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与实践面向论文

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与实践面向论文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与实践面向

吴业苗

摘 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实现全面复兴的战略,其有效实施需要正确研判乡村现实问题。虽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是乡村根本性问题,但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任务要求,有必要在“三农”问题上再检视乡村的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面向和工作着力点。当前乡村在粮食生产、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农民主体和城乡融合上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掣肘乡村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唯有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打造乡村宜居家园,提高乡风文明,完善乡村治理,推动生活富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问题;实践活动

乡村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真实地回应并着力解决乡村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核心的、重点的、全局性的问题,对乡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乡村问题繁杂且多变,从吃不饱到吃安全、从劳动力过剩到种田缺少劳动力、从视土地为命根子到土地撂荒,老问题好不容易得到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甚至新问题比老问题更严峻。当前中国乡村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可能遇到比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更深层次、更棘手的问题,亟须在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

一、乡村问题及其变化

乡村是农村人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活动的人居住场域和生活共同体,其问题表现与城市不同,集中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上,即“三农”问题。学界对“三农”问题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和诠释,如: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三农问题”,如:农民工、失地农民、农业村落终结;农民工、老人农业、空心村;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农业生态安全等。总的来说,“老三农问题”和“新三农问题”都“略带悲情色彩”,(1) 叶敬忠:《“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第112-123页。 揭示了乡村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主要问题,不够全面。现实中,乡村的“三农”问题非常复杂,包括土地经营、基层治理、村庄整治等的农村问题,粮食生产、产业发展、农业政策等的农业问题,以及农民增收、农民身份、农民流动等的农民问题。并且,“三农”每个方面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彼此掣肘,一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会波及、妨碍其他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整个乡村工作功亏一篑。

“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面向,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乡村工作成效。乡村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树立问题意识,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还要甄别问题性质和相互关系,从关键性、全局性问题着手,寻求乡村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明确问题是有益的”,“因为以后的顺利在于以前的难点的解决”(2)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2004年以来,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基于当年“三农”明确问题确定不同的施政主题,试图使乡村的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蕴含在问题之中”(3) 李双套:《“问题意识”的深层意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10期,第56-58页。 ,抓住了问题就能把握社会的脉搏,也就能寻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线索。中国“三农”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正确研判“三农”问题,抓住了乡村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牛鼻子”。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的推进,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培养又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跨国型人才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同时,“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和教学效果成为高校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回溯乡村发展历程,乡村每一次重大变革和策略改进无一不出于国家对乡村突出问题的正确识别和准确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率和粮食产量低,种田人不能吃饱饭。解决吃饭问题驱使国家终结社队集体经济体制,实施农业生产家庭承包制。家庭承包制是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制度下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起农业生产活力的最佳策略,实施后粮食产量几乎年年丰收,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饭问题。20八九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乡村变迁的同时也对乡村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国税和地税分开的“两税法”实施,农户的负担日趋沉重。陈桂棣和春桃夫妇调研指出,“多于牛毛的各种税费”将“大包干”留给农民的好处一点一点地掏光,一些农户再次变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4)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乡村农户沉重的税费压力以及由此而不断激化的干群矛盾倒逼国家于2000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并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农民税费的取消再次释放家庭承包制活力,稳定了农业生产,缓和了国家、政府与农民关系。但是,税费改革削弱了乡村基层政府财力,一些乡村行政机构包括事业单位因为缺乏资金不能或不愿意继续开展乡村建设、支持农业生产,乡村农田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出现供给不足,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针对乡村基层政府“悬浮”状态以及出现的乡村部分溃败问题,中央及时调整支农策略,在全国推行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为方针的新农村建设和以“全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乡村面貌,提高了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农民生活不尽如人意。首先,全国约1/3的耕地实现了流转,实施规模化经营,但仍有近2亿农户继续以小农方式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小农做农活是特别艰辛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常年要在风吹、日晒、雨淋环境中从事重农活,而且由于小农户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价格低廉,农业生产收入极其微薄,甚至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农民工一两个月的打工收入。其次,多数农户家庭成员是城乡分离的,家庭生活缺少幸福。中国城镇化是不彻底的、缺少人情味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是农民劳动力而不是农民劳动者,更多进城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处于游离状态——城镇留不下,乡村回不去,以至于农户不得不兼顾城乡双边工作而过家庭成员分离的生活。分离是一种思念、牵挂,更是一份寂寞、煎熬。即使分离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再高,他们也是缺少幸福感的。再次,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生活风险较大。生活富裕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如果社会保障不全或水平低,收入高家庭也难以抵御生活中的不确定风险,甚至可能陷入贫困中。目前乡村生活保障种类少,仅有医疗、养老、低保等,而且乡村社会保障水平低,除了合作医疗保障发展较快外,养老、救助等保障水平普遍比较低,有的不能发挥保障功能。如此,虽然近年来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出现收入增长快于城市的好势头,但与生活富裕、幸福还有较大差距。

B矿区位于滇东北,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砂岩、泥质灰岩、白云岩、铅锌矿。测量结果见表2:

当下中国乡村问题嵌入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城乡融合发展的情境中,有些问题是全新的。受城镇化深刻影响,加上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战略,乡村的“三农”问题不再或不全是农村穷、农民苦和农业危险,出现了较大变化。如: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农村物质匮乏、公共设施落后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变,绝大多数农村已经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国家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农户工资性收入普遍多于农业收入,绝大多数农民正在步入小康;国家实施土地确权、土地流转、“三权分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渐趋成为主流。当然,这并非说乡村问题不再尖锐或已基本解决,相反,乡村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有的问题超越乡村地域空间,与城镇问题交集在一起。即是说,虽然问题属于乡村,但诱导因素来自城镇,如城镇化发展没有进行有效的市民化,农业生产兼业化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藉此,乡村振兴策略不仅要面对乡村老旧问题,还要面对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当前乡村问题有哪些,关键问题是什么,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搞清楚,否则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甚至可能导致乡村振兴实施出现“颠倒性”错误。由于问题“并非来自于概念或理念层面,更多的是来源于真实世界的经验”(8) 苏力:《问题意识:什么问题以及谁的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0-17页。 ,我们不能用静态不变视角检视乡村问题,需要到乡村建设和发展“真实世界”中寻找“真问题”。项继权基于多年乡村研究经验认为乡村“新三农”问题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并且强调,乡村振兴只有以新“三农”问题为根本着力点,才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9) 项继权:《乡村振兴应从“新三农”着力》,《大众日报》2017年11月24日第4版。 。这个“新三农”问题尚待学界进一步论证,但就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求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面向乡村问题,唯有准确检视新时代乡村问题情境并精准施策,乡村振兴的“三步走” 战略目标才能如期实现(10) 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

二、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相比于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棘手,不仅要解决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没有解决的或遗留的“三农”问题,让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而且要解决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乡村深层次问题,促进农村对接城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要求落到实处,更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面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个方面检视乡村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仍旧式微,经营困局难以破解

农业生产、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唯有发展好农业生产、做大做强农村产业,乡村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持乡土本色,村民才能在乡村安心、舒心地生活,国家才能保证饭碗始终端在自己的手里。乡村主导产业是农业,无论是粮食作物生产还是经济作物生产,抑或是养殖业,都受制于雨水、气温等自然因素影响,生产风险比城市非农产业大。此外,乡村农业生产的受众不仅仅是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是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市场化程度高,价格及其赢利主要由城市市场决定,其经营风险也比城市非农产业高——城市非农产业出现产品滞销、过剩,可以采用减产、扩大库存等方式拉长销售时间以换取利润空间,而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弱,一旦遇到销售不畅等问题,损失非常巨大。承受自然与市场双重压力的农业生产极其脆弱,赢利风险大,遇到年景不好或销售障碍,极可能血本无归。

就此来说,乡村产业尤其农业生产对很多人没有吸引力。传统农村里农民们之所以祖祖辈辈居住在村庄,以内卷化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主要在于农村相对封闭,除了从事农业劳动外,几乎没有其它更好的就业、挣钱机会。而如今,城镇向农村敞开了大门,非农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经济理性的乡村人便在更高利益诱惑下洗脚上田、离村进城。姑且不论进城农民能否实现市民化、成为正式的城镇居民,但他们的打工收入肯定多于日晒雨淋、起早贪黑的农业劳动。如此,越来越多的兼业农民便慢慢地转变为全职非农民,一些半城半乡的农户也渐渐地将家里人带入城镇,以至于乡村的空心户和土地撂荒愈演愈烈,农业生产已由“内卷化”转变为“去农化”。缺人或无人种田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痼疾,即使国家不断追加强农惠农的“利好”政策,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逐年加大农业投入,也不能阻止农民向城镇非农产业流动,弃农、土地撂荒仍在广大乡村蔓延着。

与农民对国家“亲农”政策热情不高相反,一些工商资本却利用国家支农机会,进村流转、经营农民土地。客观地说,农民和地方政府都不反对工商资本从事农业经营,甚至一些地方政府还采用招商引资、动员或强制农民出让承包地等方式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方便。究其原因:对农民来说,反正自己不想种田,与其让田地闲置或撂荒,不如把土地流转给企业获得租金;对地方政府来说,工商资本下乡租地种田或从事其他非农经营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问题,减轻政府发展农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工商资本下乡还能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如此,工商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生产便成了你情我愿的“好事”,一些地方的工商资本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但是,农村的种养业毕竟是低利产业,没有政府补贴,生产者想获取市场平均利润十分困难。如果政府对工商资本下乡及其活动监督缺位,下乡的工商资本就有可能在趋利本性驱使下进行与乡村发展相悖的产业,从而扰乱乡村农业生产秩序,动摇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当前,一些乡村利用工商资本发展特色产业,有相当多的是非农产业,尽管有的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璀璨招牌,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工商资本的土地流转是以政府或村委会为中介通过书面协议、甚至口头协议达成的,不规范,一旦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往往一走了之,丢下的烂摊子极易产生纠纷、甚至爆发群体性事件;国家对下乡的工商资本监督不到位,有些下乡的工商资本不是一心一意地种植粮食,或套取政府的“三农”补贴,或改变耕地使用性质搞养殖场、花木基地、农家乐,或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度假山庄、私人会所,致使乡村产业不断非农化。

(二)乡村环保难度大,污染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城镇化发展后,农户分散经营和乡村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乡村治理难度,出现行为失范的“德治”问题。一些乡村的少数村民,不务正业,沉溺赌博,梦想依靠赌博发家致富;游手好闲,穷困潦倒,等待国家扶贫救助;好逸恶劳,靠坑蒙拐骗营生,谋取不义之财;道德沦丧,靠做“小姐”、做“混混”赚钱(13) 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缺乏孝道,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崇尚奢靡,贪图虚荣,不仅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而且孩子满月、高考升学、祝寿、乔迁、店铺开业等也要大摆宴席,乘机敛财;还有一些乡村纯朴的民风已荡然无存,恶俗越演越烈,甚至在老人葬礼上请人演“脱衣舞”。

一些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发展非农产业,做大做强了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不仅如此,凡是经济实力强的村都有一个或几个叫得响的主导产业,如:南京市东山街道王家村打造的“农旅文”融合发展产业;无锡市阳山镇打造的“桃”文化甜蜜产业;溧阳市塘马村打造的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产业等。未来还有一些乡村将承接高端服务业,可能成为总部村、物联网村、金融村等。众所周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其实施重点在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水平和农业发展的质量,推动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发展一定要以农业(种养业)为主导,不能忽视或削弱粮食生产。虽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让一些乡村变富,甚至成为明星村、超级村庄,但如今的乡村产业兴旺不能依靠“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因为分散的乡镇企业扰乱了农业生产秩序,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不能完全指望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等非农产业,毕竟旅游市场有限。贺雪峰估算,“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机会来发展出新业态的农村占全国农村的比例不会超过5%”(14) 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19-26页。 。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村,如果一个乡村没有农业或农业萧条了,那这个乡村就会褪变为非乡村,或成为农村中类城镇区域,或成为旅游、养老等类型的园区。尽管乡村多元产业发展能防范种养业经营风险,稳定居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乡村融入城市,更好更多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需求,但不能过于夸大非农产业作用,更不能把非农产业发展等同于乡村产业兴旺。“饭碗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的根本”,“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乡村振兴一定要在“农本位”基础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在保证城乡居民有饭吃、吃得安心放心上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乡村乡土特色产业、乡村服务业。

进入新时代后,国家加大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乡村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各地采取了积极措施改善乡村环境,如:采用村收集、乡集中、县处理方式处理乡村的生活垃圾;提高农户的卫生实施条件,统一改造农户的厕、厨、圈、饮用水;强化区域环境集中整治,将分散的乡镇企业转移到工业园区,建立污水处理池,实现废水再利用和零污染排放;加大对乡村环境保护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乡村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但是,由于乡村生态环境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受到了严重伤害,生态修复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严重的是,乡村的污染源还没有根本清除,甚至在某些乡村仍有恶化趋势。如:乡镇政府及其官员的“无工不富”发展观念根深蒂固,舍不得或不愿意下力气整治乡村污染企业,一些企业仍在危害乡村生产和居住环境;缺乏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被污染的水土修复迟缓,农业生产恢复慢;粗放地使用化肥、农药,过度地消费水草树木植被,不当地处理秸秆燃烧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乡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仍较严重。乡村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民生活污染仍威胁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打造生态宜居的优美村庄任重道远。

(三)部分乡村出现建设性破坏,乡土文化的根基不再牢固

乡村主要是务农人生产生活的空间,村庄布点一般遵循方便农业生产的策略,如果村庄规模大,村庄周边的耕地就多,反之亦然。一些地方不顾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内在联系,想当然地仿照城镇社区样式建设农村社区,并以提高公共资源供给效率为由拆并分散村庄,或新建中心村庄,强制农户集中、上楼居住。这样做对小农户伤害特别大,不仅造成农民种田不方便,增加农业劳动成本,而且农户集中居住,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家门口饲养禽畜、经营菜园子,农户的生活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村庄、农户住房的“面子”漂亮,居住区的公共设施也配置齐全,而居民生产却出现不方便,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村民对顾面子丢里子的乡村建设颇有怨言,有些人不愿意配合政府进行乡村建设,甚至抵制政府的建设行动。

乡村破坏性建设加剧乡土文化流失。乡村不同于城市,其中文化差异最突出。乡土文化是乡村历代人持之以恒、反复凝练而成的宝贵财富,是最能体现乡村人生产生活方式的表象器物,乡村建设可以仿照城市规划整合乡村居住空间,但不能丢弃、破坏乡土文化。如东部地区某省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在搞好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村镇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2005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范围内的镇村布局规划,全面优化村庄的空间布局,编制了2600多个“三类”村庄建设规划和14300多个一般规划保留村庄平面布局规划;2006年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将25万个自然村落逐步调整到近5万个,并对农村近5万个居民点进行规划,要求农民新建、翻建住房到规划点。目前该省规划发展村庄有3万个左右,如果此规划不做调整,还将有一些村庄被拆并,很多村民要从分散村庄迁出。乡村居住空间调整和建设是城镇化发展趋势要求,体现了城乡对接、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意愿,但农民分散居住是农耕文化体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主要来自农户既分散有相对集中的村庄生活。地方政府不顾小农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强制农民集中居住,将农民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隔开,有可能破坏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根基,导致乡土文化不再具有生命力,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城市文化侵蚀乡土文化,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乡土文化。国家为集中居住农民提供与城市等值的居住环境,农民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住在楼房中,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然而,乡村文化与农耕、家禽家畜养殖活动相关,还与庭院经济分不开。庭院是“村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11) 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89-95页。 。为了小区的环境卫生,集中居住的农民不能饲养家禽家畜,也不能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如此,村庄拆并、集中居住的空间整合有可能使乡村文化只有“五谷丰登”而没有没有“六畜兴旺”。

(四)乡村治理乏力,缺乏强有力的治理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复兴乡村社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实施任务艰巨,关系到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乡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以及问题多且复杂的境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乡村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根据上文对新时代乡村问题的检视,建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以下方面发力。

相比于城市,乡村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居住生活的地域空间,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与城市有很大区别。其中,耕地是乡村人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农作物生长对其要求高。一般而言,乡村不宜发展工业,尤其不能发展废水废气废渣多的化工业和重工业,因为一旦环保措施跟不上,这些企业就可能导致耕地失去活性,让乡村农业走上不归路。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生产需要干净的水土支持,那些被工业污染的,或厂矿林立的乡村,已经不再具有农业生产生态。尽管这些“乡村”处于农村中,多数居民仍没有市民身份,但它已被非农产业异化为另类乡村,或者说是非乡村。

客观地说,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经济收入,大多数农民生活渐趋小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加上中国实行的是渐进式城镇化、市民化策略,农户多采用兼业、半城半乡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活动,家庭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提高。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由3倍以上下降到3倍以下。但农民财富增长与幸福感不匹配,多数农民是在家人城乡分离状态下过着辛酸、痛楚的生活。

更严重的是,一些乡村缺乏治理主体。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乡村社会已经由“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而且变化还在进行中,共同体不再稳固,其变数导致一些乡村缺乏治理主体。一方面,有少数乡村由于中青年人纷纷进城,村两委班子老龄化,缺乏年富力强、有经验的治理精英,乡村出现无人治理的窘况;另一方面,有少数村的村民自治被黑恶势力控制,强取豪夺村集体财产和村民个人正当利益,治理秩序混乱;再一方面,随着小农的蜕变和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发展,乡村出现了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下乡的工商资本主,他们是乡村舞台上的新型经营主体,有的还没有治理权力,有的在乡村正式组织支持下不断扩张“私权力”,甚至侵蚀其他村民和乡村公共权力,成为治理的“狠角色”。乡村治理中这些问题在广大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乡村社会秩序稳定,如果处理不好,势必掣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五)村民生活不尽如人意,幸福感有待提升

(2)2型糖尿病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或微血管病变者应避免剧烈的活动,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收缩压 >180mm Hg(24 k Pa)时停止活动。未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人,在运动前不需要补充食物,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消弭城乡差距,促进乡村与城市对接和一体化发展,但由于乡村处于“村庄大转型”(5) 毛丹:《村庄的大转型》,《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2-13页。 和人口城镇化时期,乡村不确定因素比传统、封闭的乡村明显增多,产生的问题愈发难以解决。某种程度上说,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乡村一些面上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1页。 。也就是说,当下乡村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比较多,其中一些关涉农业如何发展、乡村向何处去、农民身份怎么改变,甚至有的涉及社会主义性质的争议性问题。虽然乡村一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对乡村本质性、规律性认识,还有一些问题,如乡村土地公有还是私有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相关联,解决难度非常大,但不管问题如何呈现,也不论问题解决难度有多大,为了让乡村在下一步发展中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我们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7) 同上,第38页。 ,从问题中探寻实践工作的突破口。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面向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亨廷顿曾指出,“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得农村者得天下”(12)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1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就被国家纳入统一治理体系中,国家权力进入到农村最基层,实现了对农村进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管制。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农村基层推行村民自治,采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式治理农村,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农村基层除了政治治理外其他治理一直比较薄弱,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卫生、治安等治理水平落后于城市,乡村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基于粮食生产,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

那时,庐山是外国人的天下,山上至少有几千外国人,他们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以合面街我家(现邮局)东侧墙基石为界,下坡即是英租界,芦林湖一带是俄租界,河南路上下是美租界。

山野朴食餐厅创始人程德金对食材有着极为挑剔的态度。两年前,在为餐厅选择“生态菜系”时,程德金与工作人员接触了近百个生态农场,最终,选了七十多家作为餐厅食材的主要供货商。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智慧珠”实验,总时长1小时,在初步认识实验材料之后,学生可按研究兴趣分组实验。

(二)基于生态保护,打造乡村宜居家园

生态宜居是乡村发展的质量保证,也是乡村吸引城乡居民居住的魅力所在,乡村振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和美好家园。首先,健全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体制机制。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体制,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以及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制定财政支持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障制度。其次,优化村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振兴要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上进行:打造环境友好村庄,努力使村庄道路绿树成荫,园地绿草如茵,环境清新优美;建设好中心村的水、电、路、气、房、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从整体上改变村庄面貌;增加农村垃圾处理、日常保洁等公共财政预算,实现垃圾处理“户分类、村收集、乡监管、企转运、县处理”;实施“田园绿化、庭院美化”行动,鼓励农民在“四旁四地”(15) “四旁”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地”为宜居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 等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在绿化村庄和农民致富基础上彰显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田园风光,展现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

(三)基于乡村建设,提高乡风文明

乡村建设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文化形态建设,要避免将乡村建设重点放在村庄拆并空间整合和配套设施的过度建设上,要特别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乡土文化建设。乡土文化保护和发展不仅仅为了城市人有“乡愁”,由于乡村始终是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乡村,乡村不能没有农业,乡村居民不能距离农田太远,乡村建设一定要有浓厚的乡土性。就此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加强乡风文明或乡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是乡风文明内核,乡村文明建设需要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结合起来,组合推进。一要传承和重塑乡风,促进乡村从淳朴、自然的文化中重拾自信。一些地方已经从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挖掘和发现一些乡土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如“桃”文化、蔬艺文化、书院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可以依托这些文化兴办文化产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二要将乡风嵌入到乡村建设中,让乡风成为乡村的软实力。乡村魅力不仅体现在美丽的村容村貌和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还需要提升乡村的凝聚力、亲和力。而乡村文化乡土气息浓厚,能塑造出有别于城市文化的温馨氛围,让村民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即在乡村“‘温馨圈子’内,人们不必证明任何东西,而且无论做了什么,都可以期待人们的同情与帮助。”(16) [英]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三要让良好乡风成为乡村“魂”。传统乡风是一个地方村民利用本村的自然禀赋、文化资源形成的亘古不变民俗,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世代相传的乡愁。乡村要通过开展有形和无形文化活动将良好乡风铸造为乡村的“魂”,并使其经受得住时代洗礼,即无论何时,村庄生活的人或离家返乡的人都能在不经意中寻觅到它。四要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有些乡村居民之所以依靠麻将、牌九打发枯燥、无聊的闲暇时间,关键在于乡村缺乏文化活动场所、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不仅是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还是城市文明向乡村延伸的平台,是城市文明扎根乡村、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的重要通道,乡村尤其是中心村要配备文化广场、农民书屋、体育健身等文化设施,经常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四)基于农民主体,完善乡村治理

治理不同于管理,是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企业多元参与的管理活动,但乡村治理一定要以乡村居民为主体。梁漱溟曾在乡村建设实践中指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非乡村自身生出一个力量来”,“单靠外力(政府的力量)绝对不行”(1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5页。 。政府力量有限,没有能力包办乡村所有事务。如果政府包揽乡村治理,有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窘境。政府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放在公共服务上,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帮助其他治理主体发挥治理功能,而不能赤膊上阵、亲力亲为。第一,推进乡村由“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的升级。城镇化和市民化发展促使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向开放、流动社会转型,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乡村需要建立健全以自治为核心内容、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的“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二,大力培育乡村能人、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18) 朱新法:《乡村振兴,亟须放大“能人效应”》,《新华日报》2018年1月12日第10版。 乡村建设不仅要为乡村能人和带头人的创业、致富保驾护航,还要支持能人治村,鼓励他们创新治理模式。如常州市金坛区的“带头人+合作社+村民”、睢宁县的“党支部+合作社”等治理模式都是由乡村能人创立的。第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唯有培育好乡村高素质、有情怀的“三农”工作者,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更好维护村民自治,才能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才能有效地进行乡村法治建设,防止黑恶势力、家族势力向乡村正式权力渗透。第四,引导、规约下乡资本的经营活动。规制下乡资本经营活动是乡村治理责任之一,既要利用下乡资本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作用,又要给下乡资本定规矩、明底线,防止它们下乡“圈地”、将农田“非粮化”、掠夺农村资源、压榨小农等行为,让下乡资本为乡村产业兴旺服务。

(五)基于城乡融合,推动村民生活富裕

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第二步目标,但它不是乡村振兴的价值旨趣,乡村振兴最终为了保障居村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由此,一方面要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关系。乡村建设好了,实现了振兴,会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进城,或出现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创业、创收的情况,但一定要在做大做强城市及其产业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不能顾此失彼。乡村建设和发展需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没有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很难有振兴的乡村。譬如,英国乡村的改造与发展没有恢复农业人口增长,而是让村民在享受自然美景上享受城市一样的现代生活和文明成果(19) 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光明日报》2018年2月12日第14版。 。另一方面要继续减少农民。新型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都要减少农民,只有农民减少了,农村土地才能有效流转,规模化、产业化农业才能发展,农民收入才能提高,生活才能富裕。再一方面,鼓励乡村低端人群进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可能出现“凤还巢”,有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和工作的大学生会返乡创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乡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越来越不适宜文化水平不高、无专业技能、年龄大、甚至贫困人。格莱泽说,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工作岗位,进城农民比居村农民更容易找到“自己适合干什么与不适合干什么”的工作,可以“从一家企业跳刀另一家企业,也可以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20) [美]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刘润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67页。 。经营小块土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弱势人群的生活需求,而城镇的工作岗位可能更适合他们生存、发展。

PTMC患者生存评估 患者预后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3.5±29.9)个月(0~107个月)。在随访期间,仅63例(0.2%)PTMC患者因疾病本身死亡。 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男性、年龄(<55岁)、ETE、LLNM和远处转移显示是癌症特异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与没有ETE的患者相比,微小ETE的患者CSS更差;然而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微小ETE未显示与癌症特异性死亡相关。 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中,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及多灶性均与CSS无关(P>0.05)。 此外,TT或术后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并未改善PTMC患者的预后(表5)。

The Problem Situation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Yemiao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rural rehabilit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needs to be properly judged and oriented to practice. Although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peasants are still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specific issues of rural industries, ecology, rural style, governance, and life on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is the focu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At present, rural areas have many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food produc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rural construction, farmer main body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ch hinder the healthy oper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Only by promot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creating rural livable homes and improving rural civilization, improving rural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a prosperous life ca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be achieve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al issues; practical activities

作者简介: 吴业苗,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态与推进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A012)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11-0189-11

责任编辑: 刘俊沅

标签:;  ;  ;  ;  

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与实践面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