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思维方式_科学论文

论系统思维方式_科学论文

论系统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每一时代社会文明的重大进展,都必将引起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马克思曾指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①近年来国内许多论著都谈论了思维方式,在恩格斯的著述中也数次涉及这一概念,但至今的哲学辞典和辞海中,均尚未收列“思维方式”辞条。在本文中,将从系统观角度,试对思维方式及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的历史形式及现代形式作初步探讨。

一 系统思维方式的涵义

研究系统思维方式首先涉及什么是“思维”及“思维方式”。哲学基本问题告诉我们,思维是相对于存在而言,思维与意识、精神同义。如果从人的认识过程角度来说,思维则与理性认识过程同义,也即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动过程。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说,人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思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恩格斯说:“思维是能的一种形式,是脑的一种职能。”②如果对思维方式作系统理解,则我们可以把人脑的思维过程区分为思维结构和思维功能两方面来描述,这是理解思维为什么能够保持其过程延续性的一把钥匙。

思维结构是思维各部分的秩序。即是说,是思维系统内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顺序,也是思维系统实现一定思维功能的内部根据,内部规定性。思维结构是思维要素的组织方式,其要素包括语言、知识、符号、公式、图象、观念、传统习惯、意志情感等思维的主观形式和思维的精神素质。其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为密切,语言既是思想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马克思说:“思维本质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词及组成的句子,去实现意识从经验中获得的反映、映象,对直观材料进行能动的综合和抽象。在思维结构中,思维的各要素之间,或具有同化的、相容的作用,因而增强了思维能力;或存在相斥作用,以至妨碍思维能力的发挥。思维结构体现着思维方式的内部关系,思维结构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

思维功能是思维反映客观实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思维能力实质上也就是思维过程发现“物本身中”蕴含的“因果依存性”的能力④。所以,与思维结构体现着思维的内部关系相对应,思维功能则体现着思维的外部关系,即思维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因而随着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变化和发展,思维功能也就表现着能动的适应性。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是思维结构与思维功能的统一。或者说,思维方式是思维过程内部相互作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统一。一定的思维结构总是与一定的思维功能或能力相适应。在一定感性材料基础上,这时思维过程与外界的联系可以暂时中断,而只通过心理模拟去预期事件的整个序列,心理模拟也就成为思维的要素⑤。新的感性材料的信息一旦输入,对已有的思维结构就会发生影响,可能与已有的结构信息结合而整体地改造结构关系;也可能是部分调整了原有的结构关系,即纠正已有的一些错误信息;也有可能被已有的结构信息所证伪;还可能是对已有的结构信息的彻底否定,导致建立全新的结构关系。总之,由于思维功能体现着思维与外界的联系,因而它是生动的,丰富的,变动的,随着外界信息输入的不同,又必将引起思维结构相应的变化。思维功能与思维结构之间,体现着无条件的变动性与有条件的稳定性的统一。思维方式则从总体上体现着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抽象过程中内外关系的统一。一旦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则表明着社会实践根本变革或迟或早地来临。

思维方式就其形式来说也是多样的。思维过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工具进行理论思维,是逻辑形式的思维方式。当人们在新概念的酝酿、创造、形成阶段,运用直接想象、形象、美感、灵感等一类非语言形式进行思维,去实现新概念的创生,则属于非逻辑形式的思维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常用的一类形式。人们运用数与形的数学工具进行思维,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则属于数学形式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运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进行思维,以考察客观事物的系统联系,属于系统形式的思维方式,即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也体现着人的智力的发展,“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⑥。

二 历史上的系统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系统思维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如果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则大体上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十九世纪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等。

1、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

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混为一体,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各国尽管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但直观式的整体系统思维则是基本类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胚胎、萌芽。

古代西方自然哲学以古希腊最具特色。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从水里寻找“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⑦。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性、层次、等级和目的论,是关于宇宙系统的思维方式。古希腊这些系统思维方式,如等级层次思维方式被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融合到宗教神学中去,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等级安排,上帝统慑整个宇宙系统,发展成为宗教等级系统思维方式。元素论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发展为初期化学系统思维。原子论见解到文艺复兴以后则发展成近代化学系统思维。正如贝塔朗菲说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最古的时代起,在欧洲的哲学中就有系统的观念。”⑧古希腊人虽然直观地构思了宇宙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⑨这就是古希腊直观整体系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古代中国自先秦以来,在认识自然界、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析过程中,也有过许多朴素的整体系统思维方式。如“五行说”、“八卦说”、“太极说”、“阴阳说”、“天道说”、“元气说”等,对宇宙作整体系统思维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以至对现代科学仍赋于启迪。

2、近代机构系统思维方式

文艺复兴以后,经伽里略、牛顿而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系统分析,最基本的手段或工具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分析。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实际起源于近代传统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牛顿《论宇宙系统》一书就是把宇宙当作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来研究,开创了近代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其系统分析的主要贡献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把太阳、地球、月亮等星系简化为质点以研究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从而也克服了以往计算的困难。第二,系统分析的理论根据是牛顿三条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地揭示了运动过程的因果联系。第三,系统分析的工具是几何学和微积分,并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而使古代自然哲学带有猜测性的天体研究发展成为开体力学。牛顿等所开创的系统分析被《美国大百科全书》评价为现代系统分析的先驱,这较之古代直觉的整体系统思维方式无疑是划时代的飞跃,但也带来了机械性特点。从系统观角度来说,则是陷入机械系统思维方式。

3、十九世纪辩证系统思维方式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对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关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恩格斯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细胞学和进化论并称为十九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发现。他指出:“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经验自然科学获得了如此的发展并达到了这样辉煌的成果,以至不仅有可能完全克服十八世纪机械论的片面性,而且自然科学本身,也由于自然界本身中存在着各个研究部门(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之间的联系的证实,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⑩

但从哲学高度继承古希腊的辩证法和系统观发展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的工作则开始于黑格尔。黑格尔从研究人类思想史中,天才地重新发现和恢复了古希腊的辩证法和系统观,并作了多处发挥。为我们“留下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灭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念”(11)。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马克思在总结人类全部思想成果,特别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伟大发现基础上,完成了把黑格尔唯心的辩证思维方式转变为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机体的表述,关于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论断,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分析,关于开放系统思维等见解,都深刻地体现着唯物主义的辩证系统思维方式。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革命,辩证系统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发展为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三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

本世纪初,物理学关于以太假设无法证实而导致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否定和相对论的发现,关于黑体辐射的理论与实验的很大差距又导致量子物理学的创立。生物学领域活力论与机械论之争则发展了机体论,并由贝塔朗菲发展为一般系统论。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物理学领域发展了非平衡态热力学即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生命进化及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涉及了许多整体问题,整体调节、相互作用、自组织、目的性已成为许多学科常用的范畴,科学技术面临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能流及转换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的重点从线性因果关系转向非线性、不确定性、模糊性、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混沌研究的进展又再次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科学开始研究混沌现象中的某些规则性,也即从混沌无序中发现了无序与有序的关系,发现简单决定论系统可以滋生复杂性,而复杂系统也可以遵从简单规律,混沌研究发现混沌是创生信息之源,科学开始探索信息创生如何从微观尺度传递到大尺度的定量化问题。而混沌系统和近混沌系统的研究将填补宏观与微观尺度的鸿沟,并开辟了计算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崭新途径。二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对不同规则、破碎、参差不齐和断裂形状的计算和思考,又发现自然界存在一类分形现象,现在分形理论不但渗透到自然科学领域,也扩展到经济学、管理科学、情报学、超循环论、突变论,特别是混沌理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日益成熟表明,现代关于复杂系统思维方式是十九世纪形成的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新的飞跃。这种思维方式已开始渗透到几乎所有学科领域。

可以这样说,研究复杂性,研究带有多项变数的有组织整体,是本世纪末现代科学思维的重新定向。而对复杂性整体对象的研究只能着重于关系和性质的研究,而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从上世纪以实体为中心转向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特别是转向复杂大系统为中心的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也提到议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孕育了现代系统思维方式,因而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来研究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是辩证系统思维方式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结合的新形式。这种思维表现了以下四个特征。

1、大系统思维特征

大系统思维是系统思维方式最基本的特征,现代自然科学所面临的对象不是牛顿时代简单两体问题,而是愈来愈复杂的多体问题以至混沌问题。问题在于科学思维所面对的系统是体现在可观察的那一个层次上。(12)总的对象都是大系统问题,以至如人脑和宇宙的巨系统问题。贝塔朗菲认为:“现在我们正在寻求关于世界的另一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组织。这种观念--如果能被证实--实际上将改变科学思想所依存的基本范畴,并且深深地影响到实践的势态。”(13)贝塔朗菲认为他所寻求的这一观点也可称为机体论革命,“核心是系统的观点”,这是对上一世纪机械论和实证论把世界设想为无序的传统科学观念的突破。科学实践的发展表明,正如贝塔朗菲预料的那样,简单性的机械论观念逐个瓦解,复杂性不断被揭示,混沌中也蕴含有序,科学愈来愈靠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的有机联系。本世纪中,爱因斯坦向人们否证了无穷速度的牛顿式美梦;普朗克用离散量子代替了能量连续系统;海森伯注意到测定共轭变量时观测精度的限制;算法复杂性理论揭示,代表所有实数序称都是混沌的(随机的),它们存在,但人们永远不能定义它们。(14)而混沌学则粉碎了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预测模式。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转向复杂性多变量系统研究的深入,各种非线性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都取得进展。耗散结构理论探索了远离平衡态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特性;超循环理论研究类似生物催化系统及其非线性模型;突变论则研究各种系统出现突变的形式及其数学表述;混沌学则把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给予统一的解析,研究无序与有序的转化规律及数学理论。这些探索把复杂系统的发展进化内在机制揭示得更加具体和深化。钱学森说:“国家科委的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一共有12项,12项里我看只有第一项是真正的基础研究,就是关于非线性科学的研究”,他指出非线性学科对于各门基础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研究都有很大作用,“而在非线性科学里面,一个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混沌”。(15)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现实世界上几乎所有系统从本质上说都是非线性的,都具有某种混沌特征,尽管科学愈分愈细,但通用了混沌概念,混沌学通过各种各样时空尺度提供了各学科的共同点,从而加强了科学技术各领域的横向联系。(16)

大系统思维注重从整体的综合、透视论、自组织性角度去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侧重研究复杂系统的性质和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体现着现代科学技术思维的新变化,即从简单性转向复杂性,从线性转向非线性,从严格决定论转向非严格决定论,如统计性、模糊性、随意性、可行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以及转向微观分析与长程关联的结合等问题,这些已愈来愈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而混沌研究更是重点,展现着广阔的前景。

2、大开放思维特征

传统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只研究处于封闭的也即与外界隔绝的孤立物理系统的行为和规律,封闭系统的熵变结果,总是趋于最大熵值而达到平衡,实际上这时系统就处于最无序状态。传统物理学把这种封闭系统思维方式推广于说明一切系统,但物质世界的系统,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思想方式不能说明生命现象,从而陷入形而上学和第一推动论。本世纪初围绕生命现象的研究而导致对经典物理学思维方式的突破,发展了开放系统思维方式。

贝塔朗菲在研究动态系统理论的结构时指出:“我特别感兴趣的首先是关于‘开放系统’即象任何活的系统那样与环境发生交换的系统的理论。”(17)他指出,除控制论外,关于动态‘流体’平衡和开放系统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许多学科中,也就是说,成为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开放系统理论表明,生物界中许多被认为违反物理定律的事情,实际只能说明物理化学定律有其局限性,而“开放系统的概念能够应用于非物理学的层次。”(18)贝塔朗菲特别提到适于生态学和进化论层次。普利高津在研究现代科学对时间的新发现时,实际上发现了传统物理学与人们对物质世界观察时产生的矛盾。他指出:“基本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冲突状态:一方面是建立在决定论和时间上可逆规律基础上的经典物理学中的静态描述;另一方面是其基本要素中显然包括概率性和不可逆性的我们所知道的世界。”(19)他指出,经典观点在现象学层次上遵守不可逆的和随机的规律,而在基础理论层次上,在量子层次上,则和时间上可逆的、决定论的规律打交道,这是一种具有二元论特征的思维方式。开放系统思维方式则从有机观点出发,强调系统与环境的有机联系,认为一切局部性、小区域性、特殊性的规律,都服从于它的环境,即全局、大区域和普遍的规律,孤立系统思维方式的错误,正在于割裂了这种联系。

基于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使我们超出了传统物理学的局限,从系统与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开放思维角度,去认识系统的稳定性和进化,从生命机体到一切物理世界。拉兹洛在考察开放系统时,使用了次有机、有机和超有机三个范畴,次有机指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所研究的实在对象,有机指生物科学所研究的实在对象,超有机则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实在对象。三个层次都存在着系统与环境的交换关系,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开放系统思维方式。

3、大目标思维特征

把目的性、目的论等目的或目标思维引入思维系统,是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区别于以往哲学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目的论概念通常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相联系,以至“科学思想不得不拒绝关于目的的那些信条和目的论的那些概念,而赞成一种严格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20)贝塔朗菲把有关秩序、组织、整体性、目的论等称为“‘一般系统论’的主要观念”。(21)

在系统科学中,最先引入“目的”范畴的是控制论。控制论在研究自动调节、自动定向系统过程中,借用“目的”概念表明控制论系统存在类似动物通过反馈以调节系统自身行为的效应,但控制系统的反馈调节行为是非意识的,它只是以人类自觉能动性为前提的目的性在自动机系统中的复制,而且其运行也只有在人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与操纵下才能进行。贝塔朗菲则通过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把“目的”概念引入一般系统论。他指出,“过去科学的唯一目标似乎是进行分析,把实际存在的事物分割成一个个尽量小的单元和孤立的单个因果链。因此物理实体被分割成大量的质点和原子,生命有机体被分割成细胞,行为被分割成反射,知觉被分割成点状的感觉,如此等等。与此相对应,因果关系基本是单向的”(22),组织概念、相互作用的概念根本无法表现出来。贝塔朗菲从长期研究中认识到物质系统的因果关系极为复杂,决非单因果关系所能表示。他概括了几种不同的模型。一是异因同果型,即从不同的初始状态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趋向同一特定的最终状态;另一种是反馈型,即把自动动态平衡维持在一个特定的状态或跟踪一个目标;第三种是适应性行为模型,即系统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如试错法,最后稳定在不再与环境临界值相抵触的范围内。(23)这是区别于机械系统因果目的性思维方式的探索。

在人类认识史上,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包含了整体论和目的论,认为整体不同于部分之和,有了部分,还不等于有了整体,还必须把形式加上去才能成为整体,这是亚里士多德整体论的基本表述。但亚里士多德在解析事物的生灭变化时加上了唯心论的目的而形而上学机械观的因果链仍然不能说明生物机体的目的性行为,最后还是投入神学目的论的怀抱。本世纪初的机械论与活力论之争仍然无法澄清这一问题。贝塔朗菲引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和目的论时,把它们当作宇宙秩序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作系统理论的基本表述。(24)另方面,他改造了目的论,赋予目的论以系统思维的解析,这是对传统目的论的突破。

对于复杂社会系统来说,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序列,目的之间彼此相关,因此,我们把系统的目的性理解为系统有秩序的行为特性。(25)把分层次序列相关的“目的树”思维方式统称为大目标思维。当代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表明,任何重大工程和新兴产业部门,都不仅涉及科技经济目标,还不可避免地涉及社会目标以至生态目标,多目标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都需要综合系统评价。系统思维正是“通过寻找出能统一‘纵向地’贯穿于各个单个科学的共性的原理,可使我们更接近于科学大统一的目标”。(26)这也是一般系统论研究的一个要旨。

4、大科学思维特征

本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所显示的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对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转化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从学科设置、社会建制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调整和创新,并逐步填补了中介序列的空白,搭起了由此及彼的桥梁。本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开发区中,则是一个包括各层次和一系列转化中介的“科学--生产”联合体。在企业集团、高科技园区、跨国公司这类更大的协作系统中实现科技与生产的大统一。现在全球区域经济日益发展,又使得任何重大的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以至战略目标的确定,都愈来愈顾及如生态、人口、社会安定等全球问题正副作用的综合考察。

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学者温伯格和普赖斯先后提出和强调了“大科学”概念,即把以往局限于个体小规模科研活动称之“小科学”,而对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国家统筹的大型高科技工程以及各学科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大规模性质称之为“大科学”。现在不仅科学前沿的探索与技术创新的进展息息相关,在科学体制与经济体制上也相互渗透,体现着高度一体化趋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往泾渭分明的界限日趋消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借助大科学系统思维搭起相通的桥梁,并面临汇成整体科学的新态势。六十年代出现“大科学”观念的同时,又出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新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对以往科学和技术彼此分离、互不影响的古代基本思想的突破,科学和技术被赋予了自主性,逐渐从政治和宗教的控制中独立出来。(27)“大科学”与“STS”两种见解都产生于科学技术与产业的一体化趋势,又把科技认识论、价值论和伦理观作为“STS”的应用见解,具有复盖“大科学”的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涵义。贝塔朗菲对这种系统思维趋势也作过类似分析,他指出:“在现代的观念中,实在是有组织实体的庞大的层次序列;从物理系统、化学系统到生物系统、社会系统,高踞于梯级的高层,科学的统一性,并不是把所有科学虚幻地还原为物理与化学,而是来自实在的各个不同层次的一致性。”(28)恩格斯早已预见到,自十九世纪以后,“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29)可见“大科学”、“科学大统一”、“STS”、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等表述,都是基于揭示“科学”这一历史现象在当代与所有领域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的系统思维方式。

本文中统称之为“大科学思维”,这只是一种象征性表达,其意义在于按照科学的整体联系和大统一方式思维,以改变传统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实践中克服实现科学大统一的各种体制、法规的障碍;在学科设置中,致力于调整学科关系和层次,促进基础科学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产业开发;以及推动适应大科学态势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改革和重建;以至调整社会结构和管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使社会发展、天人关系趋于和谐。

总之,当代科学面对的实际系统主要是复杂大系统,系统思维的任务是从揭示系统的有机等级的结构功能关系及演变过程中,去把握复杂大系统的整体性质,或从系统的性质中去把握大系统过程的关系,(30)也即恩格斯指出的,从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中把握世界。(31)所以大系统思维特征是现代科学系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大开放思维特征则从系统观念要突破仅仅局限于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层次而扩大到社会和全球系统去考察,而对科学思维来说,则首先是对经典物理学思维方式的突破。大目标思维则是从系统研究的任务角度展开的,突出了科学大统一目标的共同性和多目标的相关性。而大科学思维则是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的社会展开,表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动态相互作用,探索社会系统内在的和谐协调发展规律,以指导实践。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9页。

④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50-151页。

⑤[美]P·H林赛等:《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6页。

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5页。

⑧(17)[奥]L·V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1980年版,第305、31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

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1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1页。

(12)(13)(18)(20)(21)(22)(23)(26)(28)[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78、38、14、11、41、42、35、81页。

(14)[美]丁·福特:《经典混沌的方向》,《哲学译丛》,1991年第2期,第24页。

(15)引自丁夏畦:《谈谈非线性数学》,《百科知识》,1992年第10期,第37页。

(16)陈幼松:《混沌理论的应用可能性》,《世界科学》1992年第2期,第4页。

(19)[比]I·普利高津:《时间的新发现》,《哲学译丛》1991年第2期,第25页。

(24)贝塔朗菲在《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中说,“‘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种表述”,经查证,并未发现有这样的表述,这可能是贝塔朗菲的概括。

(25)黄麟雏、李继宗、邹珊刚:《系统思想与方法》,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27)Carl Mitcham:《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关系》,《世界科学》,1993年第1期,第46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240页。

(30)A·N·乌约莫夫在《系统方式和一般系统论》一书中从客体的集合角度给系统下了一个性质和关系互补定义,并指出这是属于认识论的观点,见该书116、119、98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系统思维方式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