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课本内涵指导学生文化作文论文_袁卫清

深挖课本内涵指导学生文化作文论文_袁卫清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 宣汉 636150)

提倡学生写出精彩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审视话题,从而写出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掘课本文化,切实把教材看作是文化宝库(其实它就是一个文化宝库),将古典文化的诗章文句与现实生活链接,转化为生活感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以下是作者 探索体验,供同仁参考。

一、学会文化积累

看雨,会想到学过的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 就会写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可见,单是语文教科书,文化内涵何其丰富!

文化积累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立足教科书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换句话说就是要关注课本中的具有文化喻指的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事(文化典故历史细节)、物(文化物象如柳、菊、月等),将其归类入脑。学生“十年寒窗”应该有所积累,“李杜”总该知道吧;古人“折柳”以示惜别的风俗总该了解吧!

二、学会运用文本文化资源

我们说教材是文化宝库,完全可以将这些底蕴丰富的素材成为我们作文的句子,即底蕴成句,把含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表达成句。底蕴成句的格式一:议论+n个诗文句或诗文句的意境。

例一、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生活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是峥嵘岁月之中的万类霜天,而不是“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不是陶源明“心远地自偏”的自我安慰,更不是“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二、生活需要宽容,只有“面朝大海”,才有“春暖花开”。

例三、人生是一个舞台,也许你是一位“孤独的收割人”,也许你是一匹“把头沉重地垂下”的“老马”,也许你是一棵和树站在一起的“木棉”,但你必须要去作一名积极拥抱生活的勇者。

例四、生活需要自知之明,邹忌不为美言所左右,真切地认识了自我;勾践历经会稽之耻,认真地反省了自我;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地造就了自我。

以上是将某一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文句“议论”的一个例证。

底蕴成句的格式二:化用或引用n个诗文句+议论

例一、烛之武智退秦师,解郑于危急;触龙智劝赵太后,长安君作齐人质;邹忌巧谏齐威王,齐国“战胜于朝廷”;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并吴,无一不说明,人生需要智慧,智慧就是力量。

例二、爱君,则要“面刺寡人之过”,不能使“王之弊甚”,而要令其清正廉明;爱民,则需与民同乐,不能使民不聊生,而要令其休养生息;爱子,则必须为之“计深远”,不能使其无功而受禄,而要令其“有功于国”。这便是爱的内涵,爱的真谛。

例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生活的逆境不是“拦路虎”而是“助推剂”。

例四、也许你还没有开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许你还未顾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也许你还未来得及“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要心慌,不要着急,生活是会包容一位拥有热心肠的你。

例五、你可能是三月不飞的“柳絮”,你可能是三月不揭的“春帏”,你可能“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但是你不要去伤心流泪,你只要活得有理想、有态度,人生就同样美丽且有意义。

以上引用或化用的诗句、文句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的课文,意在提醒高一学生注意文本的文化资源。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力争活学活用,明白文本所包涵的写作素材是底蕴写作的资源和基础,作文的题目、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诗文,丰富作文内涵,增加作文文采。要有意识地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将相关历史人物与表现该人物品质、思想或性格等特点的诗文句子相结合,共同表现文章主题。

以上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剖。你只要抓住名人名言名事组合再与议论相结合就行,让议论对组合的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与文章主题挂钩,这样使纵横散乱的诗句、人物、故事挂在主题的红线上,共同为表现中心服务。这样的段落,已经是文章的重要片段。有底蕴,有文采,有厚度,更有深度,仿佛广阔的文化天幕上,露出一丝丝诗句和名人名事的曙光,随着文字的铺展,一轮鲜亮的红日主题,喷薄而出,美的红潮漫过原野,瞬间点燃读者的共鸣。

这样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底蕴文章的魅力和阅读的快感。难怪有人说:“背三篇文章进考场”,就是要点燃文采!

论文作者:袁卫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深挖课本内涵指导学生文化作文论文_袁卫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