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遏制”与“反遏制”之争_北约东扩论文

北约东扩:“遏制”与“反遏制”之争_北约东扩论文

北约东扩:“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1997年以来,北约东扩问题再一次升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对俄软硬兼施,明显加快了东扩的准备工作,在继续坚持东扩势在必行、俄罗斯没有否决权强硬立场的同时,又对俄罗斯做了一系列“说明”、“解释”工作。面对西方凌厉的攻势,处境艰难的俄罗斯开始背水一战,为阻止东扩或把东扩的危害减少到最小限度做最后一搏。2月初,俄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警告道:未满足俄条件的东扩“将是西方50年来所犯的最严重的政治错误。”俄罗斯能否阻止北约东扩?北约东扩和反扩斗争的结局最终如何?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简要回顾一下北约东扩问题的历程,并对西方东扩及俄反扩的战略意图作一番分析。

一、北约东扩问题的基本历程

苏东剧变之后,波兰等东欧国家于1992年春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这正好与西方国家扩大势力范围的愿望不谋而合,由此提出了北约东扩的问题。1993年9月,原先对这一问题一直没有表现出太大异议的俄罗斯,突然改变立场,明确表示反对北约东扩。这一重大变化是俄修改“新西方”外交政策及为缓解国内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此,俄与西方国家围绕北约东扩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

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避免过分刺激俄罗斯,遂于1994年1月抛出了精心谋划的面向前苏东所有国家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俄为摆脱被排除在建立欧洲安全新格局进程之外的被动局面,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于1994年6月22日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文件”上签了字。

暂时稳住俄罗斯后,北约于1994年12月1日做出了加快接纳东欧国家为成员国的决定,这立刻引起了俄的强烈反对。后经过近半年的反复磋商,双方才达成妥协,1995年5月31日签署了单独的“俄罗斯——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此后,在新的一轮较量中,美国等西方国家步步进逼,加紧向俄罗斯施压,以迫使其改变立场。1995年9月,北约正式通过了东扩计划,并称谁也无法阻挡东扩步伐。

在实力明显弱于对手的情况下,俄反扩立场开始松动。1995年12月21日,俄对外情报局局长普里马科夫称俄有能力找到“一种能排除把北约军事基础设施扩展到俄边界的方式”,并首次披露了俄可能同意中东欧国家“政治上”加入北约的立场。此后,已担任俄外长的普里马科夫把这一立场概括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三段式:北约内部改革、与俄建立特殊关系和北约东扩。

俄罗斯的让步似乎并未得到西方国家的回报。在叶利钦连任总统后,北约又加快了东扩的步伐。波、匈、捷被初步确定为1999年第一批加入北约的成员国。进入1997年之后,随着北约接纳第一批东欧成员国决定日期的日益临近,美等西方国家为启动东扩进程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克林顿总统分别与德总理、法总统和北约秘书长就东扩及与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会谈。1月28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荷兰外交大臣范米尔洛访美时,与美新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讨论了东扩问题。不仅如此,科尔总理、索拉纳秘书长、希拉克总统和奥尔布赖特国务卿还对莫斯科进行了穿梭访问,安抚俄罗斯。俄罗斯则在仍然坚持反扩立场的同时,加紧了与西方国家的讨价还价。2月23日,在布鲁塞尔访问的俄外长普里马科夫把此前关于东扩的“三段式”立场进一步确定为签订俄——北约条约,并称条约的签署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文件的内容充实、可信;(2)文件将是具有约束力的条约,而非西方所说的宪章。从目前事态发展的趋势看,俄与西方有可能不久就俄——北约条约达成某种一致。

二、北约何以要东扩

北约作为与华约相对抗的军事集团,其性质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改变,因此北约东扩的目的和意图绝非象西方公开标榜的“为了建立欧洲安全新结构”那样冠冕堂皇。概括起来,东扩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遏制俄罗斯,防止“俄罗斯帝国”东山再起,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实施对前苏国家的“控制”和“改造”战略,力图维持一个“弱而不乱”的俄罗斯。其中北约东扩是这一战略目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所说,为了实现“巩固前苏联境内政治上的多元化”的大战略,“必须有意识地扩大欧洲安全的规模和范围”。

2、填补真空,扩大势力范围。冷战结束之后,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中东欧地区就成为北约扩大势力范围的首要目标。北约组织最高司令、美国将军乔治·朱尔万公开声称,北约东扩可以“巩固民主成果,”“当你夺取了每个目标后,你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撤离这个目标,而是守住它”。

3、美国打北约牌,是为了继续保持对西欧国家的领导地位和对其控制。华约解体、冷战结束使美国对欧洲盟国可起的“保护伞”作用大大下降。这些国家开始制定和建立自己的安全和防务政策和体系。尤其是法国力图取代美国成为欧洲防务的主角和领导,德国也试图借助欧盟的防务机构实现自己的防务思想。

上述离心倾向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它谋求通过东扩战略的实施来调整北约防务战线和政治机构,以继续保持美国在北约机构的领导权。更为重要的是,美利用俄对东扩的敏感反应,使冷战时期曾令西方国家胆战心惊的“苏联帝国威胁”的达摩克里斯剑重悬于它们的头颅之上,以迫使它们承认美国军事力量在欧洲的继续存在。

三、俄罗斯何以坚决反对北约东扩

1、俄不能容忍曾隶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轻易落入西方之手。近代以来,中东欧地区一直是俄与欧洲其他列强争夺的最重要战略要地。苏联在二战中曾付出巨大代价,最终控制了这一地区,随后建立起与北约抗衡的华约集团。尽管今日俄的经济、军事实力已今非昔比,但是俄的大国心态、历史遗产和现实地缘战略使得它不可能把多年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拱手让给西方。

2、东扩将严重威胁俄罗斯的民族安全和利益。俄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出发,决不能容忍在自家门前出现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曾里马科夫外长多次强调,俄对北约东扩虽没有否决权,但它将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俄军方甚至有人主张,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俄军将重新开进这三国。

3、受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的支配是俄在东扩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的重要原因。苏联的分崩离析和今日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无疑使往日生活在超级大国荣耀光环下的俄罗斯民众的心理上感到极大震颤,而冷战后西方利用俄的衰落投井下石,拼命在原苏东地区扩大势力范围这种咄咄逼人的举动,则使得原本充满失落感和自卑感的俄罗斯民众的心态又增添了一份对西方的警惕和敌视。

四、东扩问题的前景

北约东扩问题目前已由“是否扩”阶段进入到“如何对己有利扩”阶段的关键时期。西方在与俄讨价还价的同时,已在为行动实施作最后准备。俄则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手段,尽可能减少东扩给俄安全和民族利益带来危害和影响。

作为一个涉及历史和现实,牵涉几个集团利益(美国、西欧、中东欧、俄罗斯)的复杂问题,北约东扩不仅要受俄与西方国家各自战略意图的影响,而且还将受到双方力量对比及其他因素的制约。综合以上因素,可对北约东扩的前景做出如下判断:

1、东扩将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过程。

首先,这是由冷战后大国集团力量“相对均衡”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与两次大战后战胜国瓜分胜利果实的情形不同的是,冷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主要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原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之间进行的。美国虽然是冷战的胜利者,但实力已大不如从前,欧盟也只是多极化世界中多强中的“一强”;俄罗斯虽然身陷困境,但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作为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它保持有足以与美抗衡的核军事力量。这种“谁也不占绝对优势”的现实决定了东扩和反东扩的斗争必然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其次,这是由“冷和”时期俄与西方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特点所决定的。冷战结束之后,俄与西方的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后随即进入了“冷和平”时期。北约东扩进程集中反映了“冷和”的特点。就美国而言,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和发展冷战胜利成果,扩大势力范围是它的既定方针,而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因此而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会对俄国内政局产生的严重影响。总之,能出现一个既能对西欧有一定震慑作用,而本身又“弱而不乱”的俄罗斯是最符合美国霸权战略需要的。西欧国家虽然也希望扩大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和存在。但受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不愿在东扩问题上过分激化与俄的矛盾。

俄从民族安全等战略利益考虑反东扩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国力下降、身处困境、依赖西方的现实使得它在反对东扩问题上显得心余力绌,只得以退为守,寻求妥协解决方案。

再次,解决东扩自身问题绝非易事。东扩一旦实施,将面临着诸如扩大的步骤、方式、规模、军队装备、技术改造、资金注入等一系列难题,而这些都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

2、东扩问题可能将以对西方国家有利的妥协方式解决。目前西强东弱、美攻俄守的基本态势使得东扩问题可能在西方作出一定让步并得到俄默许的情况下得以解决,即北约以条约的形式满足俄要求建立“特殊关系”、承认其大国地位并保证不在中东欧部署军队和核武器的条件,俄则接受东扩的现实,允许北约实现“有限”的东扩。

3、由于东扩问题是一场西方与俄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它不论以何种方式解决,都将给今后欧洲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在实施东扩的过程中可能派生出的一系列难题,如波罗的海三国能否加入北约、北欧是否会出现安全真空、俄罗斯受包围心理加深、以及被北约拒之门外的东欧国家的反应等等,都将给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稳定投下阴影。一旦俄摆脱危机,真正确立大国地位,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利益遭受侵害,也不会容忍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被他人所染指。事态究竟如何,这将是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标签:;  ;  ;  ;  

北约东扩:“遏制”与“反遏制”之争_北约东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