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师专业的社会化_教学过程论文

论现代教师专业的社会化_教学过程论文

关于现代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教师专业社会化,就是指教师如何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实践训练获得专业知能、专业精神与专业技巧以适应其职业活动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已经跨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和效率化的全新时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教育领域内,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过时或不够完善,需要重新学习,不断补充;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出现了剧烈冲突。一系列巨变使很多教师产生了不适应感,甚至出现了一些消极退缩行为,面临着各种新的困惑。这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知识与能力结构,学习适应新时代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也就是说,教师应不断地进行专业社会化,达到职业成熟,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生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反映到师资培育体系中,就要求现代的师范教育以及其它各种师资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改革传统的培育方向,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专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促进师范生的专业社会化及在职教师的继续社会化,使教师的职业不断趋于成熟。

根据教师专业社会化的有关理论模式的基本观点,我们对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容、历程及现代师资培育等问题作如下论述:

一、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容

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社会所要求于教师的思想信念、知识技能与行为习惯等,都应包括在内。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教师专业意识的社会化

专业意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在专业活动过程中,能经常自觉地按照专业的行为规范来衡量与调节自己想想言行的心理活动。教师专业意识的社会化,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化途径,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能经常根据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来指导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教师职业光荣感与责任感的思想基础,是教师矢志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各种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

(二)教师专业态度的社会化

专业态度是在一定专业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对专业活动的特定对象的认识、评价与行为倾向。教师专业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学生与教师集体三个方面。教师专业态度社会化的要求是使教师形成对这三方面对象的正确态度。教师的专业态度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倾向。它能够对教师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态度的形成与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师专业知能的社会化

专业知能是指从事某一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教师专业知能的社会化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达到系统化。也就是要建立起一个以深厚的科学哲学知识为根基,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知识体系。二是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专精化。如在教育能力方面,具有善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适时启发、正面引导、恰当沟通,以及以情动人、以言动心等基本功夫;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精细加工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深入浅出分析教材与准确形象表达意见等方面的艺术。此外,在组织管理学生、预测预见未来、接受传递信息、进行社会交往等许多方面都具备相应的能力。

(四)教师专业精神的社会化

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教师的工作作为一种“传道”、“授业”的专业活动,与其他专业有着一种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教师的劳动对象是身心尚在发育的学生,因此,便要求教师有其独特的专业精神,即不但应有坚强的意志力、牢固的职业信念,而且更应有大公无私、不图名、不求利、一心一意为培养后一代而奉献自己的精神。

二、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历程

教师专业社会化受着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斗争的曲折过程,其中包括专业准备与实际任教两大时期。下面依照其专业的发展过程,分别从在校(师范院校)学习、实习试教和合格任教这三个阶段,来探索分析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历程。

(一)师范生的专业社会化

师范生的专业社会化为教师专业社会化整体历程中的起点。在师范院校期间,师范生的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学校的教育设施、教师影响、环境条件为师范生主要的社会化因素。

新生一年级,是由高中进入大学专业学习的关键期。此时他们学习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人际关系、适应环境以及选择和奠立未来学习专业及其它专门知识的基础。进入二、三年级,就正式课程而言,已逐渐加重教育专业科目与专门学科,故主要是加强对教育专业知识与专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此外,有关的辅导人员——教师、辅导员等以及学校其他人员的辅导与督促,都是学生的社会化资源。到了四年级,进入受教的最后阶段,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教育知能、学科专门知识均已达到一个准教师的程度,此时最重要的是学会将已有的知能应用于实际教学。因此,课程重点在于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习、见习参观等,其中尤以教学实习对未来的实际任教行为影响最深。

(二)实习教师的专业社会化

在教育实习时期,师范生由原来单一的受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双重角色,即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中这种角色转化的成败对教师未来的专业社会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能成功地完成这种角色转换,则其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就会顺利;反之,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失误。这种行为失误对他们的心理有很强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对今后从事教育工作信心不足。

(三)在职教师的继续社会化

师范生在完成了师范教育后,进入实际的职业生活。这时,社会化重点在于如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专业知能,有效处理学生的种种问题,在教学生活中体验胜任感和成就感。

经过二、三年的教学生活之后,教师对于学校政策及教材教法都已逐渐熟悉。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觉得工作环境已不再有太大的挑战性,只要依例行事就可以了。因此,这个时期教师专业社会化的重点在于如何主动去寻求新知,增进教学的创造力及服务精神。

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一些教师便会产生一种奉献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以教育为终生的事业。但是即使是从教多年的教师仍然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过程,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社会化与现代师资培育

综合上述对教师专业社会化实际过程的分析,发现影响教师专业知能与精神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现代师资培育亦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一)建立广义的师资培育理论

由于影响教师专业角色行为的因素,除了个人特质、学校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特质。因此,师资培育的重点不应止于师范院校的培养,更应包括教师任教环境及其所担任职务对其专业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师资培育理论,从其纵贯面看,应注重从受教到任教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与引导;在横断面上看,应根据个人特质、发展环境与担任职务对教师专业表现的综合影响,拟定适宜的教师辅导培训计划。

(二)转变职前教育的重心,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社会化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领域内的剧烈变化,使得传统的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的师范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变革,彻底转换传统师范教育的重心,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社会化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1.重视对师范生职业定向的培育,养成成熟稳定的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活动的成绩在许多方面取决于他的职业定向。师范生职业定向的培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组织学生与导师、专家座谈,举行“我的未来职业”学术讨论会;开设“专业概论”教程,促进师范生积极的自我定向;在组织师范生的活动、学习和社会工作时,要考虑到他们未来职业活动的要求;教师经常帮助师范生调适对职业活动的主观印象与现实之间的不适合性,促使其形成成熟稳定的职业态度等等。

2.加强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或社会工作等课程,开展灵活多样的模拟教学活动,增进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机智。

师范生进入实习阶段,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经常遇到许多无所适从的困难,如教态不自然,不注意组织教学,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学生问题,不能有效地维持课堂秩序等等。为了使师范生能成功地完成职前教育阶段的专业社会化,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机智,在师范院校应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或社会工作等课程;经常组织师范生进行模拟教学活动,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经常组织安排一些见习、观摹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未来的实际教学先有一个直接的感官印象,以便积极地作好心理上和方法上的准备;鼓励和安排师范生到一些固定的学校、班级充当业余辅导员,学习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并且学会与学生进行正常交往的技能技巧;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比重,督促师范生认真对待教育实习工作,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师范院校的辅导教师及任教学校的指导教师应该联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共同帮助实习生克服实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

(三)根据对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科学评鉴,确立灵活多样的富有弹性的教师进修体系。

所谓教师的职业成熟度,就是指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品德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对职业生活的适应程度。这个过程也就是学习掌握种种专业角色并不断内化的过程。我国当前对各级教师的评鉴制度还不够完善,所评鉴的内容也仅止于课程、设备、师资、学生学习成果,无法客观评量各级教师的职业成熟程度。衡量教师的职业成熟程度,必须有一些具体的指标。一般可参照如下主要指标:1.正确的教育思想。2.深厚的职业情感。3.坚强的意志力量。4.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5.全面的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处理人际关系及与教师工作相适应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6.与教师工作充分适应的性格、气质特征等。

成熟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角色能应付自如。相反,不成熟的教师在以上几方面表现较差,甚至对教育教学产生无力感,不能胜任自己的职业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客观评鉴的结果,针对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不同问题,策划教师的进修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

目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体系业已确立,但有关教师的在职进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师进修的制度、内容、方式、途径等等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不断深化改革。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开放型的教育体系,它的结构、层次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和正在开辟的师资培训渠道主要有: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和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等。由于我国的一些客观实际困难,仅靠这些有限的途径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进修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培育模式,大力开发新的渠道,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灵活多样的教师进修体系。如在校内组织教师进修小组,进行群众性的教师自我进修活动,由校长和有经验的教师给予热情的帮助;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定期定点到基层进行实地指导。各地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采取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教师培训措施,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职教育的重点有别于职前教育,其目标在于引导教师了解自己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充分具备如何自我学习、自我引导的社会化知能,以防止思想观念的老化和教学的厌倦感。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育。必须改进当前师资培育中的缺陷,使现代的师资培育由传统的知识价值导向转变为专业社会化价值导向;由以往的只注重职前的教育转变为终其职业生涯的继续社会化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新的师资培育体系。

标签:;  ;  ;  

论现代教师专业的社会化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