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新模式--江苏省综合性中学调查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高中教育新模式--江苏省综合性中学调查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高中教育的新模式——江苏省综合中学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新模式论文,高中论文,考察报告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秋10月,省教委中教处主持召开了综合中学校长研讨会。会议期间除交流办学经验、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外,还组织与会校长赴江苏省,着重考察了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江宁县江宁中学和无锡县华庄中学、查桥中学共4所综合中学的办学情况,考察参观了梅里初中、江宁镇初中以及江苏省重点中学无锡县梅村中学。

南京市、无锡县的综合高中发展很快,现已初具规模、初显优势。无锡县自1988年开始试办综合高中,1989年扩展到22个乡镇。到1993年,全县除了3所省重点中学外,其它30所乡镇办的高中都进行了办学模式改革。如今,职业技术班已有约3千人陆续毕业,应届毕业班学生1千多人。综合高中这样一种新型的高中教育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自有其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也是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首先,经济发展对高中阶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无锡县是全国知名的乡镇工业大县,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首,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乡镇工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企业向效益型、内涵式发展迅速转化,迫切需要具有高中文化知识又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各类人才,而原有普通高中由于办学模式陈旧、教学脱离当地实际,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江宁中学所在的江宁镇是南京市的第一个亿元镇,化工、建材、电子和轻纺是该镇的四大支柱产业,企业人才缺乏、职工素质不高,已成为发展的障碍。过去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企业,要经过较长的“适应期”,达到“熟练”程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企业主动登门,要求学校将那些升学无望的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送到工厂直接上岗。

其次,物质生活富裕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希望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已成为城市和富裕农村家长的基本要求。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不少家长开始对自己子女的潜力进行客观的估价,又鉴于许多企业急需具有高中文化又有适应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工人的现实,他们期望学校能提供不同于传统普通高中教育的新型教育形式。

第三,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促使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必须有一定的发展。这就形成一方面普通高中的生源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囿于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注定”要在升学竞争中被淘汰。我们考察的4所综合中学在其县(区)内,无论生源质量,还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均属二流或三流,每年虽竭尽全力,但升学者仍寥寥。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几年来高一新生的入学分数线均低于市招办划定的最低投档线,且完不成招生计划,高考上线仅1-2人。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如果以升学为唯一目标,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些学校开始认真分析县情、乡情、校情、生情,重新确立自己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寻找摆脱无谓的升学竞争、满足群众提高受教育层次的心理需求且能为当地培养适用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综合高中就是在教育内外的共同呼唤下而诞生的,是高中教育的一次新调整。在这次调整中之所以没有简单地将普通高中改办为三年制职业高中,江苏的同志认为,除了职业高中已有一定的发展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是县(区)和乡镇对人才的需求品种多、批量小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有矛盾;第二是现在的企业产品不断调整,用人需求变化多,这与职业高中必须超前三年安排有矛盾;第三是普通高中由普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与现有师资、设备有矛盾;第四是岗位的转换需要工人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定向教育使工人文化知识狭隘有矛盾。因此,在普通高中的基础上兴办综合高中,寻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新的结合方式,就成为高中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

综合高中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完成普通高中必修文化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在试办过程中,学校因地制宜进行探索,我们这次考察的4所综合高中,就采取了不同的办学模式:

——“二一分段,高三分流;厂校挂钩,联合办学”的江宁中学模式。具体说来就是:高一、高二学习文化课;高三分流,不想升学的进“职业教育选修班”,想升学的留在原普高班;高一、高二的劳动技术教育引入一般性职业基础教育,高三实施定向职业教育;在高三实施定向职业教育时,以厂校挂钩、联合办学的形式加以固定。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便于确定办学专业,专业设置可随乡镇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解决了职业教育选修班学生的去向问题,对稳定学生的情绪和教学秩序有利;办学获得了企业的支持,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共同编写培训教材和提供实习场所等。该校92届高三开始实验,已办了两届,12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化工和无线电职业教育选修班的学习。

——“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与就业前培训结合”的行知实验中学模式。该校在完成普通高中基础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实行自愿报名、自选专业、自费培训、不包分配的“三自一不包”的方法组成分流试验班。该校的实验一开始就得到市、区教育和劳动部门的支持,劳动部门批准该校设立“就业前培训班”,为学校和学生提供选择培训专业的市场信息,并制定了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的优惠政策。该校从1991年开始实验,现在已初步建立起由学校、区政府、区教育局、劳动就业部门组成的管理体系;就业前培训站和职业预备教育实习基地构成的培训体系;劳动部门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学校职教处向用人单位推荐,职业预备教育基地单位择优录用等构成的推荐就业体系。三个体系沟通了学校和劳动部门、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办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经过培训,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和自选专业的应知、应会部分的教学计划,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和就业前培训合格证。

——“全县统筹,二一分段,高三校际分流”的无锡县模式。如前所述,无锡县的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发展快、规模大。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师资、设备和经费,发挥各校优势和规模效益,避免造成浪费,县教育局组织全县高三学生进行校际分流。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高一、高二两年以学习普通高中必修文化课为主,课时与进度按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不变。高二期末,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六门学科参加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数学、政治按实际进度由县组织会考。考后按学生成绩及志向组织分流,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高考准备,并按插在附近条件较好的学校相应班级就读,其余学生留在本校继续学习普通高中未完的必修课程,并接受职业准备教育。

2、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分流进入高三以后的课程有四个部分:(1)必须完成普通高中必修的未完课程语文、数学、政治三科,并参加省会考。连同高二期末已经会考的六科,凡合格者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2)职业必修课。根据乡镇企业招生需要确定专业方向,用劳动人事部编的课本,总课时约1000节。学完后接受劳动局考工办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中级技工应知合格证书。(3)选修课。有文化类的,如实用写作、应用数学、微机初步等;有职业类的,如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家电维修等。由学校选择开设,自行考查成绩。(4)安排1.5到2个月时间,到准备招工的企业实习,实习结束由企业作出鉴定。动手能力的考核一般放在就业上岗以后,经过3到6个月的实际锻炼,再由企业向劳动局考工办申请考核。

3、实行“预分定岗实习制”。分流班组成以后,采用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预分配。由企业领导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企业,提出招工要求,学生自由报名,乡镇平衡协调,以尽早明确毕业生就业去向。在这个基础上,由企业指派技术人员协助学校办班,安排学生实习。

这次考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其一,改革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模式是实现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所在。我们对长期存在的“片追”现象的危害性早有共识,但如何克服,大多只是在维持单一的传统普通高中模式下进行一些小修小补,或采取一些行政措施,以限制“片追”现象加剧。南京、无锡两地的普高办学模式改革的成功探索,开辟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它使那些在升学竞争中一再“败阵”的学校和学生在改革中有了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其二,教育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研究教育内部改革与外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依靠、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如前所述,综合中学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就是教育改革适应经济要求的产物,其专业设置、调整和规模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如果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就教育论教育”式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是短命。

其三,教育改革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牵涉面很广,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的改革,一开始就得到区政府和市、区教育和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参与改革方案的论证;多次召开会议、印发文件,做好协调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教学管理上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向学校和学生提供企业用人需求信息,优先向用工单位推荐毕业生,在学校设立“就业前培训站”;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扩大改革成效。在无锡县,县劳动部门接受对分流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考核,乡镇政府也十分支持普通高中的改革,给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四,教育改革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南京市的普通高中就业预备教育,是作为江苏省“八五”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进行实验研究的,他们成立了由教育研究人员、行政干部、学校人员组成的课题组,改革自始至终贯穿着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无锡县教研室也始终参与指导学校的改革实践,制定了全县高中分流教育的文化课教学计划。在改革过程中,他们都十分重视借鉴相关实验成果,研究教育方针政策,及时获得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专家的指导。

其五,充足的投入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我们所到的学校,环境优美、布局有致、条件精良,这些均得助于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江宁中学举办职业教育选修班,开班费悉数由挂钩企业提供,企业除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外,还给每位实习生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在无锡县,学校的基建项目均由政府投入,校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学校管理。华庄中学举办普高艺术班,镇政府一次就拨给130万元,兴建了一幢造型美、功能全的艺术楼,学校原来的运动场狭小,镇里又帮助征地建成了有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无锡县所有举办分流班的学校,乡镇政府每年均给一笔数额可观的专项经费。在考察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江苏省的中学教育水平要领先我省很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固然是重要条件,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各级党政舍得向教育投入和懂得如何投入。

(郑德新执笔)

标签:;  ;  ;  ;  ;  

高中教育新模式--江苏省综合性中学调查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