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经济学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由政府对进口施加限制并给予本国工业以保护,这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过程中都曾起过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前苏联在封闭状态下通过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某种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许多专门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等国)发现它们的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了,急切需要寻找一条既能摆脱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又能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几乎与凯恩斯主义同时出现的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学极力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和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保护主义。其中,以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依附论”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产生于这些国家对统治国经济的依附;不发达的根源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而在于它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所处的脆弱地位,在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比较经济利益原则的背离。据此,“依附论”者直接推导出南北脱钩和对经济实行激进的国家干预的政策结论。
在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下,许多在战后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一种在政府高度保护下注重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战略。而为了集中力量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必然要求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推行这一经济战略的国家一般都采取如下主要经济政策:(1)在五、六十年代,即发展经济学最为流行的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斯里兰卡和突尼斯等)都对公用事业、石油公司、农场和各种制造业企业进行国有化;不少国家还对银行实行国有化,并直接干预信贷的分配。其中,拉丁美洲的国有化运动的规模更大,它不仅涉及外资企业、本国的寡头资本,而且还收买了一些濒临破产的私人企业。(2)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管理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干预,市场由国家所统制,价格、利率、汇率均由国家严格规定。(3)为了适应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推行带有保护主义的内向型经济战略,从而大大削弱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甚至走向闭关锁国状态。
二
发展中国家所实行的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大大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因割裂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难以获得国际分工中的比较经济利益,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营经济的过份扩大,大大缩小了私人经济的活动范围,压制了它们的积极性。而国营企业的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社会目标,其中包括提供就业机会、满足某些权势集团的特殊需求等。例如,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斯里兰卡政府在一些失业率高的农村落后地区建立了一些纺织厂和制糖厂。在整个70年代,阿根廷对其军队管理的工厂则实行了高度的保护。这种情况又使国营企业的效率极低,亏损严重。据统计,阿根廷的国营铁路使政府每天耗费100万美元①;墨西哥最大的钢铁公司(拉斯特鲁查斯联合钢铁公司)自1976年开工至80年代中期,累计亏损额已超过最初的投资额8亿美元,其产品成本是韩国同类产品的1倍②;1989年,巴西国营企业的亏损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4%③;1990年,委内瑞拉国际航空公司的亏损额高达4700万美元④。
其次,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使政府对工业实行一种高度保护政策。这种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高农业税,以及把资源供应集中于工业而大大削弱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对本国工业的保护主义措施削弱了本国产品的出口(当前,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只占17%);而旨在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的目标又因对输入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难填胃口而未能实现。这就造成了国际收支的大量逆差、外汇的严重短缺和外债的迅速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外债已从1970年的630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6520亿美元。至1982年,商业银行实际上已停止了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自愿贷款,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净转移总额(支付的长期贷款减去还债总额)已从1981年的净流入360亿美元变为1989年的净流出300亿美元⑤。
第三,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不仅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机构过份庞大,吞食了大量的财政收入。1974-1984年,冈比亚的公务员人数增加了1倍;在阿根廷和斯里兰卡的中央政府中,估计有1/5的工作人员是冗员⑥。政府机构庞大而引起的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加剧了财政状况的恶化和通货膨胀的加剧。而在此情况下,政府往往使公务人员的工资增长滞后于通货膨胀,从而引起公务人员的不满,出现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政府的过度干预本身就孕育着腐败。而公务人员的工资低和不满情绪的蔓延则加快了腐败的过程。大量出现的贪污受贿、裙带关系等不正之风,导致政府的管理能力急剧下降,并使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失去公平性,从而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甚至引起社会动乱,造成政权的频繁更迭。这种腐败是加纳文官政府于1981年和尼日利亚文官政府于1983年被军队推翻的主要原因,也是菲律宾政府1986年垮台的重要原因。
奉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一般都通过国家的干预把生产要素集中用于制造业,以生产出最终制成品来替代进口产品。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即主要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时期),这些国家通常都出现制造业发展的兴旺局面。但生产的发展往往需要进口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这就需要扩大出口以换取必要的外汇。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及时实现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实行经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扼制国家的过度干预所产生的上述种种弊病,扩大产品出口,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及时这样做。因而导致经济状况(包括制造业生产)的日趋恶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1963-1973年为8%,1977-1980年下降到5.8%,1981-1982年则已几乎为零。而在此过程中,只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时实现了从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从而抓住了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机会,并分享了这一机会带来的利益。例如,韩国于60年代就采取了外向型发展战略,通过调整汇率和利率促进出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70年代,为了促进替代重工业的发展,韩国政府曾一度加强了国家的干预,但在出现了财政赤字扩大、外债激增、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现象后,很快又在80年代初推行经济的自由化,从而保持了经济的增长势头。
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该报告根据各国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的类型把范围广泛的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4个组别(强烈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强烈内向型),并根据能够收集到的统计资料对这些国家(和地区)1963-1985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向型经济的实绩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内向型经济。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看,1963-1973年期间,强烈外向型组别和强烈内向型组别分别为9.5%和4.1%;1973-1985年期间,两组分别为7.7%和2.5%。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看,也以强烈外向型经济为最高(1963-1973年期间为6.9%,1973-1985年期间为5.9%),而以强烈内向型经济为最低(1963-1973年期间为1.6%,1973-1985年期间为-0.1%)。从国内积累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强烈外向型经济提高得最快,即从1963年的13%提高到1985年的31.4%,而其他三组别的这一比例则只是略有提高或出现停滞。此外,从总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平均比率(资金—产出递增率)、制成品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等方面看,外向型经济的实绩也同样好得多⑦。
面对世界经济的现实,特别是在拉美与东亚(和东南亚)由于推行不同的经济战略而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结果⑧之后,传统发展经济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1981年,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艾伯特·希施曼公开宣称,发展经济学衰落了;四年之后,迪派克·拉尔终止了他对发展经济学的贫困的指责,而代之以号召人们把它彻底埋葬。正是在对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中,特别是在对拉美与东亚的经济发展实践的分析和研究中,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在发展经济理论领域也悄悄复活了。
三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发展中国家同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样,也掀起了经济改革的浪潮。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应该首先指出的是,这种私有化的意义不仅是要把国有资产转移到私营部门,而且是为了更广泛地实践旨在稳定和开放某些经济领域(管理、价格、贸易和金融部门)的目标。因为,首先实行私有化,实行微观经济基础的改造,是相应改变宏观经济职能的基础。正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开始重新界定国家的经济作用。在私有化的同时,政府相应减少了国有企业获得预算拨款或信贷的优惠,减少了它们的产品获得关税或非关税保护的特权,并减少或取消了有关防止私人竞争者的法规。而所有这些改变,都有利于减少国家对整个经济的行政干预。
私有化是一项艰巨的事业。狭小的国内资本市场、不利的经济形势,以及工会和行政部门的反对都是私有化进程的障碍。因此,只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才提供了较顺利实行私有化的条件。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已有2/3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阿根廷政府已对两个电视台进行了私有化,并批准了电话公司、国家航空公司、国家石油公司的某些部分,以及主要供电公司合同的出售:智利已将那些传统上由政府控制的部门(如钢铁、石油和电信等)进行了私有化;此外,巴西和秘鲁也在进行经济私有化的改革⑨。拉丁美洲私有化的特点是大量外资参与了私有化过程;私有化的目的除了加强私营部门的积极性外,还在于用私有化的收入来弥补财政赤字和偿还外债。其中,墨西哥在1990-1991年通过私有化获得了840亿美元的收入。此外,有些国家则通过债务资本化⑩来偿还部分外债。1985-1991年,智利的外国投资者通过债务资本化而获得的股份,约占该国被私有化的9家大企业股份的17.4%;阿根廷通过债务资本化则使政府减少了70亿美元的外债(约占欠商业银行债务总额的20%)(11)。除拉丁美洲外,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规模或许小些,但它们对明显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也先后实行了私有化。例如,在科特迪瓦,供水系统已属私营部门;在多哥,纺织企业已卖给了外国投资者;等等。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尚属起始阶段。但从业已私有化的企业看,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智利的电话公司在私有化后,由于其利润率提高,到1991年初已新增投资3800万美元用于更新电话网,从而使公用电话数量增加了14%,新线路增长了8%(12)。此外,由于国家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人部门的积极性已初步调动起来。如在私有化成效较大的墨西哥,80年代外逃的一些私人资本已开始回流。
(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
为了提高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经济的活力,许多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国内市场的过度干预,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80年代,加纳除了在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私有化方面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外,还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在价格改革方面,它大幅度提高了谷物、可可、咖啡的收购价格,从而加强了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并取消了出口许可证制度,放宽了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在金融改革方面,它改组了银行,使利率自由化,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证券市场加强了监督。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市场化改革措施,促进了加纳经济的发展。自1984年以来,加纳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6%;通货膨胀率由1983年的123%下降到1988年的25%;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充足并有余粮出口(13)。世界银行曾确认,加纳是非洲经济改革最成功的国家。
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的经济改革也颇有成效。这除了进行较大规模的私有化外,还与它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有关。近年来,墨西哥政府放宽了对大型工业(包括敏感的玉米面饼制造业和大卡车运输业)的管制,放开了主要商品的价格,并实行银行的再私有化。这些都有利于市场关系的成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南亚,印度的工业从未发挥它的潜力,制造业仅占GDP的较小一部分。这与国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有密切的关系。在80年代中期,开办一家工厂、每年增加5%以上或每5年增加25%以上产量、生产一种新产品或工厂迁址,都必须申办工业许可证。这就大大限制了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印度实行了部分自由化的改革,放宽了进入市场和扩大生产规模的限制。这些改革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三)实行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推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参与,也是推进经济市场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肯尼亚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外向型农业起了重大的作用。据统计,肯尼亚出口农业创造的价值大约为其劳动成本的5.94倍;而为内销进行的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则只有其劳动成本的1.16倍。也就是说,内销农业的收入只能满足农民自身的生活需要,而出口农业则使农民能获得大量剩余现金收入(外汇)。正因如此,肯尼亚出口农业创造了该国全部外汇收入的60%,从而为其建立城市现代化经济部门提供了大量资金(14)。
在实践的推动下,特别是在东亚外向型经济所取得的成就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把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作为其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1985年,墨西哥对其对外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它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取消了3/4以上的进口许可限制,关税平均降低了约一半;并大大降低了出口税及对水果和蔬菜的出口限制。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出口加工业的发展。1987年,其制成品出口已超过石油出口。1989年,墨西哥还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从而加快了外资的引进。1991年6月,墨西哥与美国和加拿大在多伦多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使墨西哥的外向型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危机和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使发展中国家普遍掀起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应当指出的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尚未得到根本的改造,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依然存在。这就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市场化,因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制度创新的艰巨任务。而且,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市场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这又出现了政府干预手段的超前使用(而在西方国家,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大量使用政府的干预手段的)和市场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发展。因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之间已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不得不割断或调整它们的这种过于密切的联系,这又增加了市场化的困难和复杂性。正因如此,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还只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在非洲,改革进程更为迟缓。但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将会继续向前推进。
注释:
①〔美国〕《时代周刊》,1991年4月8日,第29页。
②贝拉·巴拉萨等编著:《拉美走向恢复经济增长》,1986年出版第143页。
③〔墨西哥〕《视界》杂志,1990年10月15日。
④〔美国〕《西半球档案》杂志,1991年9月,第5页。
⑤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8页。
⑥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30页。
⑦参阅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84-85页。
⑧在拉美,只有哥伦比亚没有拖欠外债;而在东亚和东南亚,则只有菲律宾在经受债务危机。
⑨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44页。
⑩所谓债务资本化,就是投资者(即债权购买人)在二级市场上以打折扣的价格购得债权后,到债务国中央银行将债权贴现成当地货币,再在被政府确定为私有化对象的国营企业中进行直接投资(即购买其股权)。
(11)参阅〔美国〕《西半球档案》杂志,1991年9月,第4页、第10页。
(12)〔英国〕《拉美特别报道》杂志,1991年4月,第9页。
(13)参阅《世界经济》1991年第7期,第69页。
(14)赫·施密特:《是什么推动发展?》,〔联邦德国〕《发展与合作》双月刊,198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