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183;做明白:学校问题改进方案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案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4)07-0043-02 学校问题改进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水平、研究能力,进而决定问题改进能否成功。只有想明白,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做明白。要设计出一份有指导力的问题改进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学校的问题改进方案,达不到指导问题改进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问题太大,二是目标不清,三是措施空洞。为避免产生上述问题,我们在干部培训中,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设计学校问题改进方案。 一、捋清问题,确定“命题式表述”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一个时期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改进?筛选问题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当前工作中急需改进的,二是自己范围内力所能及的。锁定问题后,要把问题清楚地表述出来。有时,学校问题改进方案的设计者表述出来的问题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回事,说明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没有想明白,或者表述形式不恰当。 问题表述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其一是开放的“项目式表述”。这种表述要么只提做什么,比如“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么只说解决的问题,比如“培养学生学科能力”。这种开放式的题目内涵庞大,基层学校限于能力和各种条件,往往很难驾驭。其二是封闭的“命题式表述”。比如“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交往礼仪的形成”。这种表述是两段式:第一段表达出了做什么,即自变量;第二段指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即因变量。“命题式表述”较适合基层学校操作。 相对因变量,自变量的确定更有难度。如何确定自变量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先意识到要改进某种现象,然后步步追问、层层剥离,把问题找出来。找到了问题,做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找出导致该问题的主导原因。以上述“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交往礼仪的形成”为例,学生交往礼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有家庭的,有学校的,这里主要指向学校。学校的原因也有多种,有管理制度上的原因,有教师示范指导上的原因,等等。设计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教师的示范指导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者就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指导做起,以达到改进学生交往礼仪的目的。这样,选题表述的前半段“做什么”,即自变量就确定了。自变量的确定,是分析诸多原因、敲定主导原因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进行问题改进,多是一开始就确定了干什么,但没有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这种干就是盲目地干,低效、无效。 明确了做什么,又知道解决什么,把两者的关系表达出来,就是完整的“命题式表述”。一种表述是因果关系,表述成“进行/加强/开展……,实现/形成/培养……”,即前面做的事,是后边结果出现的原因。另外一种表述是相关关系。“进行/加强/开展……,增强/促进/提高……”,表明做的事,与后边结果的出现高度相关,对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命题式表述”到底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取决于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者把要研究的问题表述成清晰准确的两段式,表明学校不仅知道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找到了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表述出来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选题就算初步成功。 二、推断成果,逐一罗列成果标志 学校想明白了做什么(自变量)、解决什么问题(因变量),接下来是要想清楚问题解决之后的成果,即学校进行问题改进之后,要在哪几个方面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以“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交往礼仪的形成”为例,学生交往礼仪方面期望的结果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同学之间礼仪,二是尊师敬长礼仪。每一方面都有达到的成果标志,分别有五条。 1.同学之间的礼仪要达到: (1)每天初次见到同学,互相问好;放学时,与同学再见。(2)遇到同学有困难,热情帮助。(3)尊重同学。(4)借用同学的东西,需征得同学同意,用完后及时归还。(5)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尊师敬长的礼仪要达到: (1)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主动鞠躬问好;离校时主动与老师再见。(2)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听到“请进”或看到示意后方可进入,主动与办公室内的老师打招呼。(3)下课时,让老师先离开教室。(4)学校来客人,主动问“客人好!”(5)和老师谈话时,站姿或坐姿正确,眼睛要注视老师,不随便打断老师的话。 如果没有预设成果,问题改进就会像大海上飘零的小船,没有方向,飘到哪里是哪里。恰当的预设成果构成,能够引导问题改进一步步走向期望的结果。如果没有达成成果标志,那么就无法检测最终是否达到了预期成果。因此,既要有预期成果的构成,同时又要有达成成果的标志。 那么,还没有开展研究,怎么就知道研究之后的成果与标志了呢?这就是理性研究的体现,学校要结合问题的内涵与实际进行思考。首先,分析改进问题的内涵。设计者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对问题内涵进行分析与提炼,概括出几个主要方面。其次,结合本校实际,设计者确定最终能够达到哪些目标。 在现实中,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把成果形式等同于成果本身。成果是问题改进后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即该改进和该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改进和解决。比如:上述礼仪问题的改进,学生在同学礼仪和尊师敬长方面达到了预期的五条要求,这是成果。而案例、论文、报告等,都是成果形式。问题解决了,实然的成果就达成了。有了成果,我们还需要选择恰当的成果形式,与他人共享。有时成果形式丰富,案例论文一大堆,但并未解决相关问题,这值得警惕。 三、指向成果,精心设计改进措施 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了问题解决后的预设成果,接下来就是实实在在的改进过程,即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安排,一步步破解问题形成的原因,把预设的成果变成现实。 很多问题是形成容易改进难。因为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问题的改进却需要我们精心、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奏效。怎样设计有效的措施呢?首先,研究问题的特性。其次,研究问题的形成规律。抓不准“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这两个前提,一切措施都是没有基础的空谈。比如:学校如果要让学生形成交往礼仪,就要分析交往礼仪的特性是什么,交往礼仪的形成规律是什么,然后遵循交往礼仪的特性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 问题改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需要持续地施加影响,经反馈后再调整方案,根据问题进展状况施加干预。如此往复、螺旋上升,学校才有望改进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安排措施时,在每个阶段都要明确:实现什么目标,包括什么内容、设计什么程序、采取什么方式。以“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交往礼仪的形成”第一阶段的安排为例:要让学生知道交往中应该遵循的礼仪有哪些。通过周一的升旗活动、学校的宣传栏、学校广播等途径,让学生知道、明白、理解礼仪。 我们要注重区分问题改进和日常工作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日常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做了什么,不强求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和突破;问题改进是要把问题解决到期望的结果为止。有时我们把问题改进当成了日常工作,虽有布置和检查,但未真正达到目的。 改进方案设计的过程是对问题进行理性探索、自我提高的过程。设计一份科学、可行的问题改进方案,有助于学校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把工作做明白、做深入。这里的“科学”,是指遵循问题的特性和形成规律来制定措施,“可行”是指可操作性强。这样才有可能发挥方案的指导价值,真正推进问题的解决。弄清楚:学校问题改进计划的设计_学生礼仪论文
弄清楚:学校问题改进计划的设计_学生礼仪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