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体育博士生教育述评(二)_研究生论文

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新时期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博士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3 选修课程内容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代发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5 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博士生在本门学科上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由此可见,我国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造性学术研究,强调博士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博士生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同时,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培养单位各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活动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中,共评出49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88个一级学科中,共有76个一级学科获奖,约占一级学科总数的86%。但是,尚有12个一级学科5年来从未获奖,约占一级学科总数的14%[11],其中包括体育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严格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已成为体育学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核心问题。从12所大学博士培养方案看,各大学均重视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科研要求,呈现出差异性。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博士生的科研要求与其他学科博士生的科研要求一致。大部分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两篇论文,但对论文的等级有不同的规定,例如,上海体育学院要求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则要求2篇都应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同时福建师范大学还允许博士生用承担的课题和获奖等来代替论文;山西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3篇论文;清华大学则要求体育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在国内或国际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发表4篇论文,在SCI、EI、SSCI收录期刊及国内权威期刊发表1篇论文,等同于2篇核心期刊论文,在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获奖(三等奖以上)等同于核心期刊。科研实践活动对博士生成长的重要性已得到各培养单位的共识,例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要求体育学博士生在学期间听取20场学术报告,并做报告评论;福建师范大学还开展了“博士论坛”活动,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做一场学术报告;部分大学对博士研究生听取报告还给予一定的学分。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活动要求,为学位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12所大学在博士培养方案中,均对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在所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深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图表清晰、文理通顺,并能实事求是地提出正确结论。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还规定,如发现博士学位论文有抄袭和剽窃行为,即取消其答辩资格。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进程严格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图4)。

附图

图4 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进程示意图

为了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主要从论文选题、中期检查、隐名评审和预答辩等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

首先,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必须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确定。正确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重要前提,做好论文开题报告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使博士生更认真地查阅资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论文课题的各项准备工作,使选题的目的更加明确,工作重点的选择更为合适,避免论文撰写工作的盲目性,为顺利完成论文撰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清华大学要求开题报告必须经过以导师为主的注册审核小组(7~9名专家)评审,跨学科的选题要求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确定选题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过导师组同意,重新做开题报告。

其次,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期质量监控得到重视。12所院校在博士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提出了中期监控措施,例如,上海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要求对博士生报告论文中期阶段成果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是指,由论文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博士生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并就论文工作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标准提出评价意见的过程。从评审方式看,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分为公开评审和隐名评审两类。美、英等国的大学一般采用公开评审的方式,这是一种直接由导师提出拟参评专家名单,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送这些专家评阅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国家采用隐名评审的方式,如澳大利亚的很多大学,要求博士生在预计答辩前2个月将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选定国内外3位专家对其进行评审。如果3位专家返回的意见一致,认为其论文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可以不再组织论文答辩;若评审专家的意见不一致,该博士生则需进行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确认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对博士学位论文也采取类似的隐名评审方式。目前,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基本采取隐名评审方式。从2004年的评审结果看,在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有少部分质量较差的论文没有通过评审,从而保证了参与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但是,我国必须建立统一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这对于保证论文隐名评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在开展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工作的实践中发现,由于各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博士论文评价标准,同一学科不同单位的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不完全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评审专家在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时掌握的尺度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对涉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较多地出现了不同评审专家意见相差较大甚至相左的现象。因此,按学科制定明确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对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公正、合理地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授予机构,应考虑按不同学科、不同培养类型制定较为详尽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

第四,预答辩是在博士学位论文成型之后正式答辩之前,把成型的论文拿出来请专家评审,并评议其学位论文可否提交正式答辩的一项答辩制度。如果论文水平未达到要求,就建议其推迟答辩,继续修改。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实行在正式答辩之前一个月进行预答辩的制度,通过答辩组集体会诊的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审查并答辩,从而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质量,这是对传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的一种修正和补充。预答辩制度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专家和预答辩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专家们可以向预答辩人就论文进行多角度提问,预答辩人也可以将思考不透的疑问向专家咨询、请教,克服了书面评审过程中的单向性。除了互动交流外,预答辩制度还可以对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质量进行事前控制,在正式答辩前,预答辩人有充分的时间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许送审,保证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有效地把好了博士生出口关。最后,导师或导师组根据博士生论文进展情况,并结合其政治思想表现,认为其论文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标准的,可以按照研究生院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条例推荐其申请博士学位。对不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导师和导师组可以提出终止其学习的建议,报研究生院和有关校领导审核,做出中期淘汰的决定。

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严格的质量监控下,产生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6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制与培养方式分析

博士生培养工作包括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研究工作、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学位论文撰写与修改、预答辩、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等众多环节,只有整个培养过程十分顺利,才能在3年内完成上述环节。从我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学习年限看,2001年100位全国优秀论文获得者中,有51人的学习年限为3.5~6年,占总数的51%,其中学习年限为4~5.5年的有36人,占总数的36%;在2002年97位全国优秀论文获得者中,学习年限为3.5~5.5年的有49人,占总数的50.5%,其中学习年限为4~5.5年的就有35人。在2003年96位全国优秀论文获得者中,学习年限为3.5~6年的有47人,占总数的49%,其中学习年限为4~6年的有37人[11]。由此可见,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规定3年学制,不利于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缩短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延长博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趋势。目前,我国部分综合性大学已规定博士生学习年限为4年。

在全国12所大学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中可见,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大部分大学一般要求3年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实行4年制。实施3年学制直接或间接导致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例如,按期毕业成为博士生进行论文选题时的优先考虑因素,为按时毕业,博士生不敢选择有风险、高水平的课题;即使选题水平较高,因来不及做系统的深入研究,也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果博士生必须延期答辩和毕业,博士生和导师均会感到压力很大,导师要负担博士生延期期间的奖学金。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博士研究生为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进行5~6年、甚至7~8年的学习。在我国体育学博士生现行的3年培养方案中,博士生第一、第二学期进行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学位论文开题,第六学期初完成博士论文初稿,真正撰写论文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而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要在如此短的周期内撰写出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不现实的。因此,体育学博士生教育应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博士生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进度确定其学习年限,强化培养目标和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彻底转变目前学制优先的观念,从而保证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培养方式是博士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培养方式基本一致,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博士生培养,基本按照大学总体的培养方式与要求进行。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在改革培养模式、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2]。

从我国12所大学的博士培养方案看,主要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导师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研室(或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联合培养方式和导师外聘培养方式是近年来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有效利用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倡联合培养博士生,是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的趋势,通过与校外科研单位或高等学校横向联合培养博士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导师外聘制是各个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国部分体育学博士点都实行了导师外聘制,有利于新增博士点培养水平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7 结语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立了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为基础的二级学科体系;各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上各具特色,有利于发挥导师的特长和优势,促进体育学三级学科的发展;二级学科间发展出现不平衡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培养规模最大,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生培养历史最长,民族传统体育学相对较薄弱。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基本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二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设置选修课的原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以运动训练学、专项专业理论、体育社会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及运动心理学为主,选修课程体现多样性,课程学分体现差异性,有利于培养单位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设计出完善体育学博士生知识结构的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综合素质;各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课程设置各具特色,结合院校实际,发挥各自优势,体育院校利用学科专业精、深的优势,开设了大量的学科前沿课程,打好博士研究生坚实的专业基础,综合性大学利用学科专业宽、广的优势,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的课程,扩大博士研究生的知识视野。

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逐渐程序化和规范化,采取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隐名评审和预答辩等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特别是隐名评审和预答辩制度的效果显著。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弹性学制是博士生培养的趋势,导师制、外聘制、联合培养等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式,从而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同时,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三级学科不完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选修课程设置不足、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等。

21世纪初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科学总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正确把握21世纪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脉搏,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制定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从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论文质量监控、培养方式要求等方面,积极探索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促进我国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标签:;  ;  ;  ;  ;  ;  ;  ;  ;  ;  

新时期我国体育博士生教育述评(二)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