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论文_林玉英

老年人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论文_林玉英

林玉英(福建大田县医院 366100)

【摘要】 报告了16 例老年人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护理体会。认为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原发疾病、麻醉因素、手术因素、用药因素、活动能力减弱等原因易导致老年手术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病情沟通;全面检查、正确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病。术中选择适当麻醉方式;加强术中监测。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早期活动;合理用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提高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是避免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重要措施,对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老年人;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120-02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及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增加,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据统计,2000 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 亿,占总人口的11.7%【1】。老年人手术比率逐年增高,手术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是老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报告了16 例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护理体会,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2004 年10 月—2014 年12 月我院实施外科手术60岁以上患者558 例,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共16 例,发生率2.1%。其中1 例发生在手术前,其余15 例均发生在手术后。男性10 例,女性6例,年龄60—75 岁,平均65±3 岁。前列腺增生2 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4 例,胃癌根治术后3 例,肾癌根治术后1 例,胆道术后3例,股骨骨折术后3 例。16 例病例经脑CT 扫描、心电图及血清酶学确诊为脑梗死6 例,心律失常4 例,心肌梗死6 例。其中13 例抢救成功,3 例死亡。发生时间在术前1 天—术后21 天。

2 临床表现2.1 脑梗塞:病人表现麻醉清醒时间延长、意识障碍,口眼歪斜、肢体偏瘫,感觉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尿潴留。

2.2 心律失常: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术后、或搬运过程中、手术恢复期出现胸闷、心悸、低血压、晕厥甚至抽搐,继而心跳呼吸骤停,异常心电图表现。

2.3 心肌梗死:病人表现为胸痛、胸闷,低血压、紫绀、心前区压榨感,大汗淋漓、四肢冰冷等休克表现,心电图异常改变等。

3 术前护理3.1 心理护理在与老年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观察,经常与之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与病人沟通、交流时要耐心、细致、放慢语速,必要时使用非语言交流的形式,如表情、动作等。

3.2 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解释,减轻患者术前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应激能力。针对患者存在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储备下降,血管硬化,血管顺应性下降;血液系统血黏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各系统器官萎缩,活动度减少的问题,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保持健康心态。

3.3 做好医护之间对患者病情的沟通,成立老年患者护理单元。

术前参加医生对患者基本病情、治疗方案、麻醉方式的讨论,成立老年患者护理单元,对此类患者进行特殊护理内容教育,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护理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 做好脏器功能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病。

术前做好脏器功能的评估和手术危险性的预测是降低手术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术前治疗原发病,严格充分全身体检,包括血、尿常规、出凝血时、胸片、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必要时做心电图运动试验。肝功能、肾功能、B 超、CT 等,了解心、肺、脑、肾、神经系统功能情况。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例、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疾病,戒烟、酒。改善呼吸功能,保证充足的氧供和血液供应。尤其是短期内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史,需药物治疗,如冠心病者术前使用扩张冠状血管、抗凝药,纠正心肌血供和心肌耗氧等不利因素,纠正贫血、高血压、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平衡失常、低血容量等,补充营养,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保证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充分血供才择期手术。需急诊手术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纠正休克、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容量不足,不能耐受手术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放弃手术。

4 术中护理选择恰当的麻醉方式,慎用镇静剂和强的镇痛剂,注意降压药对水电解质的影响,维持正常血压,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保持正常的室温和体温。术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注意输液速度,减轻心脏负担。

5 术后护理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专人护送病人回监护室,护士严格交接班,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物品,按重症病人监护。心电监测、持续吸氧24—48h,15—30 分钟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SP02 变化,记出入量。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呼吸心跳骤停。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防暑降温。注意四肢活动、面部表情、麻醉平面、麻醉清醒时间。如果术后2 小时麻醉未清醒或术后麻醉已清醒又处于嗜睡状态,尤其是心率缓慢,血压偏低,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反应迟钝,尿潴留,排除麻醉影响,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活血、溶栓、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心律失常应请内科会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心电复律除颤,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心脑复苏后护理。出现心肌梗死表现时,应给氧、止痛、营养心肌、改善心脏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抗休克等治疗。

5.2 早期活动肢体。

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帮助病人翻身、按摩、被动活动肢体。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四肢主动或被动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排尿时间,指导排尿,尿潴留者行导尿术。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第一次下床活动应缓慢,由坐、站到走过渡。

5.3 合理用药。

术后慎用止血药、镇静剂、不宜使用强的镇痛剂,控制镇痛泵使用,必须用时,宜小剂量,短时间使用,使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监测血液动力学和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术后适当使用抗凝、活血促进血液循环药物,营养心肌,动态观察心电图、血压变化,及时治疗高血压、纠正心律失常,保护心、脑、肾。监测血糖变化,糖尿病患者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法,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监测血电解质变化,补充血容量、水分及电解质,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平衡失常,防止低血钾。补充营养,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6 体会通过16 例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意外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到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病理因素,给麻醉和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对老年手术病人术前应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措施,积极做好脏器功能的评估和手术危险性的预测,在基层医院成立老年患者护理单元,可弥补护理方面不足;对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术中、术后严格监控,才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减少病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刘纯燕主编. 社区护理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0.[2] 顾沛主编. 外科护理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3] 陈莉萍, 王桂娣. 妇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原因及防.治. 中华护理杂志, 2006,41 (5) : 425.

论文作者:林玉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  ;  ;  ;  ;  ;  ;  ;  

老年人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论文_林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