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_能源结构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_能源结构论文

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产业升级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制约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突出矛盾。“十五”时期,中国工业结构调整既取得了积极进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五年,中国工业结构在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方面,将会取得显著变化。

1.“十五”时期(2001~2005)重化工业的发展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1996~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也出现了相对过剩。2001年开始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的增长结构出现了与“九五”时期完全不同的新特点,即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高速增长,能源原材料全面短缺。从2000年以来轻工业与重工业增长速度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十五”时期中国工业增长主要是由重化工业推动的。

“十五”时期,中国年工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九五”和“十五”时期,资源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产品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如下表所示:

增长速度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

年份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0 9.5 13.0 40.159.9

2001 8.6 11.1 39.560.5

200212.1 13.1 39.160.9

200314.6 18.6 35.764.3

200414.7 18.2 32.41

67.59

200515.2 17.0 30.98

69.02

资料来源:2000-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产品1996-2000年(%) 2001-2005年(%)

原煤-6.9

17

发电量

6.1

12.8

钢材7.9

24.7

水泥4.6

12.1

发电设备 -5.62 50.49

汽车7.3

22.4

其中轿车 12.4

35.4

2002年以来,在上列的工业产品中,钢铁、有色金属、化纤、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五个行业的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

中国重化工业快速增长、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2000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6%以上,2001~2005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8、58.2、55.5、58和57,投资率分别为(%):38、39.2、42.4、44.2和43。投资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时期。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达到88000亿元。这些投资主要投向了交通运输、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地产以及企业的设备更新,其中60%的投资用于购买能源、原材料和机电设备,因此形成了对重化工业产品的旺盛需求。例如,“十五”期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7655万千瓦,占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34.6%;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3964公里,占2005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的58.8%。

2000-2005年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年份 2000 20012002 2003 2004 2005

投资(亿元) 32917.7 37213.5 43499.9 55566.6 70477.4 88604

投资增长率% 10.3

13 17.4 31.2 26.7 25.7

第三,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消费需求有满足吃穿和一般日用消费为主开始转向购买住房和汽车消费。2002年开始,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2001~2005年城镇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累计为48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8倍。私人汽车拥有量2000年为625.33万辆,2005年到1830万辆,平均每年增长24%。

第四,城镇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即1300万人。各地政府纷纷扩大城区面积,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加了对钢材、建筑材料的需求。“九五”时期,城乡房屋竣工面积累计171.3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竣工面积为34.26亿平方米;“十五”时期,城乡竣工的房屋面积累计达307.63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竣工61.5亿平方米。

“十五”时期,中国资源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它使中国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加剧了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为突出。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是指建立在当代前沿科学技术基础上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企业群体。按照联合国制定的产业分类标准,根据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重等三个指标,中国把医药制造业、航空与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界定为高技术产业。

2.1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中国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0~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7.5%,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23.25%,实现的利税年均增长14.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2000年为10.83%,2004年为1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2000年为3388.02亿元(人民币),2005年上升到17464亿元。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的构成中,2000年“三资”企业占85%,2004年占93.2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占8.82%。上述情况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出口市场。2000~2004年主要高新技术行业增长情况如下表:

企业数(个) 销售收入(亿元) 增加值(亿元)

利税额(亿元)

年份 2000

2004

2000

20042000

200420002004

合计 9785 17898 10033 278462758

634110331783

医药制造业3301

4765

1627

3303 633

1173262.6479

航空航天器176177377498 105

149.2

17.22

25.70

电子及通信3977

8044

5871 138191471

3366592.08 860.5

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及办4941374

1599

9192 374

1226103.7

269.5

公用品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

仪器仪表制1810

3583

5581303 173

426.8

57.82

148.2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中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大型计算机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已初步形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没有确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强度,中国2005年占GDP的比重为1.22%,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2.7%、3.9%和2.9%;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30;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72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世界平均值为0.374。排在前十位的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0.733、0.698、0.666和0.606;我国为0.299,排在第45位。

根据OECD制定的衡量产业技术水平的标准,即用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区分高、中、低技术产业——比重大于3%的为高技术产业,介于1%~3%的为中技术产业,小于1%为低技术产业,中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一直是全部制造业的两倍多,自2000年起高技术产业该指标超过1%,这标志着中国高技术产业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表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世界上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中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占制造业的比重不足1/3,专利授权数量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5左右的水平。

中国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

1995 199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制造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0.17 0.31 0.45 0.51 0.56 0.55 0.52

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0.46 0.86 1.11 1.31 1.28 1.09 1.05

2.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电子信息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水平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产业规模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和出口产品比重显著上升。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体制安排上,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使企业具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动力;在组织方式上,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创新体系;在资金来源上,应形成企业自我积累、政府投入、金融信贷支持以及社会融资的多元化融资的渠道;积极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于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工程的重大专项有集成电路和软件、新一代网络、先进计算机、生物医药、民用飞机、卫星应用,信息、生物、航天等行业急需的高性能材料。

3.“十一五”时期(2006~2010)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任务

3.1 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出发点

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任务,应当根据中国工业发展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目标的要求来确定。从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看,以下几个因素直接制约和影响到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3亿以上的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资源约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制约着资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结构调整必须着力解决资源瓶颈障碍。

第二,今后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总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就业压力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难题,结构调整必须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第三,石油、煤炭、土地、森林、水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使我国工业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结构调整要有利于降低工业生产成本。

第四,由于中国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随着出口额的增长,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因此,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当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扩大出口数量和价格竞争转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第五,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结构调整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环节,改变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跨国公司加工组装,做代工的状况。

3.2 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方向和任务已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即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2.1 能源工业。能源生产要基本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2005年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为1.26吨标准煤,按降低20%的要求,2010年中国每万元GDP消耗的能源应为1.008吨标准煤。2010年中国GDP总量预计为26.1万亿元,能源消费总量需要26.3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2.72%,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技术进步的前提下,这个目标是有把握实现的,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的规模不会迅速上升,其增长幅度将低于“十五”时期。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会加剧世界能源供求紧张的判断夸大了中国的能源供求矛盾。中国高耗能工业如冶金、建材、基础化学工业的能力扩张已接近峰值,其能耗过高的问题说明这些行业降低能耗有着巨大的潜力。“十一五”时期,解决中国能源供求矛盾的途径是: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立足国内,主要依靠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能源合作;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情出发,能源结构继续实行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方针。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

3.2.2 原材料工业。从总体上考察,中国传统原材料工业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基本结束。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提升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工业调整的任务是严格控制新增钢铁生产能力,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大幅度降低吨钢综合能耗,优化钢铁工业布局,通过企业搬迁和关停,逐步减少大城市市区、严重缺水地区的钢铁生产规模;石油化学工业的调整将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方向,优化工业布局,逐步减少石油炼厂的数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建筑材料工业的调整以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档次为重点,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新材料的发展重点是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

3.2.3 机械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使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由目前的15年左右缩小到5~8年,附加价值高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使目前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优化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组织结构,促进专业化分工,改变“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状况。

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努力突破核心技术,以工程为依托,以产品为中心,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冶金设备、大型船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数控机床、高速铁路车辆、汽车、干线飞机等领域,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在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通过支持科技研发,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扩大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轻纺工业。轻纺工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一是运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创造和培育国内、国际市场知名的品牌,增加高端产品的品种和市场份额,改变在国内外市场依靠低价过度竞争的局面;三是促进各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通过调整、改造和创新,使中国轻纺工业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在技术、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等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是提高纺织工业的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的比重,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丝绸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提高轻纺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重点突破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提高装备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4.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第一,抑制部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就是新建项目的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准低于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先进技术水准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和资本多元化的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并不是投资者愿意上什么项目就可以上什么项目。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改革政府的行政审批,不等于取消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包括各个行业的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环境保护指标、企业起始规模的标准等。只有当新建项目比原有同行业先进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更先进时,在经济上才具有扩大投资的合理性。当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活动有可能造成外部的不经济性时,就需要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运用市场准入规则加以限制。为了减少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统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经常发布现有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主要产品产销率、企业景气或破产的比例、同类企业主要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等指标,以作为投资主体投资决策时的依据或参考。

第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要素集中化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必须形成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结构。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型企业可以做到上下游一体化,使各种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并集中治理“三废”,减少污染;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发电耗煤比小型电厂的煤耗低25%;大型钢铁企业可以采用工艺技术先进的大型装备,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我国小型钢铁企业的产量占30%,但消耗的能源占全行业的50%。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淘汰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的小企业势在必行。这种调整,将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利益格局的变化,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税收关系,来协调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三,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既具有工业化过程中结构演变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需要继续保持,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既可以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又能够用高新技术及其装备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的资源消耗。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和设备,将各个环节产生的废弃能源、原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以降低主产品的资源消耗并生产出新的副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排放或零排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标准和购买污染排放权的收费标准,迫使生产经营者加强对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治理和回收利用,实现清洁生产,降低排放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其次是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开发,通过税收和信贷支持政策,鼓励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的技术成果;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网络化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相对集中的分拣体系以及鼓励生产企业利用废旧物资经济机制,促进废旧物资的利用。

第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发展重点上,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提高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六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公共安全。

标签:;  ;  ;  ;  ;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_能源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