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砭石联合成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_张秀梅, 代铁柱

1、十堰市房县人民医院 2、十堰市丹江口市中医院风湿病科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550-1868(2016)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风湿病中常见的腰腿痛疾病,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一种病症,属中医“腰痛病”、“痹证”范畴。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针刀治疗已广泛认可。然术后反复、麻痛遗留等情况屡见不鲜。2015年4月以来,笔者运用中医砭石联合科内制剂太极腰痛丸,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巩固疗效之用,能缩短病程,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00例,均来自我科住院和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30—65岁;病程在1月—3年不等。对照组50例男性21例、女性29例;发病年龄33—71岁;病程在1月—10余年不等。所有100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分布区域和突出节段相符。经规范治疗后VAS评分、有效率评价均病情好转,但遗留有轻度腰痛,下肢麻木时有发作,行走活动缓慢及治疗部位疼痛等反应。两组未见明显差异。

纳入标准如下[1]:

①症状: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走路跛行,一般有外伤史或劳损史。

②体征:L4—5或 L5—S1,棘突或棘间压痛,一般压痛较深,并引起下肢放射痛,即该椎间隙为突出部位。或有向下肢放射痛,并在坐骨神经走行路线有不同程度的压痛。L4—5椎间盘突出见髌腱反射无改变或轻度活跃。L5—S1椎间盘突出见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

③检查: CT或MRI显示椎间盘突出。符合以上标准为本组纳入对象。

2治疗及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纳入单病种临床路径,参考针刀治疗规范,给予2次针刀松解及一次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结束后符合纳入标准者50例纳入观察组:

中医砭石治疗:选取大号砭石(80*80*20mm)4块,中药熏蒸机加热至60℃取出备用。患者俯卧,取舒适体位,以病变及损伤部位为中心,沿足太阳膀胱经涂抹药物精油,然后依次行砭石热熨10-20 min,手法后完成,一日一次。5-7天为一个疗程。痛消即止。

口服科内制剂太极腰痛丸。诸药制丸,随黄酒7钱服下。每天3次,每次10丸。痛甚,可加服每次20丸。中药方药如下:狗脊20克、川杜仲15克、补骨脂12克、川续断15克、川牛膝12克、土鳖虫12克、乳香12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肉桂10克、泽泻12克、白术15克。常规服药2月后随访。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中医特色护理:

1) 辨证施护 本病常可分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气血不足型、痰瘀痹阻5型[3]。其中肝肾亏虚患者腰膝酸软无力,疼痛劳累后加重,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沉细无力。护理上应多休息,劳逸适度。常规按压双侧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强筋健骨之品,如牛奶、猪肝、羊肉、大枣、胡桃肉、枸杞、黑芝麻、骨头汤等。痰瘀互结型患者关节疼痛较甚,如针刺样,活动后加重。质紫或有淤斑,脉沉或沉涩。多有外伤史。护理上宜抬高患肢,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疼痛,行中药熏蒸,并指导患者进行不负重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每日3~4次,每次10~20min,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食品,如各种坚果、豆类,对疼痛较甚者,可口服镇痛剂,也可用扶他林乳胶剂。风寒湿痹型患者关节疼痛,形寒肢冷,遇冷加剧,得温则舒。舌质淡苔白,脉紧而弦。护理上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减少关节活动,行中药熏蒸。饮食应多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食物,如羊肉、狗肉等。风湿热痹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护理上注意局部避免加热,保持通风,环境适宜,同时局部冰敷、避免压迫,饮食沁凉瓜果、冬瓜、西瓜皮及大豆等。气血亏虚型患者常神疲乏力,活动多汗,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护理上注意减少劳累,卧床休息,适度功能锻炼,常规按压足三里、气海、百会、三阴交等穴。多食牛奶、猪肝、羊肉、大枣、胡桃肉、枸杞、黑芝麻、骨头汤等血肉有情及健脾养血之品。

2)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针刀术后疼痛较甚,活动受限,情绪异常紧张,护理人员尽可能多与患者接触,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口头讲解、现场示范等方式因人施教,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健康教育。并随时注意情志变化。嘱患者卧床休息,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生活起居护理 患者行走困难,对此我们应该主动关心他们,在生活上给予满足,使患者能够安心治疗,促使病情尽快康复。

4) 康复指导 患者针刀术后,症状逐步缓解,可告知适度功能锻炼,风湿康复保健操[4]:(1)保持腰背部功能活动度,可做仰卧挺腹、直腿抬高、屈膝屈髋、空蹬锻炼,每天坚持锻炼3次以上,每次时间从15min开始,逐渐增加至30min以上,但锻炼不宜过度,如运动后引起痛持续2h以上,则应作适当休息。(2)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患者的耐受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和户外活动,如散步、游泳等,但要减少负重运动,如上、下楼梯。(3)日常生活注意加强保护患病关节,避免再受损及活动过度,减少疼痛发作,如应用护套保护膝关节,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潮湿受冷。(4)肥胖者应尽量减轻体重,避免腰椎过度负重,避免长距离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教导患者使用腰围,身体要站立平衡。 (5)适时复查。

3 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腰及下肢麻痹症状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腰生理曲度恢复,能胜任原工作者;好转为症状基本消失或经休息可基本消失,恣态基本正常,生活自理,尚有轻微残余腰痛及小腿外侧麻痛,但能坚持工作者;无效为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3.2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机理是腰骶神经根机械性受压,神经根部充血、水肿、炎症变化。临床表现为痛有定处,强制体位。针刀治疗将中医的针和西医的刀融合到一起,“针”调节经气,疏通经络,“刀”松解粘连,改善循环,再配合以整复手法,使腰椎恢复正常的力学平衡从而治愈疾病[3],在临床中已经广泛运用,疗效显著。术后患者或遗留疼痛麻木症状,或因康复不善,病情反复发作,加之针刀微创治疗后气血亏虚,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气血凝滞、肾虚腰弱的亚健康状态。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强腰健肾法巩固疗效,达到邪去正安,经络自通,力学复衡的目的。

《临证指南要案》曰:“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脉主血”腰椎间盘突出症,局部以经络气滞为主,滞点当在阿是穴。属经脉受损,导致气滞血瘀,不得宣通,不通则痛而致阴阳失衡。治宜理气止痛,活血化淤,通调督脉与膀胱经经气。方中杜仲、续断、狗脊、补骨脂补益肝肾,乳香、当归、土鳖虫、当归活血通经,,肉桂温阳,白术健脾,泽泻利湿,对疼痛有明显缓解作用[4]。砭石治疗始于东汉以前,《黄帝内经》早有记载,1933年砭道人发表《砭经》,开现代人发掘砭术之先河。20世纪90年代,耿乃光教授应用岩石物理学技术研究砭石,认定杨浚滋先生在泗水流域山东段地表采集的泗滨浮石为砭具佳石,用它制作了多种新砭具并提出了适合现代人的新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具有逐寒祛湿、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等作用[5] 。多年来,我们在治疗中医风湿病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提出了“天人相应、形神兼备、脏和精充、骨正经通”的学术思想,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在经和骨,通经正骨是大法[6] 。

针刀术后中成药制剂的优势在于:1.避免针刀术后的长期损伤性腰痛。2.中医药治疗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强腰健肾着手,使腰椎间盘突出病灶和受刺激的神经根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缓解其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提高自身的修复功能,改善病变腰椎的病理环境,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3.中药制丸,服用方便,有效地改善腰椎纤维环周围血管的血液流通,增加软骨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修复。4.经济实用、不住院、不手术、不影响生活工作、易于推广,有很强的可重复验证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参考文献

[1]林雪娟,陈朝阳.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7,03:186-191.

[2]杨富坤,周雄,杨昌.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5:304-305.

[3] 潘苏琴,袁晓芳,张建芳. 针刀联合自拟腰痛1方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02:55-56+68.

[4] 鲍修惠. 中医“三维一体”疗法康复预防颈、腰椎间盘突出症218例[J]. 中医杂志,2011,18:1599-1601.

[5]黄涛,韩彬,陈卫衡,田宇瑛,王广军,贾术永,张维波. 电热砭与传统艾灸治疗寒湿型腰痛: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4,06:585-589.

[6]代均,白金明,李俊伯. 腰部肌力训练在腰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2:18-19.

论文作者:张秀梅, 代铁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1

标签:;  ;  ;  ;  ;  ;  ;  ;  

中医砭石联合成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_张秀梅, 代铁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