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品尝地理教学的乐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心人论文,乐趣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得上初中时学过一篇“看云识天气”的文章,当时对我触动颇大:“光凭那么几片云,就知道天气如何?”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当我成为一名地理教师后,才真正领略看云识天气的方法和其中的奥妙。前不久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地震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1978年日本奈田市长通过观看地震云成功预测了当年的地震,由于震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奈田避免了几亿美元的损失,把灾害降到了最低限度。”我这才茅塞顿开,地理就在身边,决心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特别是当我教的学生也尝试着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我才真正品尝到其中的乐趣。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乐学好学又是创新教育的沃土。如何调动学生乐学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深感责任重大,要想在地理教学中有所突破,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刚从事地理教学时,因为没有经验,只得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也就是照本宣科,讲得口干舌燥时,才发现学生根本没碰撞出什么“火花”来。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呢?于是找来了几名学生发扬“民主”,学生的看法是地理既难理解又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这一看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也提醒了我,地理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怎么能没有联系呢?这一定是我的教学方法和导向有误。为此我在以后教学中,就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入手,变课本语言为生活语言,拉近地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地理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一、做好社会观察,拓展学生地理时空,激发学生“地理就在身边”求知欲
在学习“中国的人口”前,就让学生做个简单的社会调查,经汇总如下:
结婚年龄 兄弟姊妹
爷爷奶奶 17岁左右
8个左右
爸爸妈妈 22岁左右
6个左右
哥哥姐姐 27岁左右
1、2个
一上课就将上表用幻灯机放出来,并提出两个问题:(1)结婚年龄的趋势为什么会越来越大?(2)兄弟姊妹人数变化的趋势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因为学生们做过调查,所以讨论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和谐。学生们已实实在在感到了地理就在身边,与周围的生活关系密切。从那以后,我便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长双“地理眼”,多观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们村里将新建一个海产品加工厂,我就引导他分析这个厂建成后对周围的环境有何影响?有什么利弊?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什么样的作用?令我惊讶的是,这名学生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后,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保护环境的建议书。再如:学生看到鱼市上的鱼相当部分来自蓬莱等地,而非我们长岛本地时,我便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长岛的渔业资源为什么会不断减少?如何走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学生通过走向社会,结合实际分析出以下几个原因:生活和工业污水随意排入大海;油船漏油;水质恶化;环境气候改变;海岸带掠夺性开发等。而后又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改进方案,如全民环保教育、政府出台政策治理污水、大力发展养殖业等等。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在讲了“旅游业”一节后,又恰逢“五一黄金周”来临,我便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分析长岛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当学生把调查的情况放在我桌上时,我惊呆了,学生的能量就像空气可充斥于广厦,亦可压缩于斗室,把学生放在多大的空间,就会发出多大的能量。有的分析长岛的区位优势;有的建议大力保护、宣传“渔家乐”的旅游新品牌;特别是长岛的旅游纪念品奇缺,也缺少海岛特色;有的建议进一步搞好“渔家乐”管理,使之更加规范合理运营;有的提出长岛旅游要发展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实行退耕还林、还果、还花、还草等。上课时我把学生的调查一一列举,并做了简要的小结:“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长岛的旅游业定会如鱼得水,必将成为长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大亮点,也会成为长岛经济的支柱产业,你们信吗?”于是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样不仅把书本中的知识活化、升华,还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树立关注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课本知识主动探索、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解决实际存在的地理问题。这节课后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气氛更加浑厚。
二、引用最新新闻、政策和社会的热点、焦点,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开展带着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去学习的活动
通过把新闻等有针对性地筛选到地理课堂上,特别是将“三P”问题(贫困、人口和污染)和五大问题(粮食、资源、能源、环境和人口)灵活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并加以解释、探讨,学生既感到亲切,又觉得新鲜,增加了地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趣味,而且学生感到地理在我们身边,学好地理会受益无穷。
在学习“地形的形成与变化”一节时,学生自学课本上的段落:“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在几百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我就适时地让一名学生“播报”一条摘录新闻:科学家最近发现大西洋中脊每年以2~4厘米的速度在张裂,几百万年以后,它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洋。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思考:海岛居民在挖地基盖房时,为何挖出海藻、海螺、海蛎等生物化石呢?
这几个事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明白了这条地理规律: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出地形是怎样变化的、什么力量促使它变化的问题,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联系周边的事物:我们这儿若干年前和若干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的教学便水到渠成地展开了……
再如,学习“俄罗斯”一节时,一上课我就导入一则新闻:“前几天新闻报道,我们山东某地大棚里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组合成箱,大量销往俄罗斯,这个地方的蔬菜不仅全国闻名,而且现在闻名国外,在此地没有卖不了的菜,也没有买不到的菜,知道它在哪里吗?”有的学生一脸茫然状,而喜爱地理的“有心人”马上抢答:“山东寿光。”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甚至想到了在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上做文章,这样农民的腰包会鼓得更圆的,这期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得到发挥。然后我再让学生找出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答案很快出来了:俄罗斯广大地区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三、发动学生搜集“地理就在身边”教学事例,引导学生在地理环境中学习地理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收集“地理就在身边”的教学事例,然后找出它们与教材上知识点的联系,每当我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事例时,都深深感到:虽然它们不够完善,但它呈现在你面前的却是一颗颗关爱生活、关爱地理的拳拳之心,一个个生活的有心人。通过长时间的收集与积累,我整理修改后下发给学生,学生会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并逐渐学会了用“地理眼”来观察分析一些自然和社会地理问题。
我还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收看与地理有关的电视节目,如《开心词典》《动物世界》《科技博览》《正大综艺》《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异城风情》《环球》等节目,并开展办地理学报、地理辩论会、围绕地球日、消防日、植树节等特别日开展专题讲座或小论文、小演讲等活动,评选每月的地理生活有心人。因此,学生也非常喜欢上地理课,地理成绩稳步提高,也许是“亲其师,信其道”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在地理环境中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因此,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教起,我呢?也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