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入学质量看: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几点看法_大学新生论文

从新生入学质量看: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几点看法_大学新生论文

从大学新生入学质量——谈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基础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轨道论文,新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它既为高一级学校提供生源,也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存在着单纯应付考试的倾向,这种不良倾向使学校和学生忽视德育、体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不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一味应付考试。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结合我校近年来大学新生的入学质量,谈一谈在基础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高分数不等于高智力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取得分数线以上的高考分数是考生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行证。尽管我国目前高校的招生能力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二十多倍,但现在每年仍有100多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等学校。因此,形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无形中成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使人们产生了高分数就是高智力的错误认识。尽管目前在什么是智力的问题上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智力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考试分数。学校的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完成智育工作。所谓智育,就是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同样,智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评价智力的高低也不是以分数为标准的。从我国目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目前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大学阶段尤为突出。根据对我校毕业生的调查,那些在工作中做出最突出成绩的,往往不是那些在校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些在校学习很不错的学生,一走出校门接触到实际工作,往往会束手无策,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我校入学新生的成绩来看,由于地区的差异,每年最高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但入学后的表现差异并没有这么大,相对来讲,入学分数低者其发展潜力更大一些。那些各方面发展都比较优秀的优异生、三好生与入学时高考分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受到处分、被开除、被退学或降级的学生,也往往不是入学成绩最低者。所有这些问题,都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高分数不等于高智力。当然,高分数与智力也决不是对立的,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我们并不是要贬低高分数,否定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只是想匡正人们对智力概念的不正确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智育工作。我们社会主义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全面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善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走向21世纪?首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势必要求学校德育的目标模式、教育内容与形式乃至评价体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要纠正极“左”思想影响下的那种“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做法,纠正以往德育工作单纯注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观念和忽视人文价值、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就范教育”的误区,要激发师生对新时期道德品质教育和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要遵循德育规律。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许多严重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的现象,比如许多学校的德育局限于空洞的道德说教,考核也仅看政治课考试成绩,走入了“灌输教育”的误区。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和情感沟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仅看作是德育教师、辅导员和党组织的事,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作用,使德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误区。虽然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但学校德育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和形式,要转变“狭隘”“封闭”的小德育观念,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全方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利于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关键是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于其他素质来讲,训练的内容比较明确,训练的方式相对单一,评价的标准相对统一。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人们已有共识,这里不必再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长期不力,甚至出现被忽视的倾向,挤占体育课的事也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按理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有明显提高,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据对我校近年来入学新生身体状况统计,从1986-1994的九年当中,入学新生平均年龄接近19岁,体验合格者仅为52%,且还有下降的趋势。1986年新生体检合格者为60%,而1994年合格者仅占41.5%,合格受限者高达58.5%。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就一定会提高,而仍需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我校部分教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选取了1991年入校的1504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59名,女生345名),对他们入校时在校医院进行身体复检的“身高”、“体重”、“胸围”和“肺活量”四个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进行全部收集,并利用形态三个指标对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从中可以了解中学阶段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体育课教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从身体发育类型看,属匀称型的,男生占43.74%,女生占48.99%;细长型的男生占36.15%,女生占28.44%。男生细长型超过1/3,与肺活量落后相吻合。从身体发育状况来看,发育一般者,男生占43.38%,女生占49.28%;较差者,男生占30.80%,女生占25.22%;较好或良好者,男生不足1/4,女生刚过1/4。总的来说,新生入学时的身体素质很不理想,细长型身材比例太高,肺活量较低,发育欠佳。新生身体素质欠佳的原因,除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中学阶段体育锻炼不足、营养不合理等造成的。由于身体素质欠佳,进入大学后往往难以承受紧张的学习压力,因身体原因休学和退学者时有发生。因此,基础教育中的身体素质训练忽视不得,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和儿童,如果此时这个基础打不好,以后也很难补上这一课。

四、充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纲要》、李鹏总理在全教会上的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决非是偶然的。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大量触目惊心的事例,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漠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据杭州市教科所、华中师大心理学系等单位对城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一部分学生患有各种神经症乃至精神障碍。另据广州市教科所对2400多名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的趋势。如学生自我封闭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不少学生讲排场并非出自生活态度,而是攀比心理在起作用。约有4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不舍得花钱会被同学看不起,有60%以上中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枯燥,对学校缺乏感情,等等。当前中小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竞争加剧,学生面临过重的压力;②教育失衡,使身心不能健康协调地发展;③大量学生是独生子女,给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④青春期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剧烈动荡与变化;⑤家庭与社会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消除,不仅影响其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有的还将问题带入大学甚至延续一生。据对我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近两年休学的41名学生当中,因精神、心理等原因的有18人,占44%,有的甚至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据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在中心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接受咨询学生300余人次,其中咨询内容涉及人际关系问题的占50%左右,这些人自卑心理较深,有孤独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涉及学习问题的占40%,主要是考试焦虑、学习方法不当、不爱专业学习、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涉及恋爱问题的占40%,主要是失恋、单相思、恋爱中的情绪波动以及低年级学生的恋爱困惑等。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学生的心理困扰已相当普遍,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然而,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问题,以思想道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很难收到成效,因而出现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值得欣喜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已开始引起各级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并列入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部分地区和学校已开展了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我们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懈探索,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必定会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学生的身心必定会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所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必定会全面提高,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定会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注:石油大学(华东)心理咨询中心和教务处王锡军老师为本文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  ;  ;  ;  

从新生入学质量看: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几点看法_大学新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