因此,人类既要通过信息(原始信息)来认识世界,又要根据所获信息组成知识,可见,知识是信息加工处理的结果,而并非信息的一部分,信息是生产知识的原材料,没有信息这些原材料及人脑意识活动对信息原材料的处理加工,就不会生产出知识这种产品,但知识又有别于原始信息或一次信息,应该属于二次信息范畴,这是作为产品的知识与作为原材料的信息之重要区别与联系。

三、情报与知识、信息的关系

国内外还从知识的角度对情报概念进行研究,通过这些从知识角度下的情报定义,我们可以探讨情报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古典情报主要指情报、消息的报导与传递,在本世界五、六十年代,由于知识爆炸或情报危机造成情报、知识的积累与利用的尖锐矛盾,科学情报工作从科研工作中独立出来,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科学情报机构,情报工作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发展,情报学相应地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这时期产生了“情报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的一切符号系列化的知识”〔9〕, 及“情报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对特定的人提供的有用知识〔10〕”,这就是所谓系列化知识的情报概念及特定性情报概念,这两个情报概念都是由日本学者于1963年提出,反映了五、六十年代情报概念的研究特点,以及情报工作及情报学的发展状况。七十年代以后,情报发展为决策研究概念,即“情报是判断、意志、决心、行动所需要的能指引方向的知识和智慧”〔11〕。上述情报概念从消息传递、系列化知识、特定提供,直至发展到决策知识和智慧,反映了各个时期情报社会功能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而且都是从知识角度来定义和探讨情报概念,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上述情报概念综合形成一个总的情报概念,即情报社会功能综合概念,可描述为“情报是消息及系列化、特定性、决策知识的传递”。情报社会功能概念主要是国外(即日本)学者提出的,反映了情报与知识的关系,知识是情报的本质属性,情报是知识的传递,这种观点已得到普遍承认。

国内,严怡民等根据情报的三个基本属性提出了“情报就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12〕”,或“情报就是作为人们传递交流对象的知识〔13〕”。这一观点被上海科技情报所编辑的《科技情报工作手册》(1989年版)收入,并认为是较能被人们接近的观点〔14〕。这一观点被上海科技情报所编辑的(科技情报工作手册)(1989年版)收入,并认为是较能被人们接近的观点〔15〕。这一情报社会功能概念的立足点完全一致,所以,还可以把严怡民等提出的情报概念与情报社会功能概念再进行一次更大的综合,形成从知识角度探讨情报的总概念,即“情报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是消息及系列化、特定性、决策知识的有效传递”。从情报的知识总概念来看,我们便可以更全面地考查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即

情报是作为传递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

情报是消息、情报知识的传递。

情报是系列化知识,即有序检索传递。

情报是特定性知识的提供或传递。

情报是决策知识的提供与传递。

情报的本质和内容是知识,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层次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从感性知识发展到理性知识,以及从零散知识的传递发展到系列化、系统化、有序化及高度浓缩化。但是,知识必须传递才能成为情报,致使传递性成为情报的基本属性之一,知识虽然也强调传播性,但不如情报,且传递与传播不等同。按照情报的本质和内容是知识,以及知识属于二次信息的范畴这一观点,情报则是二次信息,乃至三次信息,不属一次信息或原始信息。一次信息或原始信息是对客观世界的最真实、最朴实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属性、存在方式、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客观映象,而二、三次信息都是通过人脑意识过程处理加工并传递的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具有不同程度的“失真”。情报是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但情报这种信息与哲学意义下的信息不是一个层次,实质上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在于一次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二、三次信息的主观性与“失真”,正象通过某人的言谈判断其内心世界不如通过对其察颜观色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靠,言谈真真假假、虚实难辨,而通过察颜观色获得的一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其联系在于信息与情报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尽管情报是一种主观反映,存在“失真”);都是具有传递性的抽象量或动态的概念。因此,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探讨情报概念,笔者认为,情报是对物质世界一次信息进行人脑加工后的二、三次信息,是对原始一次信息的重组、综合、转换与传递,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类各个体之间传递的信息,强调传递的针对性、效用性。

标签:;  ;  ;  ;  

信息、信息与知识的比较研究_物质与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