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与产业生产率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贸易开放度与行业生产率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面板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关系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2-0008-05

一、文献回顾和问题提出

国际贸易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斯密的国际分工论认为,对外贸易突破国内市场约束,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使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促进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国际专业化产生,贸易和专业化互相促进,劳动效率不断得到提高。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贸易导致一国报酬递增产业扩张,规模扩张可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Grossman和Helpman(1990)运用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了贸易、创新和增长间的关系,认为贸易方便了技术信息的国际传递,降低了创新成本;贸易导致的国际竞争促使厂商追求新思想,新技术,从而减少了在研究上的重复努力;当两个差异较大的国家相互开放时,一体化导致每个国家的生产更专业化,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率。21世纪初,“新新贸易理论”在引入生产率差异的异质企业分析框架下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的额外成本导致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促使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使得产业整体生产率获得了提高。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不少学者利用行业和企业层面的数据检验了国际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效应,Bernard和Jensen(1999)用美国近60,000个美国制造企业在1989-1993年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出口促进生产率,认为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增长得更快是因为资源从低效率厂商流向了高效率厂商,而这种资源配置效应能够促成美国制造部门40%的TFP增长。Keller(1999)利用西方7国和瑞典的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进口能够有利于技术在不同国家间的扩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本国R&D对生产率增长影响更大,而进口国家的组成(技术发达程度严重偏离时)会使国外R&D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产生差异。Harmse和Abuka(2005)对南非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竞争和学习效应,从而有利于南非制造业的技术进步。Bandinger和Breuss(2008)用14个OECD国家15个制造行业的样本数据,检验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在控制固定国家效应(如机构质量)的情形下,进出口仍提高了生产率。但Fu(2004)对1990~1997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和生产率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各行业的生产率增长。

国内学者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就国际贸易和生产率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彭国华(2007)应用Frankel和Romer(1999)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有效地克服了国际贸易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度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劳动生产率对数值提高1.64个百分点。李小平等(2008)采用DEA方法将中国32个工业行业的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分别就出口和进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出口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不显著,但进口显著地促进了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赵伟和李淑贞(2008)利用1998~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验证了高技术产品出口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品出口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愈来愈紧密,制造行业贸易开放度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93.4%,制造业整体的出口外贸依存度在1998~2007年间平均为26.65%,进口依存度为21.01%;与此同时,制造行业的生产率也获得了持续增长,从1992年到2007年,增长了近6倍。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的增长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各国政府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衍生扩展的全球金融危机,重新把发展实体经济,其中包括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在2009年初就发布了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九大产业属于制造业范畴。而与此同时,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另一举措是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以来,仅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并实施了对出口轮胎最高征收35%的惩罚性关税。为更好地在新国际经济环境下,提升中国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并获得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审视开放环境中的制造业国际贸易与生产率关系。

本文借鉴Frankel和Romer(1999)处理国际贸易变量内生性的方法,通过中国与西方7国之间的贸易引力模型构造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以克服贸易开放度对生产率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影响偏差,进而研究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贸易开放度对生产率的影响。

二、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和生产率特征(1998~2007)

中国制造业贸易总额在1998~2007年间持续增长,十年间增长了5倍多,由1998年的25,446.3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31,899.77亿元。其中超过一半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进出口总额增长相对缓慢。

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保持逐年递增趋势,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对最高,然后依次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里我们采用行业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作为行业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指标,行业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指该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进口值、进出口总值与该行业产值的比值,这三个比值越高,说明行业开放程度越高。表1对27类细分制造业在1998~2007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的均值(MV)和标准差(SE)进行了比较。

从表1可看出如下特征:

(1)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值最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其中,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居于前列。

(2)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依存度均值最高,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其中,服装、皮革、家具、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最高,为出口外向型行业。

(3)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口依存度均值最高,劳动密集型行业最低,其中,仪表仪器、电气机械、饮料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进口依存度最高,为进口依赖型行业。

三、贸易开放度和生产率关系实证

从上面具体制造行业在1998~2007年间的劳动生产率、贸易依存度的纵向增长趋势来说,劳动生产率和行业进出口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但从各制造业横向比较来看,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却不一定对应着高生产率。因此,我们进一步构造实证模型分析面板数据结构下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和生产率关系。

(一)模型设定说明

本文同时讨论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三方面衡量的行业贸易开放度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还包括资本投入、研发投入、企业的平均规模、市场集中度及劳动力素质,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val表示制造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ey、it和ty分别表示各行业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kl表示各行业人均资本投入;rl表示各行业人均研发投入;s表示各行业企业平均规模;cr表示市场集中度;h表示各行业劳动力素质。

上述模型分别应用于表1中的27大类及制造业整体(此时横截面j为28),劳动密集型行业(此时横截面j为10),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此时横截面j为17)。t表示年份:1998~2007,数据结构为面板数据。

(二)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中国制造业细分大类行业1998~2007年共10年的数据①。

各行业的工业产值(y)、工业增加值(va)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调整成以1998年为基期的增加值;各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余额(k)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调整成以1998年为基期的净值;l为各行业年末从业人数,代表各行业的就业情况;y、va、k、l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8)。

人均资本投入kl等于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余额k与年末就业人数l的比值;人均研发投入rl等于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相应调整)与从业人数的比值;各行业企业平均规模s等于行业销售收入(用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相应调整)与从业企业数目的比值;市场集中度cr等于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与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比值;劳动力素质h等于行业科技活动人员与行业从业人数的比值。

计算rl、s、cr、h变量所使用的行业销售收入、从业人数、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企业数目、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008)。

通过查找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中具体SITC分类的进出口数据,根据盛斌(2002)整理的国民经济分类标准(GB)与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的对照表,以当年平均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整理得到各行业的出口值、进口值及进出口值,并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调整成以1998年为基期值;ey、iy和ty分别为各行业出口值、进口值和进出口值与工业产值y的比值。

(三)实证结果说明及分析

对模型(1)、(2)和(3)进行回归,首先应用统计软件Stata10.0,根据Hausman检验,验证并确定模型应选择固定效应或是随机效应进行回归。一般情况下,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模型选择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接受原假设,模型选择随机效应进行回归。

由于国际贸易的内生性问题,即有可能是生产率的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国际贸易,模型(1)、(2)、(3)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偏差。为克服方程的内生问题,我们借鉴Frankel和Romer(1999)方法:使用只包含地理贸易因素变量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推导出国际贸易的工具变量:ze、zi和zt。

(4)-(6)中下标i表示西方7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西方7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工业国家,也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西方7国之间的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量的40%左右,在制造业方面贸易往来也是十分密切,2007年,对西方7国制造业的出口占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38.6%,从西方7国进口占中国制造业总进口的34.19%。

Dist表示中国与西方七国的距离,Pop表示西方七国人口,CPop表示我国人口,Area表示西方七国的国土面积。中国与西方七国的距离、面积地理因素变量数据来自于法国经济研究组织网站(www.cepii.fr)。中国与西方七国的人口数据来自于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EO database)。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工具变量后,我们运用截面加权的面板数据两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Panel Two-stage EGLS,Cross-section weights),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从表2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出,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在没有引用工具变量EGLS回归中,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引入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后,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的系数不再显著,进出口依存度影响方向变为正向影响。对于整体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结构,贸易依存度并没有促进或阻碍了行业生产率的增长。

人均资本、人均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平均规模对行业劳动生产率显著为正,其中人均资本的弹性系数最大,其次为企业平均规模,最小为人均研发投入。

从表3劳动密集型行业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出,出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进口依存度系数显著为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进口产生了负向的竞争外溢效应,不利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人均研发投入的系数不再如全体行业中显著,市场集中度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负向的影响,说明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一定程度的国内企业竞争有助于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表4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出,引入工具变量后,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系数显著为正,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贸易开放度的技术外溢效应有赖于行业本身的要素密集度和生产率水平。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998~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及对外贸易都获得了显著性增长,但在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及具体行业间存在增长的差异性,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进口依存度最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而出口依存度最高。

本文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面板数据结构下制造业层面的贸易开放度对生产率的外溢影响,引入工具变量克服贸易开放度内生性的面板数据二阶段回归结果显示:

(1)贸易开放度对制造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外溢效应不显著;

(2)对劳动密集型行业,除进口依存度产生显著负向外溢效应外,出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外溢效应不显著;

(3)对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却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

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有助于发挥贸易开放度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一方面,通过提升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同时,也通过出口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出口和技术进步之间形成了正向循环促进。另一方面,通过进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弥补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设备和中间品,有利于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此外,应当控制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进口,避免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纯粹的负向竞争效应对行业劳动生产率产生负向的外溢效应。

注释:

①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分类标准,制造业一共有30大类,本文鉴于分类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数据获得的连续性,合并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不包括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研究27大类以及制造业整体,具体行业名单见文中表1.

标签:;  ;  ;  ;  ;  ;  ;  

贸易开放与产业生产率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