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转轨后的中国国防经济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体制转轨后的中国国防经济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体制转轨后的我国国防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经济建设论文,国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国防经济建设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进而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国防经济融入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出发,探讨了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接的主要环节和主要对策,提出了以调整国防经济结构、有计划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的国防工业、深入进行国防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七种能力”为内容的国防经济建设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国防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国防经济建设也是如此。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确立国防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和发展目标,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国防经济走向市场的必然性

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将带来与其相适应的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国防体制的变革。当前,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旋律。这一战略抉择,绝非发展策略上的权宜之计,而是顺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决断。由于国防经济是国民经济在国防领域的延伸,受国民经济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国防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与之相适应。所以,国防经济走向市场,首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当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防经济面对的将是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只有了解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国防经济走向市场,是深化国防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市场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和中心。市场经济的特点,是通过价格、竞争、风险、供求等机制引导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这就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原有国民经济体系的功能和机制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防经济管理改革也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国防经济管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果,但仍有诸多方面需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国防经济活动只有走向市场,适应经济改革基本走向,掌握市场经济发展态势,遵循价值规律,善于利用市场这个媒介,运用经济法规,把国防经济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之中,自觉转变国防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才能把自身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再次,国防经济走向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军品生产的有力杠杆。通过市场杠杆尤其是军用品市场杠杆发展军用品贸易,对促进军品生产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军用品市场对军工生产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军用品生产与军用品消费需求的相互适应,是社会主义军工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市场作为军品生产与国防消费之间的中介,既可以达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结合,又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引导国防生产的发展。二是军用品市场的规模直接影响着军品生产发展的规模。军用品生产和军用品交换是互相依赖、互为前提的。发展军用品生产是扩大军用品交换的物质基础,军用品交换的发展又是进一步扩大军用品生产的重要条件。“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会分得更细。”〔1〕也就是说,交换规模扩大了, 特别是当新的市场开辟、军用品交换规模大为发展的情况下,军用品生产就会受到流通的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三是军用品流通的速度对军工生产速度也有重大影响。从国家的军用品生产来说,军用品市场交换时间越短,流通速度越快,在同一时间内,同一生产资金能够重复投入生产的次数也就越多,整个军用品再生产过程的速度就会加快。

最后,国防经济走向市场,是实现军用品生产社会化的可靠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不仅武装部队的常规武器的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还出现了崭新的现代化武器——导弹核武器、生化武器、激光武器,等等。由于武器装备结构的变化,战争的物质需要非常明显地出现了复杂化的趋势。而物质需要的复杂化,主要是通过对军用品要求多样化而表现出来。据统计,目前军用物资目录已经有几百万个名称,其中,个别武器系统仅零部件的数量已达到几十万个。同时,在武装力量物质需要的构成中,武器、战斗技术设备、油料、弹药和指挥器材的要求量,随着战争的发展增长得特别快。更为突出的是,武器装备“无形地迅速过时”,已成为现代军事技术能够保持优势的显著特征。可见,武装力量使用军事装备的复杂性、广泛性和迅速过时性,是过去被禁锢在一个十分狭小的天地里的国防生产无法全面保证的。因此,国防经济保障只有走向市场,才能打破封闭式的国防生产的大门,打破单一的军用品采购渠道,建立广泛的市场经济联系网络。这样,一方面让军用品生产在交换竞争中求发展,促进国防生产系统与民用生产系统的技术互相渗透;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乃至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才能满足国防建设所需求的军用品的多样性、适用性和技术超前性,实现军队武器装备和其它各方面的现代化。

二、市场经济对国防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

我国的国防经济活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军事部门的高度统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及发展,无疑会给具有高度计划性的国防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国防经济活动由于其具体内容的特殊性,计划作为一种调节其运行的手段,必将长期存在下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手段对国防经济的作用势必日显重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防经济活动将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国防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职能和投资基本由国家转移给各个企业,因而使国防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上升。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来看,国防支出在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都比较大。例如,美国1994年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6.9%,占GNP5.9 %; 而我国1993年国防费只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8.04%,占GNP1.47%。 随着国家职能的明确和稳定,必然要求把国防费开支摆在比以往更重要的地位,如此,国防费的稳定增长方为可能。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防财政法制化,也将为国防费的稳定增长确立现实的可能性。

2.有利于调动军人的积极性。军人作为特殊的劳动力,是执行特殊任务武装集团的成员;而军事活动又具有超常的艰苦性、流动性和危险性。为了稳定军队,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努力提高军人待遇,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军人体制。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军也要走军人职业化道路。即使不实行军人职业化,也会在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较大幅度地提高军人待遇。这样肯定会增强军队的凝聚力,有效调动军人的积极性。

3.有利于拓宽军用物资采购渠道,更好地保障军事供给。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物资市场体系,军队的物资筹措因此可选择的余地较以前大为增加,即物资筹措的渠道较以前增加。与之相适应,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就近就便进行物资采购,确定合理库存,实现三军联勤分供和统供相结合的战略目标。

4.有利于国防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科学技术往往是国家高科技和核心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靠国防拨款发展往往是有限的。随着专利制度的完善以及支配市场所必要的各种硬软件的具备,国防科技在解密后可以顺利地进入国家技术市场。通过技术市场,国防科技可以扩大其使用价值并获得显著的收益,用来推动军事科技更快地发展。此外,借助技术市场增进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也是推动我国国防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

5.有利于军工企业实现军民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军工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国家将由直接依靠行政指挥转向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这一转变,使以前军工企业同地方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高度国家统制性逐步减少,同时也使不同军工企业具有不同经营自主权的局面大为改观,因而总体上来说就是把各军工企业放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必然要求自己既能适应军队对军用产品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走向军民兼容的发展道路。

6.国防经济流通会更加灵活。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为了避免物资分配中的供求脱节和矛盾等问题,可以通过军队物资使用单位直接与生产单位订货,依据订货合同,按照期货供应原则做到军用物资适时适量供应。

三、市场经济给国防经济建设带来的若干难题

国防经济是寓于国民经济之中的交叉性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它的影响必然是广泛、直接、深刻的。一方面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防经济保障的基础会越来越雄厚,发展的前景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如: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军队强调“无私奉献”;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简政放权,部队强调集中统一;市场鼓励刺激消费,部队则提倡艰苦奋斗;地方引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军队则教育官兵要服从大局,强化集体主义精神。长期以来,我国国防经济的运行基本上采取以计划的方式为主,物资供应主要是靠上级调拨,宏观调控主要是靠行政手段。这与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不相适应。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产品价格的陆续放开,国家在物价上的调控能力相对减弱,使国防经济建设和军队物资保障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至少应着力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防建设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的问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国防费不可能有较大增加,供求矛盾仍然是国防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何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较高的通货膨胀之中,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份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3年通胀的计划控制指标是8%, 但是该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比1992年实际上涨13%;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14.7%,其中35个大城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19.6%。与物价实际增长率相比,同期国防费增长要低于物价上涨幅度,也就是说,1993年国防费的购买力要低于1992年。显然,国防费的负增长给军队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必然是多方面的。

这就要求国防经济工作要在宏观指导下,确立向市场经济要保障力和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把提高效益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全过程。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在搞好保障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经济物资消耗,同时适当发展生产弥补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2.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计划体制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有着技术、人才、原材料等优先保证的优越条件,从而确立了对民用工业的优势。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优势已不明显或者已经丧失。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资金增值力、技术更新力、企业发展力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许多技术优势已不明显;军工产品更新较缓慢;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不少单位生存受到一定威胁。必须从转换经济机制入手,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3.如何维持部队生活水平和军人待遇不断得到改善的问题。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地方分配形式趋向多元化,国家职工从以前单一的工资收入向多途径收入发展,职工实际收入中,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非工资性收入逐步增大。据报道,“七五”期间,全国职工工资外收入大约增加568亿元,年均递增30%。1990 年职工从单位和国家间接享受的各种福利补贴人均为809元〔2〕。但军队干部的实际收入仍然以单一工资收入为主。对地方的这种多元化的分配形式,由于军费总量以及政策的制约,军队难以仿效。同时地方用工制度的变革,对干部转业安置以及军人家属就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各企事业单位权限的扩大,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其经济效益,不愿多接收人员;同时,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遍需要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而多数转业干部由于长期从事军事工作,通常缺乏专业技术特长和地方管理经验,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转业后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

为保障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部队必须保持高度稳定。国防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部队生活水平和军人待遇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促进部队的建设。因此,在推行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防经济必须把搞好部队的生活保障和提高军人待遇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完成。要通过增加经费、相应提高用资标准,加强管理、搞好节约、增大标准购买力,发展和完善农副业生产等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4.军队物资筹措供应如何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问题。随着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减少和市场供应范围的扩大,军队在物资筹措、供应、运输、储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变革供应方式、改进保障手段、疏通市场筹措渠道、建立稳定的资源筹措基地等改革举措势在必行。对军民共用物资,凡市场能保证供应的,要尽量减少实物供应比重,拨给经费让部队自购。要组织好现有储备物资的清理、调整和利用。要摸索和总结军地联供的经验,扩大由社会承担储备、周转和物资品种的数量。实行市场经济新体制后,各种物资供应会更加丰富,但物价波动率会加快,这就要求我们瞄准市场,运用经济杠杆,本着就近就便、物美价廉的原则,不失时机地搞好物资筹措与供应。

5.生产经营如何跻身市场、参与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市场经济培育过程中,军队生产经营将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军队生产经营发展的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尤其是农副业生产,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其竞争力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必然会日益渗透到军队生产经营的传统领域,两者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竞争,军队生产经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第二,军队生产经营缺乏专门经营人才,管理较落后。市场竞争从表层来看是商品竞争,优胜劣汰,从深层来看,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而军队生产经营由于其领导体制的军队性,使之不可能完全采取经济手段吸引人才,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第三,军队生产经营资金缺乏。军队生产经营自它产生以来,其根本任务主要在于弥补军费之不足,因而其积累不可能像一般企业那样高。加之军队生产经营筹资渠道狭窄,必然使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紧张。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军队生产经营开辟广阔的天地、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把包括军队生产经营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业及其产品都推向市场,迫使它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军队企业要破除特殊化的意识,树立参与竞争的观念和勇气,积极主动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切实实行军企分开,积极推行企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管理,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新机制和新格局,在竞争中求发展。

6.国防经济管理如何实现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国防经济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实行法律、行政与经济手段综合运用,才能使经济管理更加有效。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在实践中探索和掌握国防经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把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与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法规间接管理结合起来;实物和指标计划管理与注重价值管理和政策性、预测性管理结合起来;供给管理与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商品化管理结合起来;重视财物管理与重视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建章立制与狠抓管理标准制度的落实结合起来。以使国防经济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对策

(一)实现接轨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国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两者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机制的完善,必将要求它的各个子系统进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国防经济也不例外。为此,国民经济转轨和国防经济如何与之接轨,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国防经济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要求实现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国防经济由于受原苏联模式的影响和“冷战”的威胁,始终没有脱离临战状态,基本上依靠计划经济模式运行,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行政控制、供给制、计划分配、实物供应、无价运行等等。这些传统观念和做法,在以往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中是配套的;但在国家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经济迅速培育、发展、完善的新情况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国防经济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首先应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观察和思考问题,增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和利用市场的紧迫感;其次要促进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分层次决策、分级管理。高级决策机关要站在国防经济工作的全局高度,研究国防消费领域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特点,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方式和政策,以及经费、物资分配管理决策层次、权限的划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形成,要求尽快改革国防经济管理体制。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具有要素全、配置合理、供应渠道广、资源流动顺畅等特点,为摆脱军队“办社会”、优化国防经济体制、组织良好的供应保障创造了条件。只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保障体制的改革,才能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对接。一方面经济资源条块分割局面被打破,客观上要求国防经济保障工作改变条块分割的格局,发挥市场优势,建立条块结合的统购和分购中心;另一方面,军用品的保障体制自身存在的机构重叠、重复建设、保障层次多、整体效益差、保障效率低的弊端日渐显露,保障工作也有适应市场、提高综合能力的内在要求。为此,我军需要在精减重叠机构的过程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关军用品管理部门(如军品采购部),以统领全军面向市场,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保证所购物资的优质优价。这样既便于军事部门与大型专业市场、大型公司(集团)和大型厂、矿建立统一的军工产品订货关系,又便于军队供应走向市场后的统一管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结构的确立,也要求逐步建立多渠道保障的新格局。

市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国有、集体、私营和外资等),客观上要求逐步改变原有仅在国有企业进行军品订货和筹措的单一格局。在继续坚持以国家“主渠道”供应为主的原则、争取较多的对军队战略资源实行指令性计划保护政策以外,从军队角度来说,应积极利用各种经济成分,为军队组织供应寻找潜在市场。也就是说,除了依靠国家主渠道供应外,还应根据我军保障有力的需要,逐步与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和讲信誉、守合同的中外合资、集体、外资乃至私营企业建立经济保障协作联系。同时,国家应制定国防经济动员法,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平转战动员工作的全面落实。

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必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因为,国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都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国防经济虽然属于计划性极强的特殊部门经济,也同样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在和平环境里,国防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市场经济杠杆来实现;军队内部也有一个物质利益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然而,国防经济毕竟还是一种特殊消费性经济,其消费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国防建设与战争的需要。因此,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必须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格局。

(二)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主要对接口

1.国防财政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协调

国防财政收支只有与国家的财政收支相协调,军队的“皇粮”才能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应根据国际形势对国防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科学地确定一个国防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适当比例,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国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一是可以实现国防供应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有利于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二是可以避免国防费开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克服国防拨款上的随意性和繁杂的事务交涉,减轻国家财政部门和军队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三是可以将国防费开支同国家经济建设按比例统筹安排,有利于增强国防费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也便于对军队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国防财政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协调对接还应明确以下内容:年度及中长期国防费预算的审批程序;国防费拨付渠道;国防费决算的审评;对因物价上涨和出台改革项目增加的国防费开支由国家予以补偿,等等。

2.军品购销与国家物流通衢

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防部门与国家的供应关系是计划供应关系,调节的手段是计划,军品价格由国家定价,不受市场机制的调节。这种情况下,军品购销的导向也是计划,也就是说军用物资的来源是按计划从国民经济输入到国防系统中来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指令性计划不断减少,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军用物资的供给来源也不断发生变化,逐步地向市场调节方向转变。在这一新形势下,必然要求传统的以供给制为主的体制转轨变型,通用军品也必然归入市场供求之中,甚至部分军事专用物资也会如此。尤其是军民通用品,军工企业的原材料来源于市场,产品也通过市场向军民销售。而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即使是重要的武器装备,其所有部件靠单一军工企业也是包揽不下来的,而是由军工企业和成百上千家民用企业协作完成的。另外,从消耗的角度来说,军人的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占军费支出的比重较大,这些消费品也实实在在地源于市场,也必须归入市场的物流之中。

3.军用物资储备与国家物资储备结合

确定军用物资储备的规模和结构,既应立足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进行考虑;又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便利条件,从节约储备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当前,主要是要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和“宁多勿少、宁滥勿缺”的观念,适时研究修订储备标准,优化储备结构,在保证战备急需的前提下,缩小储备规模。主要做法是,扩大经费供应的比重,减少实物供应的比重;凡军民通用物资、市场能够保证供应的,应发给经费让部队自购。推广一些单位寓军于民的“无库存供应”经验,扩大由国家周转储备的物资品种和数量,应将军民通用物资储备于市场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

4.军人增资机制与地方增资机制同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工资收入的逐步提高,相应提高军人的生活待遇,是增强部队凝聚力、促进部队稳定团结的大事。党和国家对军队干部的生活待遇问题始终非常关心,1985年明确确定,军队干部工资应比地方党政干部高20%。近几年,为了弥补物价上涨给军队干部、战士生活带来的影响,国家财政曾几次专项拨款,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目前军队干部收入偏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再加上家属就业率较低,夫妻两地分居较多,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军队干部的生活负担。针对这些新情况,军队干部工资制度的改革理当同国家工资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即参照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制定新的军队干部工资制度。在新的、稳定的工资制度出台之前,应制定相应的过渡性增资措施。从长远看,应与国家有关部门协商,尽快制定军人生活保障法,力争以法律形式,保证军队人员生活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保证国家对军人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三)现阶段对接的主要形式及适应范围

1.资源配置市场化

过去我国对国防资源基本是按计划配置。这种方式在过去物资比较贫乏、国际局势过于紧张的条件下,曾起过积极作用。今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在我国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方式的作用,尤其是中、微观层次更是如此。这种配置方式的好处,一是能引入竞争机制,把资源引向更能发挥效益的企业、部门和领域。例如,同样性能的某型号导弹,兵器部门、航空部门、航天部门的科研生产企业都可以研制和生产。如果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可以在这3个部门中选择投入产出最佳者签定合同,以节约资源、 提高效益;在兵器部门内部,可以生产某型号炮弹的企业有2—3个,军队也可以选择其中质优价廉的厂家订货,用不着像过去那样用行政手段平分订货量。二是可为资源自由合理流动扫除人为障碍,使资源减少闲置、提高使用效益。在指令性计划体制下,国防工业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设备若闲置无用,也不允许折价转让给其它企业或单位;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设备可以调剂,资金、人员也可以调剂,这就大大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物资供应商品化

所谓供应商品化,就是将过去国家按计划向军工部门供给的军用物资,改为按物资供应标准和价格、以货币的形式实施供应;然后由军工部门通过市场采购和交换所需物资。这种供应形式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在国防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供应商品化以后,可以逐步推行军事通用品分区统购统供,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和封闭的、落后的供应体制;军工部门因之也会提高自身的商品价值观念,增强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国防经济运行更好地纳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之中,搞活国防经济;而且供应商品化还有利于控制物资的损失浪费,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物力、财力的使用效益以及物资保障工作的效率。

3.军队供应区域化

应逐步缩小实物供应比例,扩大经费供应的范围,然后由消费者根据消费和建设需要按区就近价拨和采购,或由上级作价拨给实物。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相应地建立综合采购供应中心,以便有计划地筹集物资。各级军用物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到供应机构或市场采购物资,组织货源,向部队价拨或销售。

供应区域化应注意的问题是:(1)供应标准要具体, 规章制度要配套,建立健全财物管理的宏观控制机制;(2 )各种供应物资的价格要合理;(3)要相应地明确购买点,以便有计划地组织物资储备, 保证供应;(4)必须保证军队任务的完成, 既不影响部队行动的统一,又方便可行。

如果从军用物资的性质和用途来说,整个军队物资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武器、装备、弹药等,即直接用于作战的物资;一部分是房屋、建筑材料、给养器材、油料、办公用品等,主要用于事业建设,即事业用物资;还有一部分是服装、被褥,即被装物资。除前者作战物资外,其它物资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同程度地实行商品化供应。其中被装物资、水电照明、住房、乘坐交通工具的交通费等,能订出标准的,均可以将经费按标准计发给个人,实行货币化管理、商品化供应。

4.军品采购合同化

军队向军工部门订购武器装备,应推行招标采购承包制。招标者(主办人)在组织装备研制、军品采购、重大修理、发包建设工程或合作经营某项业务前,公开邀请投标者(应邀承办人)从中择优承包,这是市场竞争杠杆在国防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国防经济活动中的基建工程、军品生产、军品购销实行招标承包制,是国防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对于开展竞争,促进和约束承包双方加强经营管理,减少购销费用,缩短工程工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建设项目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它适用于:(1 )购销和投资较大的项目或批量生产项目;(2)招标项目是单独的系统, 可以全部拿出去由承包单位完成;(3)有两个以上投标单位。

实行招标购销承包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要严格按照购销军品和国防建设工程及招投标工作程序办事;二是要充分做好招标前的准备工作;三是要严格考察投标单位和注意保密。

5.军品市场开放化

过去我国国防经济领域中的军工企业比较封闭。它们只对行政部门负责,根本用不着去关心其它经济部门,对国际市场更是漠不关心。而转换新的经营机制后,不仅要求企业走出“军门”,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而且还要走向世界经济的“大海洋”中去“游泳”。实践证明,这一开放为军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例如,解放军第3540厂在1992年外贸品种达750个,远销32个国家。再如,199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迈出了航天技术走向世界市场的第一步;1992年12月21日,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二颗“澳星”。这说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具有一定的实力,可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6.协作配套多边化

我国传统的国防经济体制实行的是“纵向型”的垂直领导方式。这种方式阻隔了国内外军内外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军工企业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协作与合作,解决资金、人才、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创造出与“三老”(“老乡”、“老师”、“老外”)联合办厂的方式,如联合乡镇企业,利用它们的资金、劳动力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联合高等院校,利用它们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与国外搞合资,利用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改造我们的国防工业企业。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建设的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历史性转轨,适应新的形势,国防经济建设的模式和发展目标必然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国防经济建设目标的确立,一方面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防经济的现有条件,同时还必须考虑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战争样式的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较差的国情,直接制约着国防经济建设的进程和国防实力的增强;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国防工业的产业构成、民用工业的战时动员、军事交通运输、军工生产力布局、战区经济保障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阻碍着军队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和更新换代的步伐。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体制必须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接轨并相适应;国防经济技术、产品结构必须适应市场及军队建设需求;国防经济改革,必须与国民经济政策配套。基于这些情况,国防经济建设在发展速度、发展模式、要素结构、实施途径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则。我们认为,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总体设计和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国防经济建设的目标应当是:调整国防经济结构,有计划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国防科技工业,搞好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以下“七种能力”: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要素。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展高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是大势所趋。目前,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种高、新技术以群体结构产生,一项新技术出现后,往往不仅是促使一个新的部门兴起,而是带动一“群”新的产业部门。正因为如此,美国、日本、西欧国家正在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我国也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将已经成熟和正在兴起的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工业部门;从实际出发,着眼未来,发展高技术产业,选择好带头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基础产业;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舰船、新材料、能源等部门增加高技术、高知识产业的比重;运用高新技术,有计划地改造传统国防工业部门,使枪炮弹药、坦克车辆、舰艇、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从传统的国防工业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知识型的产业结构转化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应当积极地采取措施,把信息、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各种柔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传统的国防工业部门,在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充分运用新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传统的军工产品“轻、薄、短、小”化,向战术技术性能更先进、军事效果更好和经济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

第二,调整技术产品结构,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既“生产保卫”、又“生产谷物”两种职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援能力。就社会属性和基本职能来说,国防科技工业仅“生产保卫”、不“生产谷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认识。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不断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实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历史的发展表明,战争与和平总是交替演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与发展有其不均衡性,发挥自己在高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起军民结合、亦军亦民的企业结构,在和平建设时期尽可能以较大力量参加经济建设,使军工企业产品面向和占领军内、军外两个市场,这是解决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力“闲置”、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途径。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少量生产单一军品的专业化工厂外,90%以上的军工企业都具有双重产品结构和功能,有军品订货就生产军品,没军品订货就生产民品,这对应付经济危机、提高国防工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其平时向战时转换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前苏联虽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保持东、西、中三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但也重视调整军工部门的产品结构,70年代初,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占整个国防工业的40%,80年代以来又有较大增长。近10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贯彻军民结合方针,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列入国家计划的民品已经有500多种,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签订的技术合同有数万项, 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军工企业应当在搞好总体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本部门、本企业的优势和军工行业的特点出发,按行业组织以军品为主或以军品为主的企业集团,并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制定长期民品生产计划,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积极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务。

第三,调整国防生产力配置结构,从国防战略布局出发,发展横向联系,增强各战区的经济保障能力。局部的高技术战争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全方位的立体战,这对经济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国防经济地理十分复杂。因此,在经济保障上要突破传统的“一方有事,全国动员”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各战略区域的独立的经济保障能力。这样既可防止因经济保障问题贻误战机,减少长途运输,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美国、前苏联等幅员广大的国家,都把增强战区经济保障能力作为完善“经济备战结构”的一项重大措施。而增强战区经济保障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搞好调整,推进改组和联合。即在调整国防工业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同时,打破国防工业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壁垒,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推进国防工业的改组和联合。在国防工业内部要打破条条、块块的界限,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扬长避短,分工协作,解决重复建设、重复研制、重复引进和重复生产的问题,建立起专业化生产联合体。要根据我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未来可能的作战对象,结合在各个地区或战略方向上的任务以及当地政治、经济、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特点,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正确处理平时发展和战时安全的关系、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和巩固战略后方的关系、以城市为中心和尽可能就地组织生产的关系,调整国防工业布局,在提高和发挥沿海地区经济技术优势和内地大型能源与原料工业基地作用的同时,逐步在地区布局上进行新的战略展开,实现“平衡配置”。

第四,调整国防经济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国防经济动员体制,提高平战转换速度和应变能力。国防经济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国防发展和战争实施中的利用程度,决定着领导和管理国防经济的能力,也决定着把经济潜力转化为直接的军事实力的能力。尤其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科学合理的国防经济组织能够为增强军事实力提供更多的东西,发挥更大的效力。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战时国防经济组织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都要求我国在平时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动员体制。一是要完善经济动员结构,包括人力动员,国防经济动员,金融、商业、外贸动员,战略物资筹措,军工企业转入战时状态,工农业、交通、邮电动员等等;二是要健全国防经济动员组织领导机制,确立一个多层次多系统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负各责,纵向领导通畅、横向协调一致,具有很高权威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经济动员机制;三是要建立国家经济动员法制体系,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障和提高平战转换的速度及适应能力。

第五,调整国防消费结构,使国防经济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消费结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增强各种经济综合体的协同保障能力。随着武器装备战术性能和杀伤破坏威力的提高,现代高技术战争在单位时间内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消耗量迅速增加,军事消费的结构也有重大变化,从而对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生产储备和财力保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对经济的依赖,不仅表现为首先要以强大的现实经济力量为前提,而且还要有雄厚的经济潜力作后盾。我国现代国防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实体。其中,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综合体、能源综合体、机械电子加工综合体、交通运输综合体、建筑工业综合体、轻工食品工业综合体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发展既不能与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脱节,又不能在系统内部相互分割。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调,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整个国防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恰当地确定其中各个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各种军品生产的战略产业、主体产业、农业、商业、战略物资、与之匹配的基础工业产业等,必须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统筹安排,寻求最佳的结构组合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发挥其整体功能,做到有机协同,综合保障。

第六,把平时发展与战时安全结合起来,增强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经济潜力的保存能力。随着高技术打击手段的发展,不仅使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增大,而且袭击、破坏敌方的经济目标,瘫痪其保障系统,已成为现代战争基本的做法和主要的作战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将保持雄厚的经济潜力、建设强大而巩固的后方基地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应当遵循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式,加强我国战略后方的建设,慎重安排大型军工和民用企业新建项目的定点布局,调整好三线建设的经济结构,改善战略布局,加强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我国战略后方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国防经济潜力在战争中的生存与再生力,增强其稳定性。

第七,调整军工技术产品的外贸结构,建立一批军品外贸基地,增强军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创汇能力。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现代世界市场包括军品贸易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较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从军工生产特点出发,在引进、消化外国先进军用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出口产品和技术结构,贮备较先进的军工技术和生产能力。为此,要利用国防工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一批具有双重职能的军品企业集团,并形成军品外贸基地;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研制一批高、精、尖产品,形成在国际军贸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品和拳头产品;应进一步拓宽军用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展多方面的对外贸易和服务,增强军品贸易的创汇能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7页。

〔2〕1991年9月12日《人民日报》第1版。

标签:;  ;  ;  ;  ;  ;  ;  ;  ;  ;  ;  

经济体制转轨后的中国国防经济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