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_银行业论文

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_银行业论文

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迫在眉睫——我国商业银行急需弥补的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迫在眉睫论文,银行业论文,课题论文,中间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后,我国将按照承诺逐步全方位放开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将和世界各大银行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却并不强。

入世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举步维艰。如果说国外银行的进入还有一个5年的时间缓冲以及国家按照规定在相关方面给予保护的话,那么来自我国经济环境内部的压力其实已经使我们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举步维艰了。

1 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迎接挑战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西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但是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0%以下,同西方同行差距非常大。所以,单从业务方面来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事实上,如果站在整个银行业的产业转型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我们会看到,发展中间业务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一、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1)发展中间业务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走出经营困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坏账多、资本充足率不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银行能够找到新的盈利点,通过盈利来实现自我拯救。而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的资产,不产生负债,风险也非常之低,正式商业银行一个很好的盈利点。(2)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现实。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提供基本的存贷款业务,而且要求提供顾问咨询、中介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可较好解决企业面临的金融服务“瓶颈”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周全的金融服务环境。(3)发展中间业务,有助于加强社会信用机制,增加消费和促进企业交易的顺利实现,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由于保函、信用证等中间业务可以提升企业信用,解决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失败问题,从而刺激投资需求。

二、应对“入世”挑战进行产业整合的关键。加入WTO后,中间业务领域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原因有三:其一,国外银行进入我国后,在短期内肯定不可能建立起像国内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网点,无法在存贷方面跟国内银行竞争。其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薄弱,而这恰好是国外银行的优势。其三,中间业务利润率远高于传统业务。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还只是提供以存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等于说是把这块肥厚的利润拱手予人。同时我国银行业也将错失产业整合升级发展的大好机会。此外,按照《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是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比重高达90%,明显的比例失调,这对我国银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是非常不利的。银行业进行整合的首选领域,就应该是比较薄弱的中间业务。

三、国内外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就开始迅猛增长。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年至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从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从占银行所有资产的78%上升到142.9%,其中7家最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比贷款业务要多出一倍多。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一直很低,中间业务量小,效益也比较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至1998年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存在着如下差距:(1)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少。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代发代收代保管、信用评估、信息咨询等;凡是有信用活动的基本上都通过银行办理中间业务。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少,范围窄,仅局限于结算和一般性代理业务,而咨询业务、信托业务等只是刚刚起步。(2)业务规模小和收入水平比较低。国外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业务中的比重,一般都在40~50%之间,利润比重则更高。但是我国银行业90%的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业务。(3)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高,设置方便、灵活,而又便于管理。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制约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严重落后。我们试从经济环境、思想观念、法律法规、人才科技、发展战略、开发方式六个方面来剖析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

经济环境上的影响:催生西方银行中间业务的因素有两个:生存竞争的压力和客户需求的驱动。生存竞争的压力来自银行业内部竞争和由经济波动所导致的巨大风险,巴赛尔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的严格要求,迫使银行去开发不占用资产负债的中间业务。客户需求的驱动,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向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咨询、代理等中间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中间业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各个银行当然都不会错过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来说,由于种种历史因素,目前只能算作是过渡型的市场经济,尚不能算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原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银行只是根据国家政策为国企服务,同业间基本上没什么竞争可谈,当然各家也就没什么压力可言。另外,由于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对诸如信用评估、咨询等中间业务都没有什么需求,银行业自然也就不会去发展这些业务了。

观念上的影响:首先,就是服务观念淡薄。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的业务,能否提供优质服务。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开拓中间业务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业一直未能把自己与企业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忽视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成为目前开展中间业务的一大思想障碍。

其次,则是利润和竞争观念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主营资产负债业务即可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中间业务基本上是任其发展,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是副业的看法。但是关键的还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家都在争规模、比大小,而不重视利润。因此,对于利润率很高的中间业务这一块,反而都没有人去关心。当然,竞争和危机意识不够,也是我国银行没有及早抓住中间业务的一个因素。

法律法规的影响:在西方,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负债并列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与西方国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分不开的。从《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到《信托法》、《期货法》等一整套的体系,对银行中间业务有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在我国,长期以来,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比如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已达127种。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经营范围等,一直没有进行明确、系统的规范。专门规范银行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直到近期(2001年7月)才颁布实施。法律上的这种空缺,造成了很多问题:相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而各个银行则没有可以遵循的行为依据。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各家银行中间业务自行其事,局面混乱,使得广大客户不能接受业务收费的观念,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开展。

科技含量及人力资源的局限: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它的运作是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同时又需要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国内银行业,却普遍缺乏高技术含量业务的开发和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职工队伍素质以及设施与中间业务的要求相去甚远。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现有160万人,本科及以上员工比例只有12%左右,大量员工应付传统的存贷业务还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和掌握信托、咨询、租赁、评估和商品交换等中间业务,困难还是很大的。在技术设备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手工操作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结算业务量;网络普及率不高、网络速度太慢和网络安全性低下,使远程交易和网络交易难以进行;而计算机、电子化的郁艮开发,使信用卡、电话银行等依赖新技术的业务品种不能有效开展等,这些问题都是中间业务开展的障碍。

发展战略上的误区:在西方,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大的利润来源,各大银行都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并且从战略的高度,把中间业务看成未来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1999年1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外资银行在对可从事银行业务类型在其业务经营组合中的重要性评价中,一致地把中间业务列为第一位。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却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并因此导致其发展战略上的偏差——未能给予中间业务以战略性的重视。这样,中间业务在经营上缺乏总体规划,在管理上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项中间业务之间不能相融,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无法形成联合动力,甚至造成业务操作前后脱节;从管理上看,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与旧的以存贷为中心而设置的专业部门产生利益冲突,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阻碍了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开发方式上的局限: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封闭性很强,进入银行业务领域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都非常高,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间普遍缺乏合作精神,在业务开发上,大多独立开发、各自为政,致使原本就很脆弱的中间业务更加举步维艰。而在国外,业已形成一个叫做中间业务服务商的专门进行中间业务开发的群体,他们对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市场开发和外包整合,从而达成赞源的系统整合,并形成行业聚焦效应。当然,我国专门进行中间业务开发的服务商还很少,可以说刚刚起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系统服务企业对银行中间业务反应上的滞后性。不过专门的中间业务开发公司已经出现,而且发展迅速。比如成立于1995年的东方海达公司,作为一家银行代收费中间业务系统开发商棚匠务商,在短短五六年间,就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由5家银行和北京邮政、200余家企业组成的覆盖整个北京市的海达联合代收费网络,可谓发展迅速。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中间业务服务商这个行当,到时候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方式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变化。

3 路径选择: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模式分析

前面我们论述子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瓶颈,提到中间业务开展方式不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试图从我国商业银行尝试过的几个中间业务方式入手,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来比较并找出开展中间业务的最优路径。

一、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强制推动各个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实现合作与联网。

1、“金卡工程”的案例。金卡工程,是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其核心业务是主要涉足于银行主业中银行卡的联网通用。1993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金卡工程总体设想》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肯定。并在当年由电子工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全国金卡工程办公室”来具体负责金卡工程的实施工作。

1994年10月,“全国金卡工程试点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95年全国金卡办拟定《金卡工程试点城市条例》,上海等全国12个城市成为金卡工程首批试点城市。这12个城市基本解决了同城市跨银行的信用卡交易与资金清算问题,但大量异地、跨行的业务,由于没有全国性的信息交换中心,而无法实现全国范围的跨行通用和联合经营。1998年至2000年,“金卡工程”着重实施促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联合发展”工作。今年9月份,央行表示酝酿已久的银联卡,将于今年年底推出,并计划明年完成地级以上系统和终端的改造;后年所有的银行卡完成改造,实现全国的跨地区、跨银行的联网。

到目前为止,“金卡工程”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银行信用卡的应用和IC卡的推广普及上。1993年以前的8年中(1986年中行开始发行信用卡),当时的5个商业银行中总计发卡400万张。金卡工程实施后,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各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总量超过2.77亿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09亿元,全年交易总额达4.53万亿元。除银行卡外,种类繁多的卡基应用系统工程也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IC卡应用发展迅猛,累计发卡已达6亿张。目前已在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保健、社会保险、金融、税务、工商、公安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简单的评析——政府的职责。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所以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当初计划经济年代的色彩,最大的标志就是很多事情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实施的,至少是背后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影子。我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只有短短十几年,政府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由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和实施的“金卡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银行之间的联网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也是应该和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主管部门由关心支持变成一手操办,那么可能就会好酒变质,好事变坏,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事情更是如此。“金卡工程”到现在为止已经实施8年,不能说它没有成绩或者肯定会失败,但是成效不大却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实现跨行联网方面。原因绝对不是因为银行之间没有联网这样的需求,关键是相关主管部门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种需求,尤其是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各方的利益。其实,就这个问题,主管部门要做的事很简单,把网络线路铺好就行了。就像运输业,政府把道路修好,规则制定出来,其它各种事情都可以由市场来很好地解决。

二、市场主导模式——中国商业银行进行体制转轨,通过市场竞争自发走向合作。

1、十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盟的案例。2001年9月11日,在APEC财长会议专门的金融学家会议(AFG)期间,中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在苏州签署了《苏州协议》,宣布自协议签署之日起,10家商业银行将进入组建“联盟”的过渡期,在逐步加强业务、资金、信息、管理、人才等领域中的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协议行将组织联合调研小组,共同创造条件,适时组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战略联盟”。

根据签署的协议,10家银行的用户只需在其中一家银行开户,就可以这10家银行申请办理存取卡。此外,将在银行卡业务上逐步实现网络、机具(ATM、POS)和商户的共享,保证任何一家协议银行发行的银行卡都能够在其他银行和商家通用。有关协议还规定在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协议银行将逐步实现网银客户的交叉认证,重点实现一家网上银行的个人用户能够在其他银行的特约商户中进行网上消费。也就是说,中国的银行由此第一次实现了跨行间的通存通兑。

《苏州协议》在总则中界定了协议行的合作宗旨,即通过协议行之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共商应对挑战的策略,合力进行金融创新,共同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为振兴民族金融业而共同努力。此外,《苏州协议》还规定了协议行的合作范围,这些合作基本上都属于银行中间业务领域。具体来说,协议规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纵观上面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型,代表着我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思路;第二种模式完全有市场引领,但是还只停留在合作的愿望上,反映的是一种市场需求;第三种模式以海达公司为代表,是一种被证明是成功的可行性操作方式,而且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实现模式不谋而合,可能是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最终还是要与国际接轨。

4 前景展望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前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急需加强,这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结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已经为时过晚。事实上,如果各个商业银行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还是完全可以迎头赶上的。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不足的现状,以及所处经济金融环境,正好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一个大好的机会。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经济一直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对外经济往来持续上升,人们对于信用评估、中间代理、证券委托等银行中间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给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外部环境上,加入WTO引来国外银行竞争的同时,我国银行的管制政策也一步步放松,对外国银行开放的领域,国内商业银行也将可以进入,这样就给了国内商业银行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上近乎空白的局面,也为我们借鉴国外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一开始就走上正轨成熟的途径创造了条件。

我国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最大的机会还在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在着重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设的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加紧进行债务剥离和资产重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不断深入。国家放松对银行业的行政干预,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为此,中央银行大力提倡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先是中央银行在2001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工作座谈会,其次则是于2001年7月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一个规范标准。

除此之外,金融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进行业务上的创新。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可能主要的就是进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在巩固和推广现有的中间业务项目的同时,逐步开放担保类业务和不断扩大租赁、代理、委托、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低风险中介业务的市场份额,积极介入国有大中型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和公司化改造及上市工作。所以说,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入世后我国银行业还有5到6年的保护期,但是只要好好的把握这个机会,还是有希望及时把中间业务这个重要的领域做好的。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才不过10来年,就已经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了,所以也完全有可能在今后五六年内把中间业务搞上去。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经营战略。思想指导行动。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思想上转变观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切实把中间业务当作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抓。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2、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中间业务管理机制。银行中间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为了保证中间业务连续、稳定、规范、有效地发展,商业银行应自上而下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体系,致力于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推广,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协调管理,并根据行内各业务部门的特点,将中间业务发展目标分解、归口落实到各业务部门。

3、培养实用的专业人才。中间业务的技术性、专业性较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强化临柜人员的规范操作,特别要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训,保证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4、加大科技资金和技术投入。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用到大量的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和技术,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的投入很高,各商业银行必须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准备这些技术设备。

5、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机会很大,各种条件也很好,但是依然不能急于求成。应谢巴中间业务分成不同的类别,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各种条件,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按照代收代付等代理业务、项目和信用评估等资信业务、证券期货等自营业务的顺序来开展中间业务。

6、最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中间业务开展方式。正如我们前面说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各个银行之间互相合作,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的共享非常重要。在这方面让中间业务服务商参与进来,实现银行和服务商的优势互补,将会大大推动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这一点,就要求各商业银行能够目光远大,愿意与中间商利益共享,并进而达到共赢。

5 尾记

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不但为金融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重要的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国有商业银行沉重的坏账包袱难以释放,使银行进行体制改革以及管理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方面也困难重重。不仅如此,正在多哈举行的WTO部长会议上,我国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会员,我国商业银行又面临着国外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加速我国银行业的转轨和发展,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进行业务上的创新。具体说,就是要大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非常薄弱的中间业务。因为金融体制改革应该从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入手,而我们以前主要是把重心放在了制度和管理上,对业务创新关注太少,而银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还是要能够找到利润点并实现盈利。

标签:;  ;  ;  ;  ;  ;  

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_银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