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业与产业组织重型化:历史经验和机理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工业论文,机理论文,组织论文,经验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化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重化工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资本密集度高。由此衍生出来的其它特征包括,重化工业作为提供生产手段或生产资料的部门,形成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周期比较长。在整个基本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投入巨额资本,另一方面资本的回报期也较长。重化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大,其物质基础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装备。重化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不仅要求较长的投资期,还要求比其他部门有更大的初始投资规模。
重化工业结构的形成一方面依赖资金、生产设备、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在重化工业的高度集聚,另一方面还由于它具有的规模经济的特点,要求企业的规模也要足够的大。因此,重化工业化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还表现在重化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大型企业占主体,产业的集中度较高,即所谓的产业组织重型化上。
重化工业结构的调整不只是结构本身的问题,产业组织的调整才是重化工业结构顺利调整的重要保障。但是对于结构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界到现实中的操作都对此研究和重视不够,因而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资本积聚和高度资本密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重化工业与产业组织重型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为重化工业的发展与调整探索出一条新的认识之路。
一 重化工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的重型化
(一)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企业规模是与一定的技术条件相适应的。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的扩大,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随着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自动化机器设备的出现,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企业越来越多,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在这种条件下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任何生产设备、加工对象以及生产活动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进行运转。而这种带有不可分割性的生产活动的规模,必须与企业生产工艺的特征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相对于原料和加工对象的经济性,组成技术因素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生产工艺条件和设备条件的内在经济性的要求更为重要。先进工艺可以保证一致性和标准化,从而减少出错导致的费品率;先进的设备条件由于成本、维护和专用性的因素的影响,必须追求规模效应。工业化的历史经验证明,技术条件是动态的,技术变革可以增减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从而决定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既有伴随技术进步而逐步扩大的趋势,又受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企业规模只能是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动态组合。重化工业的技术特点和进步产生了大量复杂的新工艺和大型专用设备,这是决定重化工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重化工业中的技术创新在改变组织的方式、促进产业组织升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19世纪和20世纪的一系列技术和工艺创新促使重化工业专业化内部研究开发快速发展。在化工领域,19世纪后期,许多发明家兼企业家和个体发明家找到了新的工艺取代旧的勒布朗系统以及其他很多工艺,扩大了化学工业的整体范围。比如:瑞典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的甘油炸药、法国的布林斯兄弟发明的工业氧、英国人柏进发明的苯胺染料、约翰·贝内特·劳斯发明的过磷酸钙及其他化肥、德国人林德的液态空气蒸馏技术、美国的卡茨纳和道工业电解、比利时苏尔维的氨—苏打等。此外还有早期塑料的开发。苏尔维法是继勒布朗法之后最重要的工艺方法,可以说它是现代重化工业的开端。化学工业当时是研发最集中的产业,合成材料工业又是化学工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广泛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强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化学公司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实验室已成为化学工业中特有的机构,化学工业研究和开发工作常常费用很高,因此大公司在发明和创新两方面都占优势。
钢铁业在20世纪初的巨大发展也与当时一系列的激进性工艺创新分不开,伴随、追随或超前技术创新的管理和组织上的创新大大有助于先到公司进行更大规模的运营。重化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刺激了企业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促进了现代大型企业的兴起与飞速发展。美国钢铁业的历史有力地说明了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了工厂设计和整个管理程序的改善,并使生产速度有了大幅度增长的,运营效率相应地也有很大的提高[1]61。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美国的钢铁业曾一度衰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创新的力量,并对国内的钢铁业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才在90年代初期重新赢得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钱德勒认为是投资而非创新决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化工业企业的成功。但是从上述历史事实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内森·罗森堡所强调的:“工业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是大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技术及其自身有限经济成果的单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复合结果。”[2]96 同时,技术创新给重化工业带来的成本优势远远大于技术改善带来的成本优势,它使得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重化工业企业具有更强的兼并、收购及合理化能力来促进产业组织的变化升级。比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19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由广泛的工业联合加强而成的卡特尔和康采恩很快成为了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重化工产业中尤其强大,在这些产业中甚至几个企业同时采用生产创新技术。
所以,一方面,重化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促进了大型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占有优势,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果也较多。
当今全球已进入到了技术垄断的时代,大型企业更是占据了先天优势。技术垄断是通过对生产技术的控制而形成的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和独占,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技术垄断的情况下,大公司控制着“知识产权”,实际上就等于控制着新技术的模仿和扩散速度。从而使大企业拥有了极大的市场势力,并以此赚取超额利润。
二 重化工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产业组织的重型化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相关概念
规模经济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产出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的现象;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范围经济是指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范围经济也可分为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范围经济是指多种互补产品联合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如:给定飞机的规模和设施,用一架飞机在地区市场中同时提供旅客和货运服务的成本通常低于专门提供一种运输服务的成本;地区性航空公司通常同时提供两种服务,这就是一个范围经济的例子。范围经济普遍存在于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中,实际上,范围经济的概念也说明了为什么企业通常会生产多种产品。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企业之间因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
最小有效规模就是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水平。在某一工业中,在给定的时间的某一点,能以最低有效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求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因此,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和市场需求广阔的行业中,规模经济效应最明显。
范围经济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企业将某种产品线上的卓越技能转化为互补产品生产中的独特优势。有效的竞争战略通常强调开发和扩展与公司现有明星产品或强势领域相关的产品线。例如,百事公司一直是软饮料市场中的领导者,随着时间推移,该公司逐步拓展了它的产品线,包括不同品牌的普通饮料和特殊饮料,以及薯片、饼干和其他休闲食品。百事公司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软饮料制造商,而是一个多元化的饮料和休闲食品公司,它目前总利润的一半多来自于非饮料产品。百事公司的休闲食品和运动饮料产品线拓展战略是很有效的,因为它大量投资于在软饮料业务中业已成熟的分销网络和营销专长。在百事的例子中,软饮料、休闲食品和运动饮料是天然互补的。这个成功例子说明了企业怎样才能将在开发一个明星产品(软饮料)时获得的技能应用于其他产品线(休闲食品、运动饮料)的开发。
(二)重化工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都比较明显,因而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比较明显的行业,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行业经营企业的规模必须足够的大并且几种关联产品同时经营,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才能够降下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产生根源在于企业内部更加有效率地使用设施和技能;在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放,从而使大企业的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各种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在重化工业中,大型企业比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效率更高。规模大、品种多,能够带来成本的节约。
在工业革命的初期,规模经济的效用就已经开始萌芽,当时生产的大部分机器都有他们的超过小型家庭作坊的最小经济生产规模要求。
历史研究表明,规模经济导致了石油和化学的大型公司在美国和德国的出现。钱德勒证实了列宁在其著述中的主要论点之一——存在着金融和制造业巨头集中在德国和美国的新工业中出现大公司的趋势。对比19世纪后期的英国,兰开夏的纺织公司几乎没有上规模的工厂经济,只是受益于外部经济。但新的美国工业使许多功能内部化,对于钢铁、石油和化学工业重要的上规模的工厂经济当时在许多其他工业中也得到了利用。美国钢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交通的便利及通讯技术的提高,极大地扩大了钢铁产品的市场。有别于钢铁工业早期以小型企业为主的情况,新型的大型企业主要为市场生产大量的一般程度的产品,包括铁轨、罐装材料、标准化的钉子等。因为大企业倾向于采用更具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他们普遍的固定成本比例比较高。比如生产马口铁的大企业当时的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在一些大型的炼钢企业,安装了昂贵的强大的吹气装置。这些大型企业更加专注于大批量生产通用的产品,而不是像那些小企业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与此同时,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大型企业不但生产粗铁,而且把它转化为钢,并把钢扎成路轨或者钢带。纵向一体化在提高了资本密集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范围经济。
在重化工业中强调大型企业的作用,并非是要在重化工业中全部建设成一些超大规模的企业。因为现代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但包含企业内部经济,而且还包括外部经济,在大型企业的周围应该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的存在,并开展专业化生产,与大企业进行分工协作,会使整个行业的效益达到更高。
三 重化工业的资本积聚和高度资本密集与产业组织的重型化
(一)资本的积聚及在部门之间的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变化和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和资本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这种观点由来已久,早在古典经济理论中就有解释。亚当·斯密、穆勒、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大概是:剩余的出现引起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就业增加带来生产扩大和产量增加;从而剩余将再次出现,以推动积累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个过程在下一个阶段将重复出现。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没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因素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排斥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但从整体经济发展来看,各个部门是相互依赖并构成相互间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这种关系要求部门之间以一定比例存在。产业结构就是经济资源按照这种比例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各种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或结构转换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尽管各个部门之问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关系决定的,但资源总是更多地在有利可图的部门得到使用。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资本的本性是尽可能多地摄取利润,而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
(二)重化工业的高度资本密集对企业组织形式也有相应的要求
重化工业包括金属、机械、化工、石油和煤炭等产业,是属于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资本密集是指资本积聚的一个过程或是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才能生产特定的产品。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石油冶炼工业是典型的例子。在工业化的某个阶段,资本向重化工业的倾斜积聚是必须的,有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例如,日本在1956年到1970年间,就是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作为其重点产业部门进行发展。据统计,1956年到1961年,日本投入重化学工业部门的资本,占全部制造业设备投资的83%;1955年至1961年,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2.1倍,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16.8%,其中机械制造业每年平均增长28.5%,钢铁工业为19.9%,有色金属为19%,而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则仅仅为9.7%和5.7%。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在日本工业部门结构中,是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3]223。
重化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才能起步,需要在资本资产上投入很多(比如机器设备)。同时,因为投入大,就要求更高的资本收益率或降低资本借贷成本。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采用昂贵的设备而雇用相对少的人工,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较高或很高的资本人力比。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都承担着很高的风险,如果销售不畅,利润就会急剧下降,因为固定成本不能在短期内下降。
正是因为机器设备使得人力更加有效,提高资本密集程度(或“资本深度”),推动人力的生产率成了工业革命以来的趋势[4]。从长期的角度看,越高的资本密集程度意味着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促进资本积累应逐渐成为政府长期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选项。但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则认为,资本积累最好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而不是像原苏联那样由政府主导来强迫性积累。货币的稳定、低税收和企业家拥有的更大的自由度等因素将有助于资本积累。
重化工业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只有非常少的大型企业能够承担并进入这个领域。其中,垄断组织具有优势,垄断组织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转移速度上。首先,垄断组织一方面凭借自己对资源和技术的掌握,更有能力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凭借垄断地位在市场上维持垄断高价。这两方面的能力意味着,高于竞争条件下的高额垄断利润是资本积累速度更快。垄断企业投资在哪些部门,哪里的发展速度就快于其他部门。
(三)资本积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组权力关系,是不断追求增值的货币化的权益。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说,企业合约的运作是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的。资本密集程度的不断加深使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化的必然趋势,意味着资本占有权益和进行剩余价值索取的本质。资本积累与集中不仅仅是资本量的变化和资本累积方式的变化,也是所有者权威方式的变化及合约关系的调整,而后者是组织制度层面的内容。可以说资本化包括了契约关系的调整与所有权权威的实质,又反映了股份化、资本积累与集中等具体资本运营方式的变化;资本化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企业基本制度与具体运行机制的整体把握。
面对钢铁、汽车、化工等新兴产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单个资本已经无能为力[5]120。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为当时的新兴产业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企业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本组织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为企业之间通过购并形式,组建更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孵化”出的新兴产业对巨额资本和企业组织的需求,呼唤着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大企业体制诞生,而主要产业部门生产的日趋集中,大企业的不断发展,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或市场竞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