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周煜, 金辉, 刘沛[1]2012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CNKI、VIP、CBM、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1992年1月至2012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2个RCT,共7 212例患者。尽管所有研究均声称"随机",但仅3个研究报告了随机方法。仅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结果资料不完整,13个研究有其他类型的偏倚,均未报道分隐藏和选择性偏倚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试验组为8.971%,对照组为25.470%[RR=0.359,95%CI(0.303,0.425)],半年后试验组为5.385%,对照组为13.919%[RR=0.391,95%CI(0.278,0.550)],1年后试验组为5.318%,对照组为12.457%[RR=0.429,95%CI(0.335,0.551)];出生时抗体保护率试验组为61.964%,对照组为14.523%[RR=6.712,95%CI(1.920,23.467)],半年以上保护率试验组为77.754%,对照组为66.311%[RR=1.209,95%CI(0.989,1.478)]。倒漏斗图表明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除随访半年后乙肝抗体保护的研究结果较不稳定外,其余研究结果稳定性良好,与原合并效应值一致。结论乙肝携带孕妇宫内注射HBIG可降低新生儿出生、半年和1年时乙肝感染率,提高出生时抗体保护率,但对提高半年以上抗体保护率无效。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欠佳,存在偏倚,对上述结论的临床应用应谨慎。

刘坤[2]2017年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大庆市乙肝表面抗原(HBs Ab)阳性孕妇402例,分为实验组200例、对照组202例。实验组在孕28周、32周、36周3次注射同批次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及乙肝疫苗(RHBV)10μg,在婴儿期出生6 h内、1个月龄、6个月龄3次注射同批次HBIG 100 IU及RHBV 10μg,临床对照组婴儿期出生6 h内、满1个月、满6个月给予RHBV 10μg。以上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均随访到3周岁。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定量PCR方法测量病毒HBV-DNA的载量。结果 1新生儿期,实验组的新生儿宫内病毒感染率为6.50%,低于对照组的16.34%(χ~2=8.02,P<0.001);新生儿的HBs Ab阳性率为21.00%,高于临床对照组的6.44%(χ~2=21.00,P<0.001);21年后幼儿期,实验组的HBV感染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13.87%;实验组HBs Ab阳性率为94.94%,高于对照组的87.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年后幼儿期,实验组的HBV感染率低于对照组(χ~2=36.0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的HBs Ab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58,P>0.05)。结论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与对抑制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有效,可以有效地保护儿童的健康,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林亦吞, 梁钦达, 邓彩乐, 梁烨敏, 凌雄辉[3]2018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对本院妇产科所有孕产妇进行免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的168名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追踪调查形式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所生的活产儿进行分析,并对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疾病传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有效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且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比较高。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丁德军, 余小红[4]2017年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重庆叁峡中心医院分娩的21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母亲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儿童全部完成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分析所有儿童乙肝免疫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母亲双阳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儿童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例分别为6.12%和60.20%,明显高于母亲单阳性HBsAg和乙肝e抗体(HBeAb)同时阳性儿童(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儿童HBsAg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 Ab阳性比例为76.54%,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能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双阳性有关。

周波青[5]2008年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免疫策略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者约1.2亿,大部分人群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发展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成为新的传染源。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流行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预防新生儿HBV感染能明显减少严重肝病的发生率,从而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乙肝疫苗迄今为止预防乙肝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但对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简称HBsAg)携带者母亲的高危新生儿,围产期接种单用乙肝疫苗婴儿免疫失败率>20%。在许多国家及地区,针对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围产期HBV传播预防,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广泛用于和乙肝疫苗一起进行联合免疫以阻断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围产期传播。目的、意义目前国内对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仍缺乏指导性方案,各地报道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效果尚存争议。本文通过系统评价,比较国内不同免疫策略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预防作用的效果,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免疫策略提供一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主要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文献检索,3.文献筛选,4.文献信息的提取,5.统计分析,效应值合并与计算,异质性Q检验,偏倚评估,敏感性分析等。本研究采用Rev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共有29篇独立研究符合本次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主要结果有:①产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与不应用组的胎儿在宫内感染乙肝病毒的相对危险比,合并RR和相应的95%CI为3.10(2.33~4.14),P值小于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得到合并RR值及其95%CI分别为: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是3.36(2.38~4.74),单HbsAg阳性者是3.11(1.65~5.86),P值均小于0.00001,两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产后新生儿出生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组与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产时感染乙肝病毒相对危险比,合并RR值和相应的95%CI为1.98(1.52~2.58),P值小于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得到合并RR值及其95%CI分别为:乙肝疫苗5μg剂量是2.41(1.68~3.46),乙肝疫苗10μg剂量是1.78(1.16~2.73),两组P值均小于0.00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是2.66(1.74~4.05),单HbsAg阳性者是2.29(1.53~3.43),两组P值均小于0.0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产后新生儿出生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5μg剂量组与10μg剂量组新生儿产时感染乙肝病毒相对危险比,合并RR值和相应的95%CI为,固定效应模型是4.37(2.74~7.74),P值小于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随机效应模型是2.54(0.80~8.09),P值:0.11,结果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了主要结论有:①孕妇乙肝病毒携带者孕28周,32周、36周注射剂量为2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胎儿在宫内的感染风险。②孕后期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导致宫内感染,母亲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比母亲单乙肝病毒HbsAg阳性者危险更大。③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的新生儿,采用乙肝疫苗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较好预防乙肝病毒的围产期感染。④无经济条件者,采用全程接种10μg剂量的乙肝疫苗,也能较好预防新生儿围产期的感染。

赵玉芹[6]2013年在《不同干预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网络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中国,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本研究通过网络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及12月龄时HBsAg阳性发生率的定量关系。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学术搜索、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获取所需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截止到2014年1月。同时辅以文献追溯法及手工检索的方法查找所需的参考文献,对只有摘要和未发表的文章不予考虑。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初筛和纳入,并按照Jadad质量评价标准评估文献质量。将本研究采用R软件,Stata11.0软件以及WinBUGS1.4.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分析的步骤:第一步构建网状图,第二步进行传统的头对头meta分析,第叁步综合分析网络meta分析混合比较结果,第四步进行网络meta分析的异质性评价,第五步进行网络meta分析的后验等级概率排序,第六步评价网络meta分析的一致性。结果:在中外文数据库中共找到1147篇文献,按照排除和纳入标准共纳入54篇研究,包括7种干预措施,10518例患者。纳入的研究按母亲HBV携带状态不同分为两组,母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两个组,分析干预措施对新生儿24小时和12月龄HBV的阻断作用。所有组别的网络meta分析中均未发现不一致性存在。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HBsAg阳性率(母亲HBsAg阳性):头对头的meta分析:干预措施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和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与A(婴儿注射HBVac)相比可降低婴儿HBsAg阳性发生的风险;干预措施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G(孕妇注射(HBIG+HBVac)+婴儿注射(HBIG+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均可降低婴儿HBsAg阳性发生的风险,而干预措施A(婴儿注射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与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种类无差异性;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与G(孕妇注射(HBIG+HBVac)+婴儿注射(HBIG+HBVac))没有统计学差异;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网络meta分析显示: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 G(孕妇注射(HBIG+HBVac)+婴儿注射(HBIG+HBVac))五种干预措施均较A(婴儿注射HBVac)和B(婴儿注射(HBIG+HBVac))有统计学差异,但C、D、E、F、G五种干预措施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对七种干预措施进行后验概率排序显示,干预措施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是最好的干预方法。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分析结果: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母亲HBsAg阳性组不同的是,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有统计学差异,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与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有统计学差异。网络meta分析:双阳性母亲和HBsAg阳性的母亲相比,网络meta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似,对六种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显示,最好的干预措施仍是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婴儿出生后12月龄时HBsAg阳性率(母亲HBsAg阳性)分析结果:传统meta分析显示:结果发现干预措施B vs A,C vs A,C vs B, vs B, E vs B,F vs A,F vsB比较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E vs D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网络meta分析显示:干预措施C、D、E、F与A、B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C、D、E、F四种干预措施相互比较中显示只有C与E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孕期使用替比夫定的效果比使用HBIG更好。对六种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显示,干预措施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是最好的干预方法。婴儿出生后12月龄时HBsAg阳性率(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分析结果:传统meta分析、网络meta分析的结果以及对干预措施排序的结果均显示与HBsAg阳性母亲所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注射HBIG均可降低HBV母婴传播发生的风险。网络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使用抗病毒药物对阻断HBV传播具有较好的效果。

陈晓芳[7]2009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每隔1个月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例,感染率为47.8%;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吴少英[8]2015年在《探究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 G)联合乙肝疫苗在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近两年来我院门诊住院分娩的3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检查均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随机将所有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孕妇在孕28、32、36周肌肉注射HBi G 300iu,对照组孕妇不予注射。观察组在婴儿出生后的24h内给予注射200iu HBi G,2、3、4、5、6月再次注射100iu HBi G,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分别为30、10、10μg);对照组婴儿出生后不予以注射,只接种常规疫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当天进行手指采血检测HBsag,并对婴儿进行随访,待婴儿满1岁时采手指血再次检测HBsag,并与出生当天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看是否感染HBV。结果经研究统计得出,观察组婴儿在1岁时检测HBsag得出HBV感染率为8.0%,而对照组的感染率高达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不良反应方面比较:观察组孕妇及婴儿用药期间未发现肝肾功能受损、发热、寒战、皮疹、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不良反应。对照组150例婴儿中,有20例出生当天检测到HBsag(+),为宫内感染,余130例中有120例于1周岁检测到HBsag(+),为产后感染,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够起到有效的阻断作用,可明显降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崇[9]2017年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免疫阻断失败母子病毒准种的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常规的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的主被动免疫阻断方案已经显着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率,但0.75-9.66%婴儿因免疫阻断失败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高达90%的HBV感染婴儿会慢性化,而慢性HBV感染则是肝硬化、肝衰竭和肝脏肿瘤的高风险因素。这项研究目的在于调查一项改良后的免疫阻断方案对乙肝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MTCT)的保护性,探索免疫阻断失败和疫苗低反应性的可能危险因素;因关于HBV传播的瓶颈和母婴之间HBV病毒准种的演变情况尚知之甚少,本研究将在深度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标签,更准确的定位所有病毒序列,针对母婴阻断失败的母子进行病毒序列的比对,寻找母婴阻断失败的病毒学因素。研究方法:(1)这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自2012年7月开始,至2015年4月结束,863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及其871名婴儿(8对双胞胎)纳入该研究中。根据孕妇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状态不同给婴儿注射不同乙肝疫苗剂量(E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注射乙肝疫苗20μg;阴性则注射10μg),并注射HBIG100IU,规定HBIG和首针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2小时之内即注射完毕,婴儿1、6个月龄时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各一次。婴儿HBV感染情况在满7个月之后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免疫阻断失败和对疫苗低反应的相关因素。(2)对于免疫阻断失败的母子对,采用特殊标签深度测序的方法,针对每个病毒序列设计一个包含13核苷酸随机标签,每个病人标记上独一无二的序列标签,针对RT区1.25kb的序列进行扩增。利用深度测序的方法,成功获得了4对母婴阻断失败的母子的队列信息。深度测序分辨率为0.1%,利用r语言对shannon熵和sorensen指数进行分析,并利用muscle对多重序列进行校对。研究结果:(1)871名婴儿中,16名婴儿免疫阻断失败,婴儿hbv感染率为1.84%(16/871),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565名婴儿在7月龄检查时均阻断成功,阻断率达100%,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306名婴儿中,16名婴儿(5.2%)免疫阻断失败。进一步分析显示hbvdna≥108iu/ml(or=4.53,95%ci:1.19-17.34),延迟注射(or=4.1495%ci:1.00-17.18)和不足量注射(or=7.69,95%ci:1.71-34.59)和免疫阻断失败独立相关。96.5%免疫阻断成功婴儿体内有足量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tohbsag,anti-hbs)(anti-hbs≥100miu/ml)。对于足月婴儿,体重<3000g和疫苗低反应性相关(or=2.47,95%ci:1.02-5.99)。(2)该研究成功获取了4对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的母子的病毒序列。8个患者均感染c亚型的hbv。为了检测宿主体内病毒准种的多样性,我们用shannon熵(sn)来表示,所有患者sn波动值在0.33-0.81,母子之间的sn值无显着差异(p=0.2,配对t检验)。用所有患者10个主要准种进行准种进化树的建立,应用phyml程序利用gtr模式采用最大相似法进行树状结构建立。病毒准种在每对母亲孩子内聚集,不同母子对之间是分离的。第2和4对母亲孩子病毒准种显示更高相似性,在进化树的混合枝可以体现。我们检测第1和3对患者中孩子样本最新的显性变异,是否存在某些有益突变。第3对患者的孩子有一个显性单一突变g145a,第1对患者孩子有一个双突变d144g-g145e发生。1和3母亲样本中g145a和d144g-g145e具有稍微高的百分比。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微小变异,发生频率小于1%,非常规方法能检测出。研究结论:此改良后的免疫阻断方案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是有效的。孕妇高病毒载量,疫苗不足量和首针延迟注射和免疫阻断失败相关,多数婴儿免疫预防后体内可产生足够水平的保护性抗体(anti-hbs)。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免疫阻断失败的原因。hbv传播的弱瓶颈效应提示孕期控制病毒载量可能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

郭燕[10]2009年在《武汉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影响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选择的因素及主要干预措施的实质效果;对不同阻断措施的干预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价,为选取最佳干预措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抽取武汉市2004年后住院分娩的、接受过系统产前检查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儿进行回顾性现场调查研究和跟踪随访;调查方式为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一对一电话访谈。所有资料使用Spss10.0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阻断措施及效果:本研究中孕产妇HBsAg阳性率为8.67%。323例调查对象中232人(71.83%)孕期注射了HBIG,其中90.00%以上首次注射HBIG时间在孕晚期,80.00%以上注射了3次;注射HBIG的婴儿有293人(90.71%),其中276人(94.20%)注射1次。258人(79.88%)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其中29.84%因乙肝因素剖宫产;153名(47.37%)婴儿人工喂养,其中81.70%因乙肝因素人工喂养。HBsAg阳性孕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人工喂养率均高于正常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对调查的母子中,仅孕产妇在孕期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3对(7.12%);仅婴儿在出生后注射过HBIG(主被动免疫),84对(26.00%);孕产妇及其婴儿均注射过HBIG(母婴联合免疫),209对(64.71%);孕产妇及其婴儿均没有注射过HBIG,7对(2.17%)。阻断后宫内感染22人(6.81%),全程接种疫苗后,10人转阴,其中3人有抗体,7人全阴。婴儿慢性感染者15人(4.64%),其中10人为宫内感染,3人后期感染。婴儿6个月后乙肝标志物检测,154人有抗体(47.68%)。2、HBeAg与乙肝母婴传播:HBsAg阳性合并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孕产妇63人(19.51%)。双阳组剖宫产率(90.48%)高于单阳组(7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09,P=0.00193);因乙肝因素剖宫产的比例双阳组(63.16%)也明显高于单阳组(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88,P<0.0001)。单阳组母乳喂养比例较高(61.54%),双阳组则多为人工喂养(84.13%),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181,P<0.0001)。人工喂养原因中因乙肝因素者,双阳组(98.11%)明显高于单阳组(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Exact Test,P<0.0001)。双阳组宫内感染率和慢性感染率为25.40%和14.29%,明显高于单阳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934,16.4303,P<0.001)。3、影响阻断措施和效果的因素:单因素分析中与阻断方式、次数等有关的因素有孕产妇年龄、围产期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丈夫职业和文化程度、初次产前检查时间和地点、分娩时间和地点等;与阻断效果有关的有孕产妇HBV感染状态、孕期是否注射HBIG、分娩年龄、初次产前检查时间、婴儿注射HBIG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和分娩年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分娩时年龄越大(OR=2.205)、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OR=3.275)、家庭人均月收入越多(OR=1.693)、分娩时住院时间越短(OR=0.543)、分娩年份越早(OR=0.380)以及丈夫职业是员工类(公司职员/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工)(OR=2.205),孕产妇越趋向于选择孕期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次数越多(OR=3.873)、母乳喂养时间越长(OR=9.815),婴儿6个月后越容易产生抗-HBs。4、经济学分析:减少宫内感染母婴联合阻断成本-效果比低于仅孕期阻断,减少婴儿慢性感染联合阻断成本-效果比低于仅婴儿阻断,增加抗体保护率的成本效果联合阻断优于仅孕期阻断,更优于仅婴儿阻断。叁种措施挽回的DALY及成本-效用比联合阻断措施最优,敏感性分析和增量成本-效果(效用)分析后结论未变。研究结论1、近年来武汉市孕产妇乙肝病毒携带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HBeAg阳性是影响乙肝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孕产妇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3、HBsAg阳性孕产妇,尤其是合并HBeAg阳性者,更趋向于剖宫产和人工喂养,而本研究中亦未见剖宫产和人工喂养与否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后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并非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必要条件。4、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选择及效果不仅受个人、家庭因素影响,也与医疗环境息息相关。5、从经济学角度综合比较,母亲孕期注射HBIG并婴儿出生后联合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的母婴联合阻断措施不仅在相同总成本下能够降低较多宫内感染率和婴儿慢性感染率,挽回较多DALY,还能更有效提高婴儿抗体保护率,优于其他措施,是武汉市近几年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中最优措施,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乙肝免疫球蛋白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系统评价[J]. 周煜, 金辉, 刘沛.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2].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坤.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观察[J]. 林亦吞, 梁钦达, 邓彩乐, 梁烨敏, 凌雄辉. 中国校医. 2018

[4].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J]. 丁德军, 余小红.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免疫策略评价[D]. 周波青. 浙江大学. 2008

[6]. 不同干预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网络meta分析[D]. 赵玉芹. 南昌大学. 2013

[7].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 陈晓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8]. 探究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J]. 吴少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9].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免疫阻断失败母子病毒准种的检测[D]. 王崇. 吉林大学. 2017

[10]. 武汉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D]. 郭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