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论文_陈明翁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论文_陈明翁

广西陆川县良田镇新村小学陈明翁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针对这一情况,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能力;操作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我在日常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为学习新知提供感知素材。

1、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由于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材在编排这一知识块时,就已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非几何形体的教学。这些知识块的教学(如应用题、数和计算、量和计量、统计知识、比和比例等),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显,这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为了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去感知,设计安排了三次动手的实践活动。

(1)分火柴棒。要学生先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说说它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数数有几根?接着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看看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各有几根?这样实践活动的结果使学生明白了12根火柴棒的1/2 、2/4 和3/6 所表示的火柴棒的根数是同样多。

(2)剪图。让学生把大小相等的三个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分别剪下这三个圆的1/4 、2/8 和3/12,并比一比剪下的部分,让学生直观知道同一个圆的1/4 、2/8 和3/12 的面积同样大。

(3)比线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通过涂色比较三条同样长的线段的3/4 、6/8 和9/12 的长短,使学生发现它们同样长。

从动手活动提供的素材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表示“同样多”“同样大”“同样长”的三组分数分别相等。这些分数大小虽然相等,但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却不同。进一步引导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从中找规律。归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再如:在教学《移多补少的应用题》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分层次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摆小棒两行各10跟,再从第一行移动一根,两行相差多少根?移动2根呢?3根呢?……得出相差数与移动数的关系;然后第一行摆10根,给第二行2根,两行同样多,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边摆摆说是怎么想的?教师创设操作情境,学生凭借动手实践,数形结合,不仅明确了算理,也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知服务。

二、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例如:在教学两个量比差应用题“篮球比排球多几个”这一问题,让学生从多个面,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例如: (1)排球比篮球少几个? (2)篮球和排球相差几个?(3) 篮球再少几个就与排球一样多? (4)排球再多几个就与篮球一样多? 这些问题虽然实质是一样,但由于问的角度不同,回答时语言组织就不一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总之,培养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给了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了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就能乐学、好学,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论文作者:陈明翁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论文_陈明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