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论文

PPP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论文

PPP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游灿宇,杨 璐,吴晓严

(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 PPP模式从国外发展而来,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大量研究文献对该模式研究的基本情况,从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角度进行研究综述,力求能通过他人对PPP模式优化工程项目中的财务等风险的研究分析,实现工程项目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PPP模式;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

0 前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社会各方面建设的不断优化与完善,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势辽阔,城市基础设施覆盖面仍有很大的空缺。人民群众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缓慢,造成了公共设施和服务供需之间矛盾突出。为解决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了社会资本的力量。鼓励发展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推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又能带动私营企业的规模发展,促进区域性就业,进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公私合营是适合我国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从2014年开始我国政府正式下文推广PPP模式以来,PPP模式在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势头高涨当然,至今PPP项目已有超过7万亿元规模的项目落地。当然,任何事物在不同的大环境下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发展的PPP模式过程中,也必将经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目前,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走过5个年头,PPP模式的发展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国家层面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完善,缺乏成熟的PPP经验;政府占据主导,却过于重视PPP的融资功能;PPP项目实施规范化相对不足,政企双方缺乏契约精神……因此,在PPP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以期保障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实现PPP项目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PPP项目的研究十分丰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拟从PPP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等方面对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PPP项目风险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

1 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为政府与私人组织进行的合作关系。该模式最早由英国提出,并在欧洲国家流行开来。西方国家对于PPP工程项目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大量学者通过结合理论与现实实践经验提出了丰富且极具价值的意见和研究成果。

步骤3:计算综合风险评价云模型。将准则层风险指标的特征值数据结合权重(22)的值,通过式(18)~式(20)计算可得特征值,综合云模型与标准云模型在Matlab中进行比较,风险等级图如图2所示。

梦想给人带来美丽,带来激情,而信念则让人感动、让人震撼。信念不仅是一份动力,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执著、一种坚持和一种使命;信念促使我们将点点滴滴的平凡和琐碎积聚成宏伟的蓝图与不朽的丰碑,信念促使我们朝着第 20卷、第 30卷,以至无限卷的前方一路前行,一路奋斗与攀登。

由于PPP模式在我国属于后起之秀,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相对西方国家较为落后,2002年李秀辉学者最早提出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以引用PPP模式,至今我国学者在PPP项目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创造出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且仍在探索升华之中。 2015年5月,国务院推出《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部署推广PPP模式,对冲经济下行风险。随后,财政部、发改委均出台大力发展PPP模式相关政策及部署安排。此举对PPP模式在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从项目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等角度进行风险管控,因而PPP模式也应该在这些环节发挥作用,以确保PPP模式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2 PPP项目风险识别综述

水汽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水汽通量是表征水汽输送的重要物理量,它表示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含量,代表水汽水平输送的强度,物理意义为每秒钟对于垂直于风向、一厘米宽、一百帕高的截面所流过的水汽克数[14]。水汽通量通常用来判断水汽来源、水汽的输送方向和强度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从850 hPa水汽通量和风场图(图3)可见,“尼伯特”台风在苍南地区引发的暴雨过程水汽由强东南风急流输送,来自东海的水汽通量最高达20 g/(s·hPa·cm),苍南又在台风倒槽曲率最大处附近,可引起大量水汽在该地辐合。

对PPP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可以采取定性的评价也可以进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测评,但是定性评价所获得的数据并不能量化地反映项目风险,因此,其参考作用并不十分可靠。而定量评价则能够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对实际项目实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虽然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因素同样存在,且更加复杂。由于社会公共基础建设项目工程量较大,建设周期较长,耗资巨大,而此过程中又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为了保障项目的良好实施,必须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外对于风险识别方面已经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下面列举部分近年国外关于PPP项目风险识别的研究成果。

刘新平等[13](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公私合营的项目中,各参与方的利益与相应的风险承担部分都应当协调好,尤其是风险承担的分配必须与项目回报一致,并且应当设立合理的上限。对公私合营进行PPP项目合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正面的风险分担指导之外,国内学者同样用成功或者失败的实例来佐证风险分担的必要性和严谨性,从而汲取经验和教训。亓霞等[14](2009)等通过对我国近30年来16个失败的PPP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导致这些PPP项目失败的13类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特有形势下发展PPP项目的经验和惯例。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之外,国内学者在对风险分担进行深入研究以后,运用相关的理论模型对风险分担进一步挖掘合理性和适应性。王蕾等[15](2017)采用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风险分担模型,并对合作博弈模型的解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以某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求得最优风险分担比例。有维宝等[16](2018)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双基准法相结合,进行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的构建,并借助Matlab软件,选出最适合的参与方作为风险分担的承担者。为后期PPP项目风险分担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总之,针对不同的PPP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主客观原因进行风险分担。

3 PPP项目风险评价综述

N El-Sawalhi等[2](2014)通过专家调查的方式,筛选出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带来风险最主要的因素是政治动荡、合同约定缺陷以及政策法规不健全。Han等[3](2011)指出,实践过程中的风险可能导致PPP项目的失败,主要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建设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评估。Yuan等[4](2013)指出,PPP项目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转交给政府,其后续的管理问题研究较少,而残值风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学者对残值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六个关键影响因素,即产品或服务性能缺失、功能问题、盈利能力或再融资能力降低、可维护性恶化、可操作性下降、无可持续性。

国内学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与实例相结合验证模型,对PPP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李妍等[8](2015)运用优化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城镇化背景下 PPP 项目风险进行评价。并通过上海某案例进行了验证,为实践中PPP项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冯东梅等[9]构建基于五元联系数的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五元联系数的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能明确风险态势,实现从动静结合角度对影响PPP项目的风险因素的准确有效控制。刘宏等[10](2018)采用改进的ANP方法,构建出DEMATEL-ANP模型,通过该模型求得系统指标的混合权重,利用因果图结合混合权重对PPP项目融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为PPP融资风险评估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

4 PPP项目风险分担综述

双向客流换乘容易产生客流拥堵和交叉,大大降低了换乘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因而单向换乘客流的设计势在必行。本次设计采用两个换乘通道与2号线连接(见图3),以便于组织单向循环客流,提高换乘效率。

对于PPP项目风险分担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Liyin Shen等[11](2016)利用国内某重点PPP项目主要风险因素的原始数据,采用SPSS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建立了融资风险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还表明,融资风险因素是特定购买力平价项目中最重要的因素。Ameyaw等[12](2015)认为公共和私营单位根据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行适当的风险分配是对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模糊集理论和方法概述与风险分配的原则,建立风险分配模型,协助公共部门在 PPP 合约中建立高效的风险分配策略和发展平衡风险分配方案。

我国学者对于PPP项目风险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PPP项目风险识别的研究进行了丰富。邓小鹏等[5](2009)在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的关键风险中,通过对专家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20个关键风险因素,并将其归纳为5项主因子,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郭凯等[6](2017)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PPP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PPP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政治风险、建设运营风险、金融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PPP项目风险因素和建议。王凯妮等[7](2019)将财务风险预警理论引入可行性缺口模型,计算财务数据对轨道交通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敏感性系数,以此来识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运营期的主要风险,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5 总 结

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对于PPP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这几方面的大量文献研究之后,笔者发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剖析。

1)在风险识别上,国外的研究理论均较为完善,但是在研究我国PPP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体系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理论,应当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因素以后有针对性进行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此外在风险识别分类上合理性仍需加强,做到严谨可行。

2)风险评价方面,现有的风险评价体系各有不同,优缺点明显。大多数都是将风险因素作为静态概率来对待,但是在实际项目中风险因素会随着时间和阶段的推进而变化的,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应该建立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对实际项目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做到随着项目的深入而进行修正和调整,保证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动态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关于风险分担,目前对于不同的风险分担模式之间的区分还较为模糊,且不同分担方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尚不清楚;其次,参与PPP项目的各方参与者还要想方设法地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以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者,政府部门作为PPP项目的主导者,应当设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政府部门要如何做才能确保社会利益和国有资本持续增值;另外还要考虑到的是,在工程项目进行不同类别的PPP项目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采用的方法并不一致,是否有更加科学的、适应性更强的风险评价方法及风险分担机制。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兴科学技术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得PPP模式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

[ID:008480]

参考文献:

[1] 李虹,黄丹林.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14,35(6):133-135.

[2] EI-Sawalhi,N. I. & Mansour,M.A. Preparati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 Projects in Palestin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Technology,2014,1(2):52

[3] Han T Y,Han W,Shan Y H. Risk Evalu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of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C]//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1:1-4.

[4] Yuan J,Chan A P C,Xiong W,et al. Perception of Residual Value Risk 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3,31(3).

[5] 邓小鹏,李启明,熊伟,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的关键风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8(12):55-56,59.

[6] 郭凯,孙慧.我国PPP项目的风险识别:基于因子分析方法[J].地方财政研究,2017,14(10):42-46,53.

[7] 王凯妮,邓小鹏,赵超.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阶段风险识别[J].建筑经济,2019,40(2):36-39.

[8] 李妍,赵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PPP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15,33(5):17-23.

[9] 冯东梅,徐雨函,贾崇.基于五元联系数的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3(6):1-5.

[10] 刘宏,孙浩.基于DEMATEL-ANP的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8,26(1):131-135.

[11] Liyin Shen,Vivian W.Y. Tam,Lin Gan et al. 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for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Projects[J].Sustainability,2016,8(3).

[12] Ameyaw E E,Chan A P C. Risk alloca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water supply projects in Ghana[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2015,33(3):1-22.

[13] 刘新平,王守清.试论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和框架[J].建筑经济,2006,27(2):59-63.

[14] 亓霞,柯永建,王守清.基于案例的中国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4(5):107-113.

[15] 王蕾,赵敏,彭润中.基于ANP-Shapley值的PPP模式风险分担策略研究[J].财政研究,2017,38(6):40-50.

[16] 有维宝,王建波,刘芳梦,等.基于GRA-TOPSIS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8,35(3):15-21,27.

中图分类号: F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11( 2019) 10-0202-03

DOI10. 3969/ j. issn. 1672-4011. 2019. 10. 097

收稿日期: 2019-04-22

作者简介: 游灿宇(1994-),男,安徽安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标签:;  ;  ;  ;  ;  

PPP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