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型肺结核X论文_娄文科

儿童原发型肺结核X论文_娄文科

娄文科(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 5 4 1 0 0 )

【摘要】胸部X 线检查是筛查小儿结核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除后前位胸片外,同时应拍侧位片。可检出结核病灶的范围、性质、类型、活动或进展情况。

重复检查有助于结核与非结核疾患的鉴别,亦可观察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68-01原发型肺结核( 又称儿童型肺结核) 为结核菌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一个结核病类型,占儿童各型肺结核总数的85.3%,多见于未接种过卡介苗的小儿。选取临床2010 年~ 2012 年收治的儿童原发型肺结核患者42 例X 线表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42 例儿童型肺结核患者,其中男28 例,女14 例,年龄1 ~ 13 岁,其中1 ~ 4 岁30 例,有明显的结核病触史16 例。

1.2 X 线检查1.2.1 原发综合征 ①原发病灶:病灶大小不一,且大多位于胸膜下,病变进展时可累及肺部深层,上叶下部和下叶上部为好发部位。原发病灶一般为单发,也可为2 个或3 个。浸润阴影的边缘模糊,密度不高,病灶周边部可分辨出血管纹理。部分病人的原发病灶可吸收,多数病人可遗留钙化[1]。②淋巴管炎:为原发病灶至肺内的条索状阴影,常于感染后第2 ~ 3 周出现。③淋巴结炎:常于感染后3 ~ 4 周发生结核性淋巴结炎。X 线淋巴结的大小与受累淋巴结数目有关。淋巴结结核一般累及6 ~ 7 个淋巴结,当其直径>7cm 时在X 线上方可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小儿原发型肺结核在X 线胸片上呈现由原发病灶、病灶周围炎、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所组成的典型哑铃状双极影像者已少见[1]。

1.2.2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是小儿原发型肺结核最常见的改变,其X 线表现取决于病变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周围的浸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3 型:①微小型:表现为肺门纹理粗乱,肺门周围可见小结节状或小点片状模糊阴影,密度增高,此型应重视,以免漏诊。②炎症型:支气管淋巴结炎并肺门周围炎,呈现肺门肿大淋巴结阴影及其周围浸润阴影。③肿瘤型:肺门因支气管淋巴结肿大而出现圆形或卵圆形致密阴影,边缘比较清楚。淋巴结增大压迫支气管可引起肺叶支气管阻塞而发生肺不张,肺不张也可为支气管壁的结核病变所引起。

2 结果42 例儿童原发型肺结核,均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原发病灶9 例,气管、支气管变细21 例,支气管受压造成肺不张5 例, 肺部网线状影4 例。

3 讨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最常见。结核菌属于分枝杆菌属,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其引起人体发病不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菌群和毒力,最主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特别是细胞免疫的强弱。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经呼吸道或消化道初次侵入机体的结核菌,常在肺部或肠壁形成原发病灶,约90%~ 95%发生在肺部。吸入感染的结核菌经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而到达肺泡,在肺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渗出性病灶,称为原发病灶。多发生在胸膜下、肺上叶底部和下叶的上部,右侧多见[2]。在原发病灶形成过程中,结核菌循所属的淋巴管到达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引起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后者同样有干酪样改变。不仅原发病灶同侧的引流淋巴结肿大,有时对侧或远隔淋巴结也受累[2]。由于小儿淋巴组织对各种感染都具有强烈反应,淋巴结常显著肿大。肺内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炎和连接两者间的淋巴管炎三者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X 线检查透视或摄片,对结核病的诊断意义较大。能确定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发展情况,定期复查可观察治疗效果,必要时可作高分辨率C T 扫描。原发灶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据统计右侧多于左侧,上叶较下叶多见,好发于胸膜下,可有一个以上病灶,原发灶大小、形状依年龄和机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异。一般为小叶性病灶,呈云絮片状或小结节影。原发灶小或位于心后,前后肋膈窦处时在胸片上易被遗漏。当机体高度过敏时,尤其婴幼儿,原发灶出现周围炎,此时病灶明显扩大,边缘模糊,呈较大的片絮影,可占据一肺段甚至一肺叶。年长儿病灶周围炎症较轻,阴影范围不大,多呈小圆形或小片状影。有时形成尖端向肺门的节段性楔状阴影,与肿大支气管淋巴结构成双极或哑铃状阴影,有时病灶可侵占整个肺叶,呈结核性大叶性肺炎改变[3]。淋巴结肿大部位与原发灶位置有关,首先侵犯同侧肺门,上、下肺野病灶引流至相应的肺门上、下组淋巴结,单侧多见,少数累及对侧肺门淋巴结。

根据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可分为以下二型:肿瘤( 结节) 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影。位于气管、支气管旁或肺门区,向肺野突出。多数为孤立的结节,数个相邻肿大淋巴结融合构成分叶状阴影,为淋巴结肿大的直接征象。病变常为单侧性,以右肺门及右气管旁淋巴结肿大最多见。但也可扩展到对侧肺门,多组淋巴结肿大融合多见于婴幼儿。淋巴结一般呈中等密度,干酪化显著或早期钙化时密度增浓。部分患儿经抗结核治疗1 ~ 2 个月后,淋巴结更见肿大,呈圆形团块状。

这种情况认为可能是抗结核治疗后淋巴结内大量结核菌经杀菌药而死亡,释放出更多过敏原,诱发强烈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使肿大增加,即产生所谓的赫氏反应[3]。肿块性淋巴结干酪化致密度增高,与肺组织界限边缘清楚,故需与纵隔肿瘤鉴别。

浸润( 炎症) 型:多见于婴幼儿,干酪化淋巴结之四周有炎性浸润,致使其外周边界模糊不清,X 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宽、密度增浓,其内血管和支气管结构不清,边缘模糊,病变以单侧常见。

参考文献[1] 白人驹 张雪林. 医学影象诊断学[M] 3 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2-214.[2] 金征宇. 医学影象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7-208.[3] 慕青; 王涛; 孟熙; ; X 线证实皮肤病患儿肺结核1 例[ J ] ; 工企医刊;2008 年02 期

论文作者:娄文科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  ;  ;  ;  ;  ;  ;  ;  

儿童原发型肺结核X论文_娄文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