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伤寒方剂之“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命名特征的实证研究论文_陈秋霞,罗宝珍

仲景伤寒方剂之“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命名特征的实证研究论文_陈秋霞,罗宝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

【摘 要】传统中医根据疾病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多种类型病症与方剂,而中医方剂自草创发展至经方,体现了传统中医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仲景伤寒方剂传承至今已被大量认可,在命名方式中全面表现病机、用药及治法等内容。本文总结其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的命名特征,明确此类方剂之命名规律,为中医药命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症;方剂命名

《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传统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对该书的方剂命名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1],但针对其中某一类病症适用方剂的命名特征尚缺针对性总结与分析。辨太阳病脉症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内容[2-4],本文以此为主要切入点,归纳《伤寒杂病论》中辨太阳病脉症系中药的命名方法,并以实证方式分析其命名特征。

1 仲景伤寒方剂中辨太阳病脉症简述

“太阳篇”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顾名思义可了解其病机、病因、证候及辨治等含义。其中,“辨”主要表示判别之义,泛指通过思考来判断问题的实质并获得结论;“太阳”包含经络与脏腑两方面,《素问·热论》亦将其表述为“巨阳”,其功能包括阳气开发、释放以及运气等[6]。《伤寒杂病论》中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均有辨太阳病脉症的相关内容,所涉及中药剂共七十九首[7],经观察可见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命名方法较多,对后世中药方剂命名亦起到有一定影响。

2 仲景伤寒方剂中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的命名特征

仲景伤寒方剂通过缜密思考与反复验证而得出标准组方制剂,其方剂命名方法得到后世中医学家的广泛认可,对命名规律研究贡献显著。现对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的命名特征予以总结,对其命名特征对其实证研究。

2.1 以主药命名

以方中药物作为命名方式在多部医学典籍中均有表现,此类命名方法包括以主药命名、以全部药物命名及以首味药物命名三种方式[8],观察仲景伤寒方剂中辨太阳病脉症的命名规律可见其只涉及以主药命名一类。其中,注解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第五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其桂枝去芍药汤主药采用该法进行命名,根据方剂名称可见桂枝为其主药,在配药过程中去除芍药。同时,葛根汤、麻黄汤以及小柴胡汤亦均以主药命名,分别将葛根、麻黄与柴胡作为主药,其命名方式可准确表现方剂中承担主要功效的具体药物,有利于表现其方剂主要功效,也能为方剂配伍提供指导作用。

2.2 以功效命名

仲景伤寒方剂传承众多经方,通过反复推敲既往经方后将其录入《伤寒杂病论》中。以功效命名方式正是在深入了解方剂的用药机制与适应症后将其主要功效作为指导而命名,方剂名称可表现其功效与作用,促使临床用药更具便捷性。承气汤是该种命名方式的代表之一,其方剂名称表现出承顺胃气的含义,为《名医别录》中所述“平胃下气”之用。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第六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其调胃承气汤同时强调调胃二字,进一步体现出方剂具体功效。

2.3 以药物、功效命名

仲景伤寒方剂命名所具价值不仅在于其传承表现,亦体现在命名方法的创新处,而以药物与功效命名方式可视为命名创新的表现之一。注解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第七中共列举五种泻心汤,在表述泻火解毒,燥湿泄热功效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主用药物半夏、大黄黄连、附子、生姜与甘草,从而更准确地体现方剂内涵。

2.4 以组成命名

以组成命名为以方中药物命名方式之一,同主药命名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剂名称中涵盖其全部组成药物,通过观察方剂名称便可直接了解此方中所涉及的所有药物[9],该种命名方式在方剂药物种类较少时适宜应用。注解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第七中“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其方中组成药物包括赤石脂、禹余粮,经其方名便可准确表现其实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注解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症治并治上第五中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也均为以组成命名方式,两种方剂组成分别为甘草与干姜以及芍药与甘草。

2.5 以主药与数量/比例命名

该种命名方法在历代中医专著方剂命名中均有所涉及,但在仲景伤寒方剂中应用较少,仅1首桂枝二麻黄一汤采用其命名方法,不仅表现出方剂中发挥效用的主要药物为桂枝与麻黄,亦进一步体现出桂枝、麻黄等主药的应用数量及比例,最为直接地表现出该方剂的具体内容。

2.6 以方中药物的加减变化命名

桂枝加葛根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被归于注解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症治并治上第五中,两种药物均属于桂枝汤方族,前者增加葛根,后者增加厚朴与杏仁。以方中药物的加减变化命名方式不仅能够表现出原经方,通过表现出具体药物的加减变化也更有利于体现其方剂功效。

2.7 以传统神灵崇拜命名

传统神灵崇拜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中医中也有所涉及,表现在中药方剂命名方面也体现出社会文化对中医的影响[10],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症治并治中第六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以及注解伤寒论第四·辨太阳病脉症治并治下第七的白虎汤均采用了以传统神灵崇拜命名方法。

2.8 以组方数命名

以组方数命名方式可直接表现出方中药味数量,在传统医学著作中多有表现,但仲景伤寒方剂中此类命名方剂仅1首,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第六的五苓散为猪苓、泽泻、茯苓、桂枝与白术五味构成,拟称为五苓散。

2.9 以药色命名

以药色命名方式最能体现中医方剂命名的美学特色,根据方剂的直观表现采用颜色方式进行表述,有利于临床辨识与应用,在辨太阳病脉症适应药剂中白散与白通汤均以其颜色进行命名,均为药剂直观外在表现颜色特征有直接联系,体现出中医方剂的美学特征。

2.10 以入药方式与主药命名

注解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症治并治下第七中炙甘草汤与注解伤寒论卷五·辨太阳病脉症治并治下第八中蜜煎导均采用了以入药方式、主药命名方式,其中炙与煎均为其入药方式,表现了相关药物的入药方法,汤与导体现其口服与导便的不同用药方式,而甘草与蜂蜜均为其主用药物,以此方式进行命名全面表现出主用药物、入药方式以及用药方法,促使临床用药更为便捷。

3 小结

方剂命名规律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其的深入研究可促进人们对中医内涵与实质的认识。仲景伤寒方剂的命名方法极具代表性,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的命名特征较多,基本涵盖了全书方剂的所有命名规律,表现出仲景命名是对疾病病机、方与证及治法方面的高度契合,体现了中药方剂命名的规律及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 文化内涵视角下临床常用中药别名命名意义及规律研究[J]. 知识文库, 2016, 31(19):215.

[2] 陈萌, 张冬梅, 刘敏, 等. 仲景经方命名演变规律解析[J]. 国医论坛, 2016, 38(5):6-8.

[3] 陆晓红, 付源鑫, 李岩, 等. 《伤寒论》中方剂命名规律浅析及思考[J]. 天津中医药, 2013, 17(9):543-545.

[4] 陈萌, 张冬梅, 刘敏, 等. 中医学疾病命名方式探析[J]. 中医杂志, 2016, 57(6):451-453.

[5] 王爱明, 李松林, 史爱国.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变证”的治则[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2(18):10.

[6] 梁华龙. 伤寒论评话 第9章 谨查兼证病机,活用桂枝汤剂——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J]. 中医学报, 2012, 27(9):1096-1098.

[7] 李典园. 浅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发热"热型[J]. 医学信息, 2011, 24(21):358.

[8] 李太兵. 中药名称规范化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4):8-9.

[9] 周文. 中药名词命名文化初探[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4(7):63-65.

[10] 陈爱梅. 论方剂命名的美学特色[J]. 中医药导报, 2012, 18(3):5-7.

论文作者:陈秋霞,罗宝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  ;  ;  ;  ;  ;  ;  ;  

仲景伤寒方剂之“辨太阳病脉症”系方剂命名特征的实证研究论文_陈秋霞,罗宝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