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制度研究_国营企业论文

韩国企业制度研究_国营企业论文

韩国企业制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企业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察韩国企业制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本文拟就企业的所有制组织形式、财阀企业和企业改革等方面,对韩国的企业制度略做探讨。

1、所有制 韩国企业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其中,国有、 私有和外商所有为三种最主要的形式。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各占有相当比重,且相互渗透,同时又派生官私合营、官外合营、私外合营等多种营运方式。在全部工商业资本中,国有资本是大头,约为60 %, 私人资本约为30%,外资约占10%。

所有制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韩国经济起飞时期,其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发展也较快。80年代后则有了较大转变,一方面不再新建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是将原有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现在,国有企业的比重已有明显收缩,部分重点国有企业被“大众股份”化。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在法律上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政府的优惠往往看的不是所有制形式,而是经营业绩。当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经营领域有所差异,国有企业一般在公共事业和垄断行业较多,如交通、邮电、港口、新闻等。私营企业则在制造业、服务业。近年来也涉足金融、保险业等,外资企业则主要在高新技术、出口创汇行业。

2、组织形式 股份制是韩国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 不论是财阀还是中小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也不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用股份制筹集资本组建企业,对企业享有支配权都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通常国家会在私有企业参股,甚至控股,而大型财阀则更多的采用家族参股的方式去控制和垄断某一企业,形成大的企业集团。

3、财阀企业 财阀形成的途径有三,一是50 年代“归属财产”的处理和政府特惠,使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官商及大企业迅速膨胀,如三星、大韩等就是这种特惠财阀;二是60年代政府计划实施时,诱导和支援的结果,如大亚、现代就是这样的新兴财阀;三是70年代发展重化工业、出口导向产生的借款财阀。财阀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财阀在韩国一般都享有“中心企业”的地位。

家族控股是财阀企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财阀企业得以维系的基础。其控股方式通过如下二种途径实现:一是家庭和个人对股权的的直接占有,目前韩国的多数财阀的主要股东是个人及其家族,属典型的家族所有制。二是家族控制着财阀核心企业的大部分股份,而核心企业又控制着非核心企业的主要股份,从而实现家族对其他企业的间接控制。财阀不权对所属企业控股,并且还插手其经营管理,大多数财阀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完全分离,甚至是统一的,家族的“领袖”通常担任财阀核心企业的会长。

财阀企业往往实现“多角经营”和“多国经营”。他们一般从轻纺工业起步,再拥有轻工业和重化工业,进一步扩展到建筑、旅游、金融,乃至文化事业。财阀企业在内部发展需要一些新的配套产业和企业时,通常采用花巨资自己建设的办法解决。财阀企业不仅在国内经营,而且是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主力公司。

4、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地位有所谓’外围企业”之说。 在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上中小企业与财阀企业类似,家族色彩较浓。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并未如欧美企业一样分离,也不象日本一样中小企业必然要与某大企业发生联系,除业务活动外,它与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干的。

5、国有企业 韩国的国有企业有:政府独资、政府投资控股、 政府出资参股和政府投资控制子公司等四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地方政府独资和地方政府投资两种形式。国有企业一般在服务、金融等公共事业。进入80年代,韩国的国有企业已开始出现大型化、系列化、生产集中化和产品市场份额的独占化趋势。

6、企业改革 80年代以来, 韩国政府对企业的制度及管理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将国营企业转为民营化,并对国营企业实行绩效评估,以诱导企业改善经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对民间企业进行整顿,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调整工作部门结构,以期取得最大效率;再一方面是减少对财阀企业的输血,倡导财阀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改变两者分离、双轨发展的格局。

近年韩国对国营企业的改革主要有:第一,改变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作法,扩大企业人事、用工、采购等自主权。政府只根据预测的目标进行绩效测评,并根据测评的结果进行激励。第二,将企业的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第三,改革过去由政府委派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干部的人事制度。第四,强化国营企业的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加以激励。第五,允许国营企业自主编制预算,有权自主采购物资。第六、限制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努力推向市场。国营企业的新经营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经营的积极性,提高了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

对国营企业实行的绩效的评估制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减少政府对财政预算、人事任免、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的直接控制,向企业下放管理自主权,并通过新成立的机构——国企评估委员会实行绩效评估。对国营企业绩评估的原则是:重视管理的绩效而不是企业的成效,管理评估的重点在于改进管理,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评价管理的绩效,并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来考虑,绩效评估以支付税款和利息前的利润为依据。绩效评估指标分为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后者再分为整体指标和部分指标。数量指标占国营企业效评估总分的70%,其中包括生产率、经营利润、固定资产收益率、物质损耗率等;质量指标占30%,其中包括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改革、公共服务改进、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等。

90年代金泳三上台后,加速国营企业的改革步伐,改革方案分三步进行。第一阶段改革劳资关系,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改革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等的经营革新;第二阶段对政府出资企业及失去公共性的政府投资企业民营化;第三阶段,将对重复设置的政府投资企业进行合并和撤销处理。具体的步骤是1998年前拟以国民银行等7 家政府出资参股企业民营化;将煤炭公社和矿业振兴公社分开,撤销综合化学公司。在1994年内对韩国电力公社、韩国通讯、浦项钢铁公司等实行“经营诊断”。从目前情况看来,韩国对国企的改革拟动“大手术”,其效果如何还待观察,但其减少政府干预,提高竞争能力将是不可逆转。改革也波及民营企业,其主要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决策、经营自主化,并提高政府援助的效益;二是调整工业结构,改善企业素质,砍掉一部分无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明确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加速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鼓励企业创业,已将审批手续从75项减到28项。

标签:;  ;  ;  

韩国企业制度研究_国营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