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论文

抗战时期的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论文

抗战时期的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

□刘晓琦

为系统组织、引导泰西(泰山以西,范围涵盖泰安西、肥城、东平、平阴、东阿、宁阳、长清等)回族群众进一步开展抗日工作,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回救会”)于1942年3月成立,接受中共泰西地委、专署双重领导并建立党组织及各县分会。其工作以敌占区为主,成员主要活动在泰西、济南、齐河及周边一带,深入回民之中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参军支前,建立“两面政权”与地下联络站、交通线,采购军工、医疗用品等。在此基础上与泰西回民大队、泰运区回民抗日学校构成泰西地区“三位一体”抗日格局,为泰西及山东抗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回救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1941至1942年,山东战区异常艰苦,日寇不断推行“清乡”“蚕食”和“三光”政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残酷的扫荡,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力图肃清抗日力量。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部分军队迅速腐化变质甚至公开投敌,顽固派加紧封锁、反扑;再加上山东连年旱灾、虫灾严重,农民自身都难以维系,抗日队伍面临重重困难。泰西地区作为重点战略区处境更为艰难,根据地内各种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军民生活困苦。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等机关组织被迫转移到黄河以西的齐河、茌平一带,回民武装无法集中战斗,只能分散在长清、齐河一带与铁路沿线游击作战。

日军侵占济南后为安抚广大回民,起用军阀马良为第一任伪省长兼保安总司令。马良配合日伪采取一系列行动。发放“良民证”,把济南附近回民村如小金庄、党家庄等命名为“爱护村”;建立文化寺,出版画报鼓吹“爱教不爱国”;派日本“三通”(精通《古兰经》、中国话、回民风俗习惯)特务川村冒充信徒,打入回民村落进行分裂活动。此外日伪积极拉拢、收买一些社会上有身份的回族群众,借助其资源与影响扩大侵华势力,进而消解回族群众的抗日决心,让其争教不争国,甘做“顺民”“良民”。

89.65 %的认为以强调其学习中的付出、学成后的愉悦为价值取向(攀山峰、谈恋爱),属于积极类隐喻。而10.35%的大学生则持有消极类隐喻,以强调学习的深奥、学习会带来不愉快为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自抗战以来一贯主张全面抗战,积极联合各民族、各阶层进步人士团结协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洛川会议召开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张“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面对严峻形势,1941年中共山东分局号召全体党员、组织与各地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为建设坚持巩固的山东民主抗日根据地而斗争”。山东作为主要根据地之一历来受到党中央重视,而泰西更是关键战略区。它东邻津浦铁路、南至大汶河、西靠黄河、北达济南,是党中央与北方局联络山东东部及干部南下的重要通道。这里回民居住相对集中,泰安西、肥城、宁阳、东平、汶上等地的回族同胞大致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老百姓生活困苦且备受战争折磨。抗战爆发后救亡运动在各地勃兴,由部分党员参加的“平津流亡同学会”来到泰安后在车站、街口发放传单、组织演讲,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1月,地下党员武冠英同志来到泰西后在河口村动员群众,其中有金晓村、米英俊、王宝恒等进步青年参加。会后他们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组成最初的泰西回民抗日游击小组,这是回族同胞自己的队伍,引起群众积极响应,成为日后泰西回民大队的前身。而回救会、回民学校在发展中始终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支持,军民勠力同心奋勇抗敌。

回救会开展的斗争行动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发出问卷232份,回收232份,回收率100%。在知识点掌握情况相比,两组学生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新型教学模式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2)。

回救会充分利用“两面政权”资源与私人、乡邻关系,逐步建立各联络站与回民铁路交通队,打通地方交通线,传递情报文件,购买特殊物资,安全护送军政干部、转移抗日武装等。齐河左、米三里庄两伪保长经回救会沟通后,委托贫农左继尧为通信员并与济南情报站取得联系,每天进城打探日伪情况。与此同时,借助米三里庄伪保长在城北关店铺和在小金庄的亲戚等,回救会建立新的联络站。在此基础上左继尧迅速成为情报骨干之一,坚持战斗在前线。泰西、泰东等地其他情报人员时常进出济南交流情报,与地下党员等保持联络、协助工作,充分保障抗日组织安全。回救会建立当年建立两条通往山东军区的交通线:一条由齐河纪家庄或大马张庄出发,经米三里过河至北大堰、小金龙,经赵家营到东菜园翻山抵达青杨树;另一条从齐河起经拐子李庄过河至赵家营、小马庄,经鸡尔屯、马庄、黄上店、党家庄北面过铁路,经刘家林到泰北行署,再经岳庄、大梭庄通往山东军区。金晓村、金光等在地委指示下曾持枪护送分区信件辗转多地,接到新任务后更换路线坚持赶路,最终抵达茌平赵庄司令部,事后才知道是与山东军区联络的密电码;鲁宝琪经常携带电台穿梭村镇,确保通讯安全。由金光、金益三负责组建的回民交通队,平时随武装队伍参加战斗,遇到特殊任务则外出活跃在多条交通线上。“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一批干部需经泰西地区南下,一般由回民交通队的同志负责护送过黄河去泰运军分区再南下。当然,回民大队及其他抗日组织也时常借助交通线安全转移、开展行动。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之下,联络站、交通线的建构使得各地抗日队伍互通有无,尽可能产生联动效应,保障着战时信息的及时传递。

回族群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由阿訇主持宗教仪式及婚丧嫁娶等重要事宜,同时代表回民接待外来宗教人士。回救会打头阵的干部多为教长、阿訇后人,十里八乡多有耳闻,如米明轩、张廷勋、张廷信等人。他们深入到小金庄、严家庄、左三里庄等,以念经人与卖药人的身份作掩护做早期的调查与动员工作,吸纳新成员加入,其中即有金振东、金志贵兄弟,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在当地得到百姓支持。当地阿訇一般会把村内情况特别是敌情以实相告,工作人员以此逐渐接近该村的伪保长等以便尝试瓦解、教育。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抗日主张,揭露敌人的无耻宣传和阴谋,提高其对共产党的认识;讲明日军必败,解除其思想顾虑,争做有良心的中国人,规劝他们及时回头抗日救国。当时这些人利用“爱护村”保长的身份,一方面为抗日出力,另一方面应付日伪任务;既保住自身,又抗日救国。回救会人员所到村配合当地的抗日力量,改造伪政权、伪组织成“两面政权”,真心向我、假意为敌,逐步打开局面。对于伪政权的瓦解工作,一方面直接削弱日伪势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村民、村落,另一方面间接加强抗日队伍。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群众抗战热情愈加高涨,更多人投身到抗日大潮中。

回救会成立后在齐河大马张庄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了宗旨。一是深入回族群众之中,以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抗战政策,注重回汉团结与民族平等,共同抗日救国;二是加强对老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动员回民参军参战、交粮支前;三是揭露回民中投敌、资敌份子并尝试感化,教育百姓识破敌人阴谋而不被迷惑、利用,认清马良、唐仰杜等真实面目。会后由专署通知各抗日民主政府与群众团体并开具介绍信,要求各地工作组、抗联队员等互相配合做好敌占区工作。回救会成立后,泰西各县也组建分支回救会,逐步成体系地开展抗日斗争。

1943年10月冀鲁豫边区行署会议召开,回救会金晓村、金光向大会汇报,提出“建立独立回民抗日军队和回民抗日学校”的建议,目的是把回族群众中的军烈、进步人士和贫苦百姓子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机会去读书,培养爱国与奉献精神,锻炼军事技能以备抗战之需。这与中央的民族政策、抗战政策相契合,得到大会支持。会后米英俊与金晓村、金光、金益三等人积极筹备建校事宜。经泰西专员公署武圣域、张跃南批准,学校于1944年秋正式成立在齐河县境内大园庄村。学校适应战时需要,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优秀毕业生,不少学生成为保卫国家、建设新中国的骨干。金晓村曾这样评价:“该学校不少学生居领导岗位,有的已成师级等职务,该学校学生无废品。”回民学校既是学校,也是一支抗日队伍,是文工团、宣传队,他们回到乡村中发动群众,从多方面扩大抗日力量,巩固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开展其他工作。

回救会团结、吸纳了一批以金晓村、米英俊为代表的有为青年,积极宣传动员组织更多的回族群众参军参战。1943年春,张效农、金志贵、刘玉常等前往齐河县开展工作,金晓村抽调张廷勋、米兆亮等予以配合,组建齐河县回民五区队并迅速达到60余人。张效农率队在柿子园伏击伪军征粮队,在七里庙打击日军巡逻队,日后成为泰西回民大队的一部分。回救会的成员们到一村联系一村、动员一村,从老人到小孩,从村长到贫农,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进行活动。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回救会成员也积极组织生产自救,与老乡一道组成战事后勤保障。1944年秋,回民军鞋厂成立,坐落于现岱岳区满庄镇龙山官庄,由金光任厂长、弭光振为采购员,工厂内20余名工人多为回族,生产军鞋重点供给泰西回民队伍。鞋厂坚持生产一年多,后迫于压力停办,人员随军转移,库存军鞋、原料与工具等由金光妻子等人转运保存,1948年移交渤海军区管理。另外,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回救会充分借助回民老乡家族、亲戚等关系,一批同志改姓、改名。鲁宝琪本是汉族,为工作而学习回族话、扮作回民,改姓杨,与回民群众的关系处得很好,老乡称他杨老表。金晓村在小金庄一带活动时曾改名金光铎,同辈青年多叫他铎哥;米明轩与孟王庄米姓人家认作一家人,以此获取保护,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

学校成立之后,与泰西回民大队、回救会组成泰西地区“三位一体”抗日格局,即全方位的抗战格局,彼此之间既有分工又目标一致,各司其责、共同战斗。泰西回民大队主要从事作战任务,与兄弟部队一道坚决抗日,保护回救会与抗日学校,辅助学校培养后备抗日力量;回救会主要负责敌后工作,动员群众、宣传抗日,建立交通线与后勤线,数次为回民大队补充兵员,扩大抗日队伍,具体负责学校的相关事务。这些组织、集体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团结一致,成为泰西回族抗战的重要元素。工农、师生、将士、阿訇等各界人士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全面抗战中。

经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研究后,决定组织回族群众坚决抗日,针锋相对地与敌人争取百姓。同时派回族同志进入村落中帮助地方抗日政府开展工作,打破艰难局面。1942年3月初经上级批准,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成立,金晓村任主任,金光、金振东为副主任,赵曼实为秘书。回救会由泰西地委、专署双重领导,随即建立党组,后组建支部,主要工作以敌占区为主,首先吸收回民中的进步人士与有影响力的贤达加入,进而争取、动员和团结广大回汉群众不断扩大泰西抗日力量。

回救会的转型与价值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回救会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全部调回泰西回民聚居地区,做土改前的反霸斗争。随着抗战的胜利,回救会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1946年到1948年,泰西成立以左宏奇为书记、金晓村为部长、金光为副部长的民族部,带领以樊常永为队长的回民武工队同还乡团展开斗争。其间还为解放初的济宁输送一批回族干部,其他成员后因不同安排调往各单位开始新的事业。

总之,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在回民聚居地区,广泛深入且有效地发动回族百姓,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政策,领导回民群众抗日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回救会的一些同志为抗日、为革命英勇牺牲,如米英俊、张廷勋等。有些同志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成为各级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如金晓村、金光、金益三、赵曼实等。回救会是泰西人民的骄傲,他们的英雄事迹终将被历史所铭记。

海外投资者通过强化自身风险管理以应对东道国安全风险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安全风险难以预测、难以防范,通过保险法律制度转移安全风险损失是基本的法律防范措施。国家需通过宣传和制度导向作用,促使中国投资者提高通过保险法律制度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使投资者不仅具有寻求中国商业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的意识,还要树立充分利用MIGA担保的意识。

OA学术资源是指在公共网络领域内可被免费获取的具有一定质量标准与格式条款限制的学术资源。用户可以不受财力、法律和技术限制,在保证完整性与正确性的前提下进行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和超级链接,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标签:;  

抗战时期的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