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意识_美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意识_美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学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意识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慢慢走,欣赏啊!”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汽车大道,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人们说,‘慢慢走,欣赏啊!’”这条语录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中学语文理当引进这一美学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精选。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应当抱“欣赏的态度”,也就是“美感的态度”。文学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直觉感受,情感体验,想象活动,心灵参与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和思维模式的把握和导训。教学必须从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切入。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读着读着,我们觉得自己也徜徉山水之间,恬淡超逸的心境脱颖而出。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

正是这种抱“欣赏的态度”的阅读,才使审美主体(阅读主体)进入审美天地;同时,从审美感受中,阅读主体才建立起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自由丰富的联想,与作者一道置身于远离尘嚣的奇异山水之中,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享受——“沉醉在里面,分享它的生命”。但是,这种审美经验的获得,不是“批评阅读”和分析阅读所能奏效的。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由感性的艺术形象引起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进入。朱光潜老前辈也强调:“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验,指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情境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阅读主体(学生)凭借作者所提供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文学语言所提供的间接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让心灵参与进去,与对象合一,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交流,产生情绪体验的高涨,悄悄然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沉醉在作品里面”,感受到无法言喻的怡悦和舒畅,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自由。进而,对文学作品作出相应的审美判断;并同时补充,丰富,“再创造”作家所完成的艺术形象。试想,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倘若离开了对作品所描摹状写的山光水色的艺术形象的感受,没有引导学生反复咏读品味,没有诱发并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而去指导学生领会“对偶句的整齐美感”,教导学生认识作品“流露了对追逐名利,互相倾轧的黑暗现实的厌恶,表现作品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固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可惜!吴均这篇语少意密,情景相生,韵味充溢的优秀作品的美学意蕴和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揭示和相应的发掘!试想想看,教学中舍弃了这一系列的审美活动的中间环节,我们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诱发学生对美的主动发现、追求和创造,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等等,所有这些在语文教学中理当进行的美学原理的渗透,通通被架空了;我们通过优秀课文审美阅读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文学对社会的审美教育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健康个性教学目的的达到,也都失去了“由此岸到彼岸”的桥梁。

无奈,我们在“景物极美”的路上,走得过于匆匆。

可以说,四十多年来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沿袭传统,抱的是那种“批评的态度”,别林斯基说:“批评是哲学意识,艺术是直接意识。”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艺术不象哲学,它的生命全在具体的形象,最忌是抽象化。”长期以来沿用一种“知性分析”的教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分析它的所有成分,拆开情节安排,解说语言、环境描写手法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在肢解艺术作品。这样,生动的艺术性还有什么可剩下呢?几乎一无所有。难怪,“许多学生把对课文的分析称为‘休息课’。”(章熊:《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近一两年来,有的老师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沿用“知性分析”阅读的教学观念和教法,是一种迷误。他们已迈出脚步走出这一误区,开始对于现代理论(诸如“未来学”、“现代美学”等)的涉足和研究,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引进,渗透于课堂(例如“接受美学”),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效果。但,从总体上讲,这种突破,也还限于极少数人,寥若晨星。因此,美学意识在文艺体课文教学中的整体建立,在实践中的把握和运用,仍然没有被提升到相当的地位,仍然有必要作“再认识”,再强调。

二、走进“不确定区域”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突出欣赏者感受,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新美学派别——“接受美学”在欧洲崛起。这个学派认为:读者的接受活动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的。突出强调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强调读者的参与作用。接受美学提出一种“空白说”,指出:文学作品无论对人物、事件、感情作了多么细致的描写,总是写不完的,必须留下许多“不确定的领域”留给读者在欣赏时加以补充,留给读者参与,创造。在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一理论,对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大有裨益。

莫泊桑短篇佳作《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夫人,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小说写道正当这位夫人历尽艰辛、饱尝凄苦,终于还清债务时,却得知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那串项链原来是假的。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个出人预料的结尾,有如天外飞来。小说是结束了,但,这个结尾却又使情节的发展异峰突起,既把故事推向高潮,给玛蒡尔德的虚荣心以致命的一击,又给这个女主人公的命运涂上浓重的悲剧色彩。小说的这个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也叫人百思不解。人们不满意这个结尾的安排,总觉得这样安排太不公平了;但又实在弄不清楚自己期待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于是有的“导读”、“训练指导”的编写者甚至设计了四种不同的“续写”训练题,替小说作出结局的安排,让师生思考作答,选择其中的一项,并要“说出理由”。题干是:一、玛蒡尔德得知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顿时惊呆了,昏倒在地;二、玛蒂尔德立即跟弗来思节夫人大吵大闹起来,并诉诸法庭,打了一场旷日持久而未得结果的官司;三、玛蒡尔德从此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四、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开始了新的生活。

显然,上边的任何一种“续写”的构想,都是不会令人满意的,跟原作结尾相比,都是“蹩脚货”,逊色多了。而“导读”编写者们的训练设计,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但,这种“用心”到头来也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它框住了读者展开联想的天地,无视阅读者在欣赏中的参与作用,限制了审美再创造的活动。

上面提到“接受美学”指出,文学作品总是要给读者留下“不确定区域”的。其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说:“没有未完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文学欣赏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越是伟大的作品,留下的空白也越大;因而,对优秀作品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无法穷尽的。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的艺术形象,对我们来说,才显得既鲜明又模糊,既肯定又朦胧。再来看《项链》,玛蒂尔德还清了债务以后的命运归宿,是“不确定”的也可以说是不可知的。我们读“她”,既感到已经肯定了,但又觉得始终难以把握。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愿意再读,再三品味作品的内涵;越读越觉得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既令人扼惋叹息,而又让人感到无可奈何。总之,读这样的作品,令人们想得更多更远,并通过阅读产生联想让自己的心灵参与作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雷雨》(课文节选第二幕)中的周朴园,是一个情感十分复杂,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中情感的表现很不确定的人物。对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有没有一点真情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最直接地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仅用“虚伪”、“自私”等词语来一概否定,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周朴园年轻时,的确喜欢过侍萍,那时侍萍年轻、温柔美丽;侍萍也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后来,他出于封建门第观念和虚荣心,自私心,屈从父母旨意,为了娶一个有钱有势的文明小姐,强逼侍萍把第一个儿子周萍留下,让侍萍抱着刚生下三天的儿子在大年三十之夜走出周家……

这之后的三十年,他的确在深情怀念着“已死”的侍萍,为了这,他编造了一个故事,谎称正式娶了一个“梅小姐”……于是他把“梅小姐”喜欢的照片和她过去喜欢用的家具搬到了北方。他记住了侍萍的生日,告诫儿子记住他的生母,对于侍萍因生周萍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以及室内的陈设样式都照原样地保留下来。越到老年,他对侍萍的怀念越深切。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觉得特别可贵,惹人惦念的。更何况,家庭感情生活的不如意,妻子繁漪的桀骜不驯……就促使他对侍萍的思恋与悼念,有增无减,并成了他后半生纠缠执着的一种感情了。但是,周朴园这种怀念的感情内容,又是很复杂的,不确定的:是对自己道德泯灭的罪恶在进行忏悔,以此来减轻良心上的沉重负担;还是对钟爱过的恋人的思恋与追忆;是在利用死者,表现自己道德的自我完善,还是缅怀逝去的美好时光,对深爱的人眷恋幽思?何者是直觉,何者是本质,我们难以捉摸,难以肯定。似乎肯定了,可又把握不住。当阅读欣赏到了这种状况,读者已在进行审美再创造了。

鲁妈上场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展开了剧烈的思想交锋。从中,我们感觉到周朴园隐含着矛盾和计谋,他用金钱打发侍萍,提出辞退四凤和鲁贵,声称“以后鲁家的人不许再到周家来。”接着开除了鲁大海(课文节选到此)所有这些行动,让人感觉到他内心深处渗透着的金钱主义的肮脏灵魂和冷残凶狠的丑恶本性。第三幕,第四幕,随着剧情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集中涌来,把他逼到更尖锐的困境。尤其是第四幕,繁漪拉着四凤要周朴园承认是自己的女儿;要周萍“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人物的外在冲突激起了人物深邃的灵魂搏斗,周朴园仿佛明白了什么,对侍萍说:“侍萍你到底回来了。”又对周萍说:“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关系。”并沉痛地对周萍说“萍儿,你原谅我……”此时此刻的周朴园感情的波动到了最剧烈的程度。这时,他的感情世界里并非全是邪恶;他的良知沉沦又浮起,善与恶的道德感在灵魂深入激烈冲撞拼搏。

伴随着所有这些对作品进行感知、体验、思考、理解、相象、补充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进行,审美创造的主动性发挥了,阅读者在审美静观中,从作品的事象中“发现了他自己的生活内容”;在惊心动魄的悲剧震憾中,仿佛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和别人……这样地去阅读作品,阅读者不再是被动的艺术接受者;也不再只是艺术欣赏接受思想灌输的被动者。这样,传统教学中阅读者在阅读中创造和参与作用的被忽视和失落的状况就会从根本得到彻底的扭转。我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层次。课堂教学的深度可以适当伸缩,专门的名词术语可以尽量少用。退一步讲,进行教学,教师应当建设自己的这种美学意识。

三、月光、节奏、建筑、和谐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被人们永久地保留和传承下去。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作家进行的创造活动,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审美特质,离开了这一主要目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可谈。

朱自清的散文简洁典雅,具有诗的情韵和诗的意境。中学课文选入的《春》、《荷塘夜色》、《绿》、《背影》、《威尼斯》等,堪称“美文”的典范。《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全篇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而又隽永的情绪却是透过对月色下的荷塘中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来的。文中有一段韵味隽永的文字:“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了,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人们读到这段文字,凭借语言的中介就会把间接形象具体地显现于自己的脑海:一幅光影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下美景,并感觉出景物中寓寄着一种至情至深的意境。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景情之中,触发了我们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想象;信佛隐约听到小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琴声飘忽不定;也仿佛感觉到月光与荷叶也颤动起来,但颤动又不十分分明。此时此刻人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喜悦和满足,感到一股心灵的震颤。这是对《荷塘月色》进行欣赏阅读所获得的审美享受的粗线描述。这正是作家的创作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一例。

“朱自清论文学艺术创作极为重视‘逼真’与‘如画’这两个美学概念。他诠释,这不仅是分明、具体、可感的意思,并且讲究传神,字的用法和一句话的讲法都潜心玩索。(朱光潜语)这段描写文字,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生动的形象,运用对音乐和色彩的感觉,进行比喻(通感)把视觉上得来的光与影的配合相称、相宜、协调的印象,幻化为听到小提琴奏出名曲的听觉感受,用熨贴的的语言,以至情至深的感受,传达出月中荷塘静穆幽远的意境。再看作者描写荷香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因为塘中绽开的荷花不多,只是“零星地点缀着”,因而这荷花荷叶的清香,也就只能是“缕缕”了,但这股幽微的清香的传送,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有若无飘渺难捉,可又缕缕不绝。在这里,作者把嗅觉上缕缕清香与听觉上的渺茫歌声,进行比喻,两种感觉由于通感的作用,因而相参整合。这样的文字,“造型”十分鲜明,正是作者创作艺术魅力奇颖所在,“语言运用有新意”的恰切典型例子。教学中发掘作品的美感意蕴,就要抓住这些句子,启发诱导学生细细玩赏,徐徐入境,心领神会,才能感悟出来。

《威尼斯》与《绿》、《荷塘月色》在语言上颇异其趣。文中对建筑的描写,有两处佳句:1.“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2.“建筑也是新式,简捷不罗嗦,痛快之至。”这两处描写,的确让人感到精妙,耐人寻味。但坦白地说,也正是这两句话,是语言理解上的难点:为什么写建筑要用“节奏”一词来表达,说它“是和谐不过的”?又为什么把建筑的“新式”说成“简捷不罗嗦”?照理,按一般教参及“导读”等册子上的说法,把这句子当作修辞的“移用”去讲,好象也说得过去,但细细琢磨,又感到并不妥当,不放心。又如果把它们当做修辞的“通感”讲解,也并无不妥。但根本疑难处却没有突破。再不断地研想,寻思,终于明白:应当选择从美学原理的角度切入,联系心理学,联系音乐,建筑等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知识去启发引导,剖析,才能化难为易,达到预想的目的。

讲到“节奏”,其实它是宇宙自然现象的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讲到,凡是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预期的中与不中就是节奏快感与不快感的来源。理想的节奏必须适合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及预期所应有的满足和惊讶。同样,节奏在艺术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有“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的说法。再说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它的群体结构——空间组合的疏密、阴阳、色彩的浓淡、质感的刚柔,无不体现出节奏感。建设艺术的这些审美特征,与乐曲体系上的抑扬顿挫,拍节上的徐急强弱以及和谐悦耳等特征,有着相似之处。由于审美通感的机制作用,引起感觉上的机能转换,产生了与听音乐时获得的感觉是同样的。因此,当人们在欣赏一座著名的建筑艺术时,仿佛感到一种无声的空间凝聚;体现了音乐上的节律(节奏)。所以,西方美学上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者在文中用“节奏”一词来描写建筑,就是应用了通感这一原理。但教学的启发和讲析到这一步,还只是浅层的理解和领会。再看,作者在文中写到圣马克方场的建筑群,有圣马克教堂,教堂两边的楼房、钟楼等。作者特别称赞在这里安放这座楼的艺术设计,因为“教堂右边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钟楼放在这里,是恰到好处不过了……既不使方场显得空阔,又与四周的建筑群配合比例相称、协调。因而叫人感到那么和谐、融洽。这样,一方面,由于通感作用获得的感觉。仿佛与听到乐曲和谐的节奏一样,令人愉快、赏心;另一方面,由于视觉得来的印象,原先与听音乐演奏时获得的印象,已有“模型”,形成预期,这个时候恰恰适合心理需要,产生了满足与惊讶,从而身心感觉到是那么和谐舒畅,所以作者这样写道:“方场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再说,当作者的游览顺圣马克方场,沿河向东行进,在河边一处公园驻足,仔细观察里边的建筑:这些建筑群,式样新颖,线条明快简捷,从中感到愉悦欢欣;同时产生了预期,这种预期,又由于审美联想的作用,于是作者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与读到一篇生动流畅的文章,听到一席宏论滔滔的演讲获得的美感愉快是相通一致的。所以,这时作者在用文字作艺术传达时,就说它“简捷不罗嗦,痛快之至。”

这样讲析,学生对建筑与音乐之间的通感原理能了然于胸,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同时排除;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朱自清先生在文学创作上那种“对于一个字的用法或一句的讲法都潜心玩索”的写作态度中,去感受并领悟作者“这么写”的苦心,从中体察艺术创作的甘苦,这样,对于理解作者“语言的运用的确有新意”的教学要求,也才有了着落。法朗士说:“每一部作品如果真是艺术的创造,都各有它特殊的生命,它的内在的原则。”的确朱先生后期的语言风格更少雕饰,更接近大众口语,也更精练。我们读他的散文,毫无雷同之感;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写人的,总是享受不尽那悠悠的情思,而从那隽永的情味之中,时时感悟到他那深醇的艺术智慧和那奇颖的独特创造。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意识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