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护理风险调查及防范措施论文_黄正华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急诊科接收的小儿急诊输液患儿,病例选择时间范围是2015年4月-2016年6月,随机抽取178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7800例患儿的一般资料、输液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本组患儿出现输液护理风险事故的概率,并探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本组17800例患儿中,出现输液护理不安全问题的有250例,发生率为1.4%:220例由以穿刺不成功投诉引发(占88.0%);10例由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引发(占4.0%),10例由液体渗漏引发(占4.0%),10例由输液不良反应引发(占4.0%);对护士投诉率明显高于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患沟通不当、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低等是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强急诊输液患儿护理风险调查,从而实施针对性防范处理,以控制护理风险,提升输液护理安全性。

【关键词】 小儿;急诊;输液;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46-02

作为门急诊病人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当前,门急诊静脉输液已发展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护理操作内容[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静脉输液过程较为复杂,且涉及的环节较多,输液中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医疗纠纷。此外,急诊科具有输液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对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对较高[3]。尤其是对小儿急诊输液患儿来说,受小儿天生好动、自制力差、皮肤组织松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穿刺失败、液体渗出、针头脱落等不良事件,可能会引发不必要医疗纠纷[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有效的方法,调查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从而实施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提升护理安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7800例小儿急诊输液患儿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急诊科接收的小儿急诊输液患儿,病例选择时间范围是2015年4月—2016年6月,随机抽取1780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组1780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9960例,女性患儿7840例;年龄最小为29d,年龄最大为17岁,平均年龄(6.2±2.6)岁;病程最短为1d,病程最长为12d,平均病程(4.6±0.3)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7800例患儿的一般资料、输液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本组患儿出现输液护理风险事故的概率。针对出现输液护理风险事故的患儿,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与统计,全面结合相关科室部门、医护人员事故对应记录,对输液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对象、发生原因、相应医护人员年龄、医护人员职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本组患儿输液护理不安全问题

本组17800例患儿中,出现输液护理不安全问题的有250例,发生率为1.4%:220例由以穿刺不成功投诉引发(占88.0%);10例由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引发(占4.0%),10例由液体渗漏引发(占4.0%),10例由输液不良反应引发(占4.0%)。见表1。

3.讨论

3.1 急诊患儿输液护理风险

考虑到小儿有着较差的自身免疫功能,其出现腹泻、感冒、发热、腹痛等疾病的概率明显较成人高[5]。此外,多数患儿年龄较小,皮肤组织较为松弛,加上缺乏自制力,活泼好动,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差,极易导致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输液护理风险[6]。本研究经调查显示,医患沟通不当、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低等是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其中,医患沟通不当大多是因家属担心则乱,过高要求输液操作或护理质量,无法忍受任何错误,要求护理人员一次穿刺成功,若穿刺失败,会产生不满心理[7]。本研究中,220例由以穿刺不成功引发,占88.0%。而小儿输液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未认真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也可能会导致出现差错或疏忽,引发护理纠纷[8]。本研究中,10例由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引发,占4.0%。此外,部分医护人员专业素质较差,部分新近护士未能熟练掌握输液操作技术,导致穿刺失败,也可能引发护理纠纷;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未能及时告知患儿及家属相关输液注意事项、要求等,致使出现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输液速度控制不当等问题[9]。本研究中,10例由液体渗漏引发,10例由输液不良反应引发。

3.2 急诊患儿输液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医患沟通:输液过程中,及时告知患儿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采用鼓励性语言给予患儿良性支持;多站在患儿及家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升其信任感;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以儿童化语言进行交流,理解家属对孩子的紧张关怀;针对部分情绪较为焦虑的家属,耐心倾听其感受,认真回答其疑问,避免流露出不耐烦情绪。

(2)要求认真落实管理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严格落实输液室相关管理制度,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出现输错药、输错人等现象;考虑到急诊科小儿患者较多,人员流动性大,环境繁杂,部分患儿还存在同名同姓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对患儿信息进行核对时,全面核查患儿情况,并与家属进行核对,避免出现差错。实施收药编号,核对姓名、登记号查对,输液实施双人查对姓名登记号,并PDA扫二维码及医嘱执行核对。输液中心每2小时巡视一次并记录。

(3)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加强急诊科输液室相关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提升其输液护理水平,尤其重视提升穿刺等护理操作技术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对相关药物使用知识等进行熟练掌握,以改善儿童输液安全性。此外,需确保儿科护理人员持证上岗,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交流沟通;护理人员还需要提升自身安全护理意识,提升责任心和道德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切实提升患儿输液护理安全性。医护人员还需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避免出现护理工作疏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成输液后,及时对患儿情况进行跟踪,防止出现药液外渗现象,提升患儿输液护理安全性。

综上所述,医患沟通不当、查对制度未认真落实、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低等是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强急诊输液患儿护理风险调查,从而实施针对性防范处理,以控制护理风险,提升输液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向玉.小儿急诊输液护理的潜在风险与防范[J].医药前沿,2014,8(10):12-13.

[2]李媛媛.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8(10):46.

[3]李明茂.急诊小儿输液安全隐患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10):5883-5884.

[4]邵桂芳.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6):2724-2725.

[5]罗三妹.门急诊静脉输液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975-977.

[6]王善菊.门诊小儿输液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3,26(8):491-491.

[7]梁文英.门急诊输液室护理风险分析与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2,10(30):2851-2852.

[8]张桂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输液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7):256-256.

[9]王娟,闻亚军,梅云霞,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静脉留置针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2):3873-3875.

论文作者:黄正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  ;  ;  ;  ;  ;  ;  ;  

小儿急诊输液过程中护理风险调查及防范措施论文_黄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