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有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浅谈了几种教学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140-01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课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经过几年的运行,其结果并不容乐观,不但教学模式不定,而且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对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要想使学生学好用好信息技术,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每节课的导人,我都精心准备,采用放映介绍信息技术应用的精美视频,展示用计算机制作的电子板报、图表、幻灯片、动画、平面广告、电子游戏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再切人本课主题。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调动已经热情高涨的学生们的求学欲,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二、利用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学习是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可贯穿一章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是小任务,用于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或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应该以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蕴含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及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由于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或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所爆发的学习热忱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总之,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完成实习作业有几种方法,各自步骤。哪种方法更简捷 并写出预习提纲,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验证。这为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较大作用。
其次,要针对不同学生,精心设计作业,在内容统一的基础上,靠不同的作业量及难度对学生分类推进。通过布置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作业,使“快生”能在对基本要求更熟练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高的技能;让“慢生”通过努力也能按时完成作业,达到基本教学 目标,并且对学习始终充满信心。
最后,课后总结是巩固实验效果的重要一环。实验课结束了,要让学生认真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反思整个过程,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
四、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协作学习能力,网络的互联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基础。通过互联网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和空间。另外,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界面有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调查探究、互助协作、归纳总结、反馈评价几个组成部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负责引导、监督、辅助、评价,讲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协作中学习、进步。
在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差别,许多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学习.或者根本不学习,而在网上玩游戏、聊天等。如果没有教师的严格控制和监督,网络教学模式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五、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任务,放手让学生解决,进而拓展其思维。张扬其个性。培养学生解决间题的能力,是这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将各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包含创造的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十分有利。同时,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依据教材,联系实际,任务驱动。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让学生运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并从中选取优秀的作品张贴到学校宣传栏中,这样,更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实用性。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质。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和中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1]蔡利.新科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6)
[2]李芳.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神州(下旬刊).2011(11)
论文作者:臧连彩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作业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