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你的未来不是梦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你的未来不是梦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你的未来不是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产业论文,不是梦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近年来各种媒体上的论述已经够多了。在这里笔者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再来演绎这个概念,而只是想直捷了当地用一句通俗的话先来说明自己的理解:文化产业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用赚的钱再来发展文化。前者是手段,是经营者较为关注的事情;后者是目的,是管理者较为关注的事情。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附属的产业形态,而是成为人类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产业门类。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信息产生和流通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文化产业被许多人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经济利益与文化安全

以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成大势。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是孪生兄弟。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越过国界的资本、商品、服务、技术的流量空前增大。关贸总协定(GATT)的管辖范围原来仅局限于货物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其管辖范围从货物贸易扩大到了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对外投资等领域。文化产业不仅与货物贸易有关,而且与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密切关系。

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在澳大利亚,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高达10%,而在加拿大和芬兰,这一比例分别为6%和5%。

发达国家数量众多的文化产业机构绝对不只是瞄准其国内市场而存在的。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大量文化商品和服务涌向发展中国家。少数国家在文化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公布的1995年120 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文化商品进出口的数据表明:书籍进出口贸易中赢利的国家只有12个,美国和英国就占了总赢利量的44.76%;报纸、期刊进出口贸易中赢利的国家有16 个,美国和英国就占了总赢利量的47.08%; 世界各国进口的电影总量中,67.1%是美国电影。

“只要全世界的人爱玩,我们就有钱赚。”这是美国迪斯尼老板好几年前就喊出的豪言;“我们的镜头到哪里,安理会就要讨论哪里。”这是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中心(CNN )国际总裁向全世界的同行们发出的壮语。有资料表明,1995年这一年中,拉美发展中国家玻利维亚自己只生产了5部电影,却进口了149部,其中来自美国的占76.5%。早在1996年,在欧盟国家电影市场上,产自美国的电影就占了70%的市场份额。以至于有的国家惊呼“全世界的人们都成了好莱坞电影的发行者和传播者了!”

这里明显透露出一个信息: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各国政府没有理由不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于是,近年来围绕文化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争端屡屡出现。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和欧盟在影视业的谈判上发生了激烈争斗。欧盟(主要是法国)要求抵制美国的“文化侵略”,将影视业作为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文化例外”,而美国则强烈坚持影视业应和其他产业一样实行贸易自由化和公开竞争,并受多边规则管理。当时除影视业的争端外,美欧还就农产品问题争执不休。由于法国坚持强烈,欧盟在影视业谈判中最终还是没有让步,但在农产品谈判中却向美国做出妥协。美国在农产品方面得到了好处,也只好在影视业问题上放欧盟一马,从而使美欧谈判达到总体平衡。虽然这场争端暂时得到了平息,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实,不仅是影视业,近年来,在娱乐业和出版发行业等方面也有不少国际贸易争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和文化产业的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必然日益尖锐。近日,针对WTO 发表报告督促加拿大政府消除贸易壁垒一事,加国际贸易部部长彼蒂格鲁指出,政府既要推动建立公平互惠的国际贸易体系,同时也必须大力维护本国内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使其在自由贸易原则下继续得到蓬勃发展。

就像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物种的灭绝为代价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一样,文化商品和服务单向流通极易造成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损害。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责任通过吸收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发展自己的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保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因此,今天我们来讨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是站在这样一个三维坐标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仍然较弱;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赶上了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界重新洗牌的机会。

今天我们来讨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健康发达的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文化资源大国与文化产业弱国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我国仍然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与产业基本上是绝缘的,文化作为宣传和教育工具只是被当做一项事业完全由国家来包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中的许多部分从政府的统包统管逐渐走向市场,文化的产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包括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文艺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出版发行业和广播影视音像业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崛起并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经济现象。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质量档次不高。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造成大量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4%,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2.27%,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 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3000亿元,差距十分巨大。

我国文化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有得到运用,至今还没有一家文化企业能够进入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中, 而在1997年,世界500家最大的公司中经营文化产业的就占了9家;400 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经营文化产业的。

我国文化产业中科技含量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能力差。从历史上看,每一种文化行业的兴起都离不开一项新的技术革命的支持。纸的发明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出版业得以出现;铅字活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大量印刷报纸和新闻事业的出现成为可能;无线电的发明带动了广播行业和电视行业的发展。每一种艺术门类的产生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毛笔的发明,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摄影技术的出现,造就了摄影艺术;电的发明又促进了电影艺术的产生;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无疑可以让我们预见网络艺术的兴起。有人统计,在20世纪票房收入居于前10名的电影无一不采取了高科技制作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文化产业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不少发达国家都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增强本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无论是在舞台技术、乐器科技、印刷技术,还是在影视制作、文物鉴定、文物保护方面,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文化产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更为落后。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依然很大,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不够。甚至于“没有科技,照样演戏”的落后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领域。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在文化产业经营者中,不少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甚至放弃社会效益。文化市场上违反国家有关法规的现象时有出现,低级庸俗甚至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商品和服务严重存在,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和走私倒卖文物的活动屡禁不绝。截止1999年底,全国歌舞娱乐场所7万余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0万余家, 一些地方总量失衡,导致恶性竞争。音像市场违法经营活动趋于团伙化、高科技化。据分析,全国80%的音像市场份额被非法音像制品所占据。所有这些,不仅背离了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抑制了文化原创精神,给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固然有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但就文化产业内部来说,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是政府缺乏对文化产业强有力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手段。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不少文化法规,但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需要,一些重要的法规还没有出台;执法机制也很不完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地履行检查监督的职能;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投入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降低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调控能力;文化产业在税收、投融资方面的文化经济政策还不完善,无法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这个还是处于弱质状态的产业。

二是文化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近年来文化体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明显滞后,还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文化产业在宏观管理方面仍然政出多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还没有完全从直接办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行业管理严重滞后,文化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流通渠道不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也缺乏内在的创新动力,一些基本的市场原则和规律仍被排斥在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领域之外。

产业发展与文化复兴

古代跨国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人员的跨境往来进行的,比如经商、移民、外交、旅游、传教、战争、入侵等。随着20世纪电子传媒的纷纷出现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形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保证了它在国际竞争中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收益。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我国要在文化消费的市场格局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走出观念的误区。

一是要走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完全市场化的误区。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一般属性,但是更具有事业的属性。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许多行业都面临被市场的选择和在市场中的竞争。文化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需求,但市场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需求都是合理的。因此,文化产业必须把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出发点;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保证文化艺术繁荣所必需的再生产能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相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该也能够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各种手段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是走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必然会发达的误区。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跟文化产业发达并没有必然联系。美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较中国要贫乏得多,但它的文化产业却远比中国发达。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经美国人的演绎,可以带来3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沉在冰海里的巨轮并不是产自美国,但美国人抓住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的制作效果和高效的市场运作,使得《泰坦尼克号》高居20世纪电影票房收入的榜首。我国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必须实行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和开发。

三是走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进行大规模文化基本建设的误区。发展文化产业当然要进行一定的物质投资,但文化产业的建设关键在人的观念和智慧。文化产业是消耗自然资源较少,却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要求很高的产业。美国好莱坞影业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每年出口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是在那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甚至还有大批市场营销人员。对于以精神生产、智力劳动为主的文化产业来说,人才至关重要。

四是走出发展文化产业就要追求洋、阔、奢的误区。近年来娱乐场所盲目追求豪华、旅游区任意搭建不伦不类的人工景点、门票定价虚高等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使消费者大倒胃口。任何时代的文化及其发展水平,都要与这个时代的物质生产相适应,与这个时代的历史条件相适应,文化产业亦然。从根本上说,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既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又决定着其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作机制只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真正保证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

一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主要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文化产业应该实行综合管理和间接管理。要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应当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进行重组。现行各级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可以适当精简、合并,以便更好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责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制定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奖励先进,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

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狭窄,投资主体单一,文化产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本扩张能力非常微弱。因此,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性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投资融资格局。在筹资渠道上,除财政投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重点外,要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投资文化产业。在投资机制上,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机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在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和布局、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体现国家的文化政策导向。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纳入国民经济增长的行列。

三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除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及少数特殊的艺术院团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保留,其投入要通过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等方式获得补偿外,其余都应进行企业化改造。特殊类别的文化企业,应由国家独资或只允许国内法人经办。非特殊类别的文化企业,国家可以独资经营,也可以合作或合资经营;可以搞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搞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文化企业,都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逐步形成既有竞争激励机制又有责任约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目前文化产业还处于弱质状态,国家应本着放水养鱼的原则,研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包括在价格、税种、税率和利率等方面,对文化企业与工商企业区别对待。当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应该有所区别。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有一个提高效益的问题,其内部运行也应借鉴产业的运作机制。

加入WTO在即, 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将要经受巨大的压力,单凭财政的力量无法解决困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不足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开放首先是一个对内资开放的问题,能允许外国人进入的,要首先允许中国人自己进入。要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应对WTO的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发展文化产业,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

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国内外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影视、信息咨询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高新技术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社会覆盖面大,可以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文化旅游业,它是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购物、娱乐成龙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我国国土辽阔、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无疑可以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拉动内外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文化产业。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目前我国文化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气候,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为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比如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发放部分国家彩票,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比如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国家将部分西部开发资金用于西部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以改善西部的投资环境。

二是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机构的规模效益。世界上所有的传媒巨头几乎在媒体的各个领域都开展业务,如电影制片、图书出版、音乐制作、频道经营、网络开发、娱乐公园、杂志报纸等,而且媒体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使其整体利润大大超过各媒体的部分之和。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和今后市场竞争的特点,国家应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形成以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文化产业中的骨干作用。

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大批文化产业人才。我们不能光靠《红高粱》之类的影片来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我们也不能仅凭大大小小的杂技团来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

要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要鼓励专业艺术教育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规范社会艺术教育培训行为,培养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同时,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些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要根据不同类型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制定从业资格,实施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陆续实行从业资格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

发展文化产业,要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一是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观众是需要培养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国民的文化消费选择能力普遍偏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文化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因此要通过具体有效的消费指导,广泛普及消费知识,并通过舆论引导、政策规范等形式,使人们树立起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自觉抵制来自国内外各种消极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的浸染。

二是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要尊重价值规律,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按投入产出的原则计算成本和开支;要坚持竞争的原则,通过市场的消费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费用,扩展市场开发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要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发文化原创精神;要适度增加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刺激文化消费需求。

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历来有善于交流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传统。中国古代汉、唐两代号称盛世,就是中华民族先后开通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择善而从,充实和发展了自己。国外的文化发展到今天,其中必定有不少优秀的成果,而且现在仍在继续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往来更广泛、更频繁,文化交流的手段、途径更加先进、便捷,人们的视野也更加广阔。只有展开胸襟,积极主动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文化产业才能有新的更大的发展。为了真正使优秀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同时拒腐朽于国门之外,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整体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本身的规律,参照国际通行的惯例,确定国外优秀文化商品进口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在从国外引进优秀文化商品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努力学习国外文化产业发展中那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

交流就是有进有出。如果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满眼都是异国“风景”,而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中国造”却寥若晨星,那无论怎么都不能说我们的文化是安全的,我们的文化产业是壮大的。因此要充分借鉴这些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已经实施的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简化出口手续,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区域性、全国性的文化企业深入研究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鼓励国内有条件的文化机构和地方积极开展与世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市场网络,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

正是从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所蕴藏的经济利益来说,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它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来说,积极健康地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进入新世纪的必然选择。只要我们开动脑筋、顽强努力,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和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资源大国,一定会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产业大国。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一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标签:;  ;  ;  ;  ;  

中国文化产业:你的未来不是梦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