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_所有制论文

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_所有制论文

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效益论文,速度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人们一般将所有制结构仅仅理解为各种所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构成,这是欠全面与准确的。所有制结构的主要内容应有宏观、亚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它们对效益速度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保证效益速度的实现,我们必须进行所有制结构的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实现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将产生

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所有制结构 宏观 亚宏观 微观 重组 效益速度

所有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在宏观层面上,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2)在亚宏观(或中观)层面上,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产业分布与区域分布;(3)在微观层面上,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内部组织及运行方式①。所有制结构,一方面决定着资源及生产要素宏观层次组合的合理程度,另一方面又决定着资源及生产要素微观层次配置的有效程度,因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益速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宏观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

在宏观层面上,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结构所决定的。二者相适应,则会产生较高的效益速度,若不相适应,就会导致效益速度的低下。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社会化程度不高,且内部结构复杂,有现代的自动化生产方式,有近代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方式,也有手工劳作的小生产方式,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其分布基本上呈橄榄状,即现代化与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比较小,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近代生产方式广泛而大量地存在。与之相适应,多元所有制结构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它由六种经济成分(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合作经济)四种所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及混合制)组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这是实现国民经济效益速度的基本保证。

第一,它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它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结构及其发展的要求,是否有种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愈高,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也相应较高。如国有经济一般与现代自动化生产方式相联系,集体经济一般与近代机械化生产方式相联系,个体经济一般与手工劳作的小生产方式相联系,私营经济通常与手工劳作及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方式相联系,外资经济通常与机械化及自动化生产方式相联系。因为,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生产力结构中,现代自动化生产方式的比重并不大,大多数属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及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所以,国有经济的比重应进一步下降。它的优势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与结构。国有经济重点分布于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结构的转换产生着主要影响和导向作用。集体经济的比重仍会持续上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发展来保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及各种合作经济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如果所有制结构严重背离社会生产力结构,如社会化大生产采取个体经济形式,手工劳作的小生产采取国有经济形式,那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极端无效益。我国在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片面甚至狂热地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搞“穷过渡”,结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效益速度。自1979年以来,我们努力实现由单一所有制结构向多元所有制结构的转换,这正是顺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结构的要求,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从增长速度看,外资经济快于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快于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快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快于国有经济。全民、集体、其它所有制的增长速度比为1:1.2:2.2,即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大体相当于公有制经济1倍。再从经济效益看,综合指标最高的是三资企业,其次是私营企业等其它类型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最低。总之,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发展,给我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宏观效益速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它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竞争产生压力与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经济才可能有活力,才可能有效益与速度。同时,竞争还导致优胜劣汰,引起资源及生产要素的流转,在流转中实现资源及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配置。这正是实现效益速度的基本条件。国有经济在效益速度方面之所以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缺乏竞争机制。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发展,打破了过去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它们之间的相互竞争,必然导致内部改革的深化、生产技术的提高、管理观念的更新及管理方法的改进。有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及部分集体经济(主要是指乡镇企业)与国有经济争能源、原材料、争市场和人才,对其发展应加以限制。这种观点是完全站不稳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能人为地压制某种经济成分的发展。

第三,它有利于实现各种经济成分的互补。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其生产力基础、产权结构及内部运营机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之相适应,它们的技术构成、经济规模、产业分布及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等也大相径庭。如国有经济的公有化程度高,技术构成一般也较高,经济规模较大,经营方式比较规范稳定,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反应较强,但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及反应力较弱,适宜分布于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一般来说,其技术构成较低,经营规模较小,对市场的依赖速度高,反应能力也较强,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分布于非主导产业较为适宜。又如,乡镇集体经济便于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优势,外资经济则有利于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也就是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互补性,相互不可取代。通过这种互补,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资源的使用更有效率。资本主义单一私有制经济结构间“混合经济”的转换,多少也反映了这种互补性的要求。有人只承认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不承认他们之间的互补,这是尚未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视为一种短暂的过渡性措施。事实上,非公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将长期共存,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将保持合理的比例(这个比例不是主观确定,而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结构,取决于宏观效益速度最大化的要求),以发挥互补效应。协调发展,还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随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是非一种短暂的过渡性措施。

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由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向多元所有制的转换。公有制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比重上升。公有制内部,全民所有制比重下降,集体所有制比重上升。全民、集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5:43:1.8变为1990年的47.4:45.5:7.1;城镇劳动就业,从1978年的78.3:21.5:0.2,变为1991年的69.8:23.8:6.4。但我们应当看到,现有的这种所有制结构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结构仍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仍过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高达92.9%,非公有制经济仅占7.1%,二是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的比重偏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4%。国有经济普遍缺乏活力,其发展速度与效益指标,与其它经济成分相比是最低的。大面积的巨额亏损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速度。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使国民经济活起来,与此同时,又要进一步实行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我们不追求国有经济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数量庞大,若结构不合理,没有效益速度,反而会成为累赘),而要追求国有经济质量、结构、功能上的绝对优势。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较高的持续的国民经济效益速度。

二、产业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

在亚宏观层面上,所有制结构表现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产业分布与区域分布。我们首先考察一下所有制结构对效益速度的影响。

不同的产业,其技术水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规模经济标准、市场前景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的情形是:第一产业(农业)的技术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及规模经济标准都很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工业)的技术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及规模经济标准都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其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在产业体系中保持主体地位。其中轻工业的技术水平较低,经济规模也较小,产品生命周期较短,而重工业的技术水平一般较高,经济规模较大,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其内部结构,按国际通行的分类法可分为:第一类,批发、零售商业和旅馆业;第二类,交通、仓储和通讯业;第三类,金融、保险和产业服务业;第四类,个人、团体及社会服务业。一般来说,第二和第三类的社会化程度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根据技术水平及发展前景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或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系指代表当代新技术发展、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根据在生产环流中所处环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或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基础产业系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物质与条件的产业;根据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为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系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增长速度快,且在国民经济中产生较大连锁带动作用的产业。

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一般来说,国有经济主要分布于基础产业(如采矿、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等),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和通讯设备、精密通用机械制造、宇航等)及主导产业(如机电、化工、冶金等)。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关系。更具体些说就是,第一产业应以集体经济为主,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占重要比重,国有经济的比重极小;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及夕阳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如纺织、服装及制鞋、造纸、食品、普通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应以集体经济为主,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占有重要比例,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但重工业及朝阳产业与主导产业中,国有经济应占绝对优势,适当发展集体经济与外资经济;第三产业中的第一类及第四类中,个体、私营、外资、集体经济将全面发展,但国有经济的比重将退居次要地位。在第三产业的第二类及第三类中,国有经济应占统治地位,但可适当发展外资与集体经济作为补充。这种所有制结构的产业分布,能较好地促进效益速度的增长。

第一,有利于实现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藉合。如国有经济其技术水平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方式较稳定,对国家宏观调控反应较快较强的特点,与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及第二、第三类服务业的经济特征基本吻合。集体、私营、外资及个体等经济形式,其经营规模较小,便于分散布局,经营方式灵活,转向快,能迅速反映市场变化,这正好适宜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及第一、四类服务业。这样,也能更好地发挥各种经济形式之间的互补效应。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现代化钢铁、石化、邮电等产业转为个体或集体经济,将分散的零售商业、餐饮业、农业统统改造为国有经济,那效益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在数量上收敛,缩小盘子,将力量集中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主导产业,这就能产生牵“牛鼻子”效应,强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分主次,四面扩张,则势必导致大量分散,反而会损害主导作用,也会对经济增长的效益速度产生消极影响。

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产业分布未能达到合理的标准,但不同产业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一产业中,问题不太突出,以国营农场为代表的全民经济只占3%左右,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不过,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式上的集体经济,实质上的个体经济。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搞好双层经营的同时,寻找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及各种合作经济,以突破手工劳作、小规模生产的格局,走集约化大农业的道路。第三产业中,交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处于国民经济的垄断之中,这与我们前面的分析是基本吻合的,只是目前我国这类“三产”相当落后,而国家财力有限,可以适当发展外资经济与少量集体经济作为补充。从第三产业的总量上看,1990年,国有、集体、非公有经济的比重为71.6:16.6:11.8,国有经济的比重偏大,集体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均偏小。特别是“三产”中的商业、旅馆业和生活服务业,档次较低,布局分散,本不必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而国有经济却占有主要比重,一是导致这类“三产”内部结构的畸形,盲目朝“高档”发展,如高级宾馆、酒店、豪华舞厅等搞得太多,占用了大量的国有资金,而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仍十分落后,如澡堂、托儿所、大众化娱乐设施太少;二是导致资金的分散,影响了交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所以,国有经济应将这一部分“三产”更多地让给其它经济形式去发展。第二产业,从总量上看,1990年,国有、集体与其它经济形式之比为58.5:32.8:8.7,国有经济的比重偏高。再从结构上看,国有经济将在重工业中保持垄断地位,同时在轻工业中也占有最大比重。一方面,为了保证其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在采矿业等基础产业及机电、化工、纺织、冶金等支柱产业中占有最大比重;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国有经济又在食品、饮料、烟草等高利税行业中获得了主体地位。结果是盘子太大,缺乏重点,力量分散,效益低下。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是国有经济要让利益,将高利税轻工业行业更多地让给非国有经济去发展,国家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经济活了,企业富了,国家财政收入也会水涨船高;二是抓“龙头”,国有经济应集中力量发展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主导产业,不能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三是卸包袱。目前,影响国有工业经济效益与发展的主要是采矿业、机械工业和纺织业。三个行业占用的国有资金占国有工业资金总额的1/3左右,三个行业中国有企业人数占国有工业总就业人数的2/5,三个行业的国有企业亏损占国有企业总亏损额的53.15%。其中,采矿业属基础产业,国家不能不管,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一是价格不合理,二是技术落后,规模小。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效益速度可望有所改善。机械工业与纺织业效益速度差主要是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以及市场因素的影响。普通机械制造业与纺织业一般属于夕阳产业或非主导产业,可以让给非国有经济去发展。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精密通用机械制造业。

三、区域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如东部沿海地区(10省市)、中部腹地地区(12省市)及西部边远地区(8省市),在自然秉赋,历史渊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大区域内有小区域,小区域之间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因此,我国生产力的布局及所有制结构的区域分布,也不可能全国“一刀切”,而应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工商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又濒临广阔的海岸线,有大量的海外侨胞,市场体系的发育相对成熟,在区位、人才(特别是经贸人才)、信息及市场条件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这一地区宜大力发展外资经济与私营经济,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外商的国际销售渠道,打入国际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及“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中部腹地地区,重工业基础较好,交通较为便利,资源比较充足,在人才(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市场体系的发育滞后,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需要一个过程。此地区应以发展主导产业及重工业为中心,因而,国有经济将占有主要比重,集体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发展私营与外贸经济。西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口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方面。因此,基础产业将是其发展的重点。但在现阶段国有资金的投向大幅度向西部倾斜的可能性不大,西部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力量,同时发展私营与个体经济。总之,每一个区域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单一的,同时各种经济成分的区域分布也绝不可能是雷同的。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区域内所有制的构成及主次关系也不大一样,区域内所有制的构成及主次关系也不一样。大区域内的小区域,情形也是如此。这种不均衡的区域所有制结构将对经济增长的效益速度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益。东部地区通过发展外资经济,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国际销售渠道,发展朝阳产业及“出口创汇”产业。中部地区力争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国有经济及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龙头”作用。西部地区则应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资金积累。然后,在区际间实现资源的流动、组合。东部的资金、管理经验及信息,中部的技术设备为西部所用,西部又为中部和东部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以此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

第二,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的创新和突破。各地区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以发展外资经济(“三资企业”)为主要特征,“苏南模式”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温州模式”则以发展私营经济为主要特征。效益速度都很好。如果说,全国“一刀切”,没有这些创新和突破,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生气勃勃的经济局面。对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中、西部地区可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照搬。这正是我国经济增长效益速度的源泉。

为了实现效益速度战略,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区域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1)在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一是因为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效益指标均明显低于本地区的平均水平。外资、私营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会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二是这一地区出现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的趋势,80年代以效益为取向,国有资金大幅度向这一地区倾斜的局面,在90年代将有所改变。国有资金应主要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及出口创汇产业,但这多半是以混合所有制或合资合作经济形式存在的。(2)在中部腹地地区,以搞活与发展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中心,并不是说,国有经济的比重会回升,恰恰相反,国有经济在数量上还会有所下降,关键在于质量、结构与功能。国有经济应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其效益速度,发挥“龙头”作用。(3)在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应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向基础产业倾斜,为集体及其它经济形式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所有制的内部组织及运行方式与效益速度

所有制形式的内部组织及运行方式,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权结构,二是市场化程度,三是技术及规模结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对于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程度,从而直接决定微观经济增长的效益速度。

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其内部组织运行方式是大相径庭的。首先,从产权结构看,国有经济的公有化程度最高,从理论上讲,与现代化生产最相适应,理当产生高的效益速度。然而,事实上,国有经济产权不清,这又导致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紊乱与缺位,企业内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对称结构无从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国家倾向于多收利税,于是层层加码,“鞭打快牛”,使企业不堪重负。企业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负盈而不负亏。职工则希望企业目标向自身福利倾斜,工作缺乏压力和动力。这正是在诸种经济形式中,国有经济效益速度最低的根本性原因。国有经济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集体经济及中外合资合作经济产权关系,较之国有经济要明晰得多,其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也较为完善。因此,其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也要明显好于国有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产权关系与内部经营机制也尚未达到完善的境地,并且有与国有经济同化的趋,这将对其效益速度产生消极影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商独资企业,其产权是很明晰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结构是基本对称的,因此,能获得较高的效益速度。

其次,从市场化程度看。国有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要明显低于其它经济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经济的产权没有市场化,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国有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对市场信号的反应欠灵;三是存在着广泛的行政干预,破坏了国有经济与市场的内在联系。这是目前国有经济效益速度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但这是一个有待突破的大难题。果真能实现这一目标,国有经济的效益速度将会有较大的提高。集体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国家的行政干预较少,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较强,因而,其资源配的效率也要高于国有经济。个体、私营及外资经济,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受政府干预最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及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最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有效地配置资源。

最后,从技术及规模结构来看,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这是我国各种经济形式的通病,也是我国总体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国有经济的优势在于:技术档次高,经营规模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国有企业产品老化、工艺老化、设备老化的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约有一半的产品和工艺是处于70年代水平。80年代和50、60年代水平的产品和工艺各占1/4。设备情况更为严峻,70、80年代的设备与40~60年代的设备之比为4:6,这就是说,国有大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旧设备在超级服役,企业主要用50、60年代水平比较落后的技术设备,按照70年代水准的工艺,去生产70、80年代的产品。同时,经营规模小,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大型企业个数占总数的比重小,而且大型企业产值总产值的比重也偏低,特别是一些最应该实行大批量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我国在企业数量上已偏多、规模偏小的情况下,企业数量仍在猛增,且专业化协作程度低。这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物耗和能耗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此外,集体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外资经济及私营经济,技术档次低、工艺落后、规模偏小的问题也会日益暴露出来。从静态上看,他们的微观效益速度较为理想,但对宏观效益速度的贡献却很小,如外资经济主要分布于中小型、劳动密集型的一般性加工工业项目,在大型的技术密集型及“瓶颈”型项目中,分布极少。这就有悖于我国发展外资经济的战略意图,对宏观效益速度的积极作用较小。再从动态上看,它们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初期,实现了较好的效益速度,但这种效益速度的增长明显缺乏后劲。特别是中国“复关”之后,若在技术与规模上不上档次,在国际竞争的强大冲击下,他们的效益速度将难以为继。

为了保证效益速度的实现,我们必须进行所有制组织及运行结构的重组。这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其中,任务最艰巨的是国有经济的改造。我们要尽快理顺其产权关系,实现其产权的明晰化与市场化,将国有经济的运行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技术及规模水准。其它经济形式改造的重点在于,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及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其技术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此外,混合所有制(包括各种联营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所有制内部组织及运行方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是实现所有制结构改造与重组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所有制形式的特点是:产权明晰化、多元化,投入比例与权益分配及风险责任挂钩,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结构对称,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实现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参见吴仁洪《中国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  

所有制结构与效益速度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