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词的“丰富”与“空白”论文_王晓丹

浅论古诗词的“丰富”与“空白”论文_王晓丹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按照诗歌发展史选取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优秀诗歌。这些诗词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些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关键词:古诗词 博大精深 文化结晶

这里有《诗经》中先祖们“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率真歌唱;有《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动荡不安的汉末造就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无限情思;战火连天的魏晋南北朝孕育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恬淡风光;光芒四射的唐代,李白豪迈宣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宋朝成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绝唱。在这个诗的国度里,学生恣意游倘,涵咏吟诵,汲取养分,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说:“其实诗的好处,你是终生受用的。你想我们中国这么千百年来,能够传到现在的诗词,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万千人中最好的。那些不够好的早就淘汰了。所以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那个诗人的诗,是那个诗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体现,你读这个伟大的诗人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古诗词语言紧凑凝练,博大精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没有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的语言,字不能减,句不可削,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随意增删,就会破坏诗词的原有意境,甚至造成与原诗词截然相反的效果。诗圣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素有“难易一字”的盛赞,遣词凝练,言简意深,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精炼诗作。此诗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只有十四字,蕴含的意思却非常丰富,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则称此诗颈联这十四字之间,含有八重意思,即: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业;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也。再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有长短,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愁”有粗细,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有轻重。可见,古诗词凝练的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内容确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这些情感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表达,意在言之外,或言此意他,或欲语还休,或引而不发,简短的诗句中,有眼情景与心中情,有有限生命和无限宇宙,有个人经历和天下苍生等等,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是很难达到情感的共鸣的。高中所选古诗词大意很好懂,但是寄于其中的“言外之意”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空白”手法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一种手法,计白当以黑,计黑当以白。如齐白石先生画的虾,纸上只用墨笔勾勒出了虾,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但是观者却能看到“水”,能感受到满眼波痕,这正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借“空白”之处来调动观者的想象力。其实,诗词鉴赏中也存在着大片的“空白”。诗词语言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能说的不说,表达出来要“温柔敦厚,方正平和,雍容典雅”,这便是诗歌的空白,这种”空白“,需要学生个体去填充,学生在阅读鉴赏诗词时,要根据自己已有经验,通过想象来补充诗词中的空白,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获得这种审美体验,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素材,更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但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包括教师在内)对特定年代的社会生存状态非常陌生,难以体会作者的情感。虽然在常规教学中介绍了相关背景资料,但那些也只是“纸上得来”,学生不可能躬亲体验,因而,往往将其置于现代背景下去解读,很容易发生误解。如学习《琵琶行》时,许多学生不明白琵琶女嫁给商人之后为什么会“梦啼妆泪红阑干”,嫁给有钱的商人应该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为什么要难过呢?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等一知半解,这就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较为肤浅片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是诗意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优秀的诗词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感情,语言凝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位。然而古诗词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缺乏表象储备,对诗歌中所描绘的风土人情、社会时代、人物思想等感到陌生遥远,一首好的诗词,有太多的内涵与外延,加之年代久远,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就不高了。

古诗词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结晶,无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距离感。另外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大背景来说,快餐文化更有市场,不光中国如此,国外也是这样的。分辨能力、鉴赏能力还不是很高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和引导学生做的,便是守住这份诗意与本心!

参考文献

[1]黎懿. 通过古诗词诵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N]. 语言文字报,2019-06-28(011).

[2]万君仙.古诗词教学的价值追求及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06):53-57.

论文作者:王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浅论古诗词的“丰富”与“空白”论文_王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