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上海复星”收购“重庆药友”的实证研究

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上海复星”收购“重庆药友”的实证研究

李秀琴[1]2003年在《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上海复星”收购“重庆药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最普遍的运作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并购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的核心手段,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在未来几年中,我国企业将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 在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行为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并购交易的精髓,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它不仅是双方讨价还价的依据,而且是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基础。 本文在引言部分,阐明了研究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企业并购中常常采用单项资产加总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指出,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种类多,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科学合理性,也有缺陷与不足,因此在方法选用上,要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与特定并购活动相适应的评估方法,以期达到对目标企业评估的明确性与科学性。 本文正文部分首先对企业并购研究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一下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国内外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对贴现现金流估价法的分析比较详细和深入,其中对其贴现率、增长率、现金流等基本参数的确定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也介绍了另外两种估价法即比率估价法和期权估价法的基本情况及其适用范围。关于在并购这种特殊情形下,提出了一些适合不同企业及其不同性质资产的价值评占模型,并介绍了处于周期性公司、经营困难中的公司、非上市公司等特殊情况下贴现现金流估价法的运用,以及并购中协同价值的计算等。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运用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对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进行了验证,从而提出在并购重组中如何有效地规避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这将对以后一浪胜过一浪的并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李沐纯[2]2010年在《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并购作为企业推行多元化、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是迄今为止在资本市场上最具诱惑力的扩张方式,其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占据着国际学术领域的重要板块。医药作为典型的R&D驱动型高新技术行业,在最近一轮并购热潮中,跨国医药企业十分注重借助购并获取相关的技术与知识资产,在并购目标的选择方面十分注重借机弥补技术不足或缺陷,以增强或补强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对应,通过并购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的典型动因之一,这种现象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大环境,以及“新医改”的逐步实施,我国的医药行业必然面临着一次空前变革,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成为行业与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尤其是对基于技术获取动因的购并行为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仍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以我国生物医药板块的上市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回顾了并购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外并购研究的主流文献,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并购理论中的新发展,也即企业并购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探究“并购财富效应损益之谜”提供了崭新视角。本文遵循“战略导向(动因)——资源整合(行为)——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绩效)”的逻辑思路,选取我国深、沪两市医药板块的91家上市公司在2004-2008年的相关数据,客观探讨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和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于企业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并购行为对并购后自身的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在这一时间段内,并购次数较多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发生并购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好。第二,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4-2007年期间的160余例并购事件来看,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并购后自身的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相比,基于非技术动因的非技术购并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并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第叁,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期间发生的50余例技术并购事件的经验研究表明,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以及技术相关性对于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具体来看,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并购双方的技术相关性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非线性影响(倒U型),也即,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技术过于相似或过于无关都不利于并购后自身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第四,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期间发生的50余例技术并购事件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对技术并购中目标方绝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也即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越强,目标方绝对知识规模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越显着。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和并购事件两个层面深入探究以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第一个层面表现为企业的并购行为(衡量并购频繁程度的并购次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第二个层面表现为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知识规模、技术相关性等特征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的调节作用,不仅丰富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并购行为与绩效的研究视角,而且扩展了我国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的关系研究。最后,本文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胡玲[3]2003年在《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文中指出企业并购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手段,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在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的加剧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成为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1)并购失败的可能性要大于成功的可能性;(2)并购的价值创造源于后期的整合工作,并购后整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本文试图从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入手,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并购后整合分析框架,探求通过有效的并购后整合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而企业并购是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并购后整合中,只有通过有效的企业能力管理,即紧紧围绕着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保护、转移、扩散和提升,并购才会真正创造价值。学者们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很多,对什么是核心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知识观、资源观、组织和谐和文化观四个研究视角。从上述四个视角来看,企业核心能力内化于企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主要体现为关键的技术和技能、企业内部的独特的知识集合、组织和管理机制、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其载体是个人和组织两个层次,因而影响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的企业子系统关键在于技术和研发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企业文化子系统之中,因此,本文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优先级,选取以人力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机制整合、技术和研发整合四个子系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这也是通过并购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重点关注的领域。 具体而言,本文所建立的并购后整合的分析框架大致如下: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整合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这关系到以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有效联结,关系到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保护核心能力的载体不被破坏,才能推动并购后双方能力和资源的转移与扩散。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二是关键人员的保留;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整合;四是裁员问题。 二、在企业并购中,由于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整合、组织整合、技术整合和运营整合的效率,进而影响到并购双方资源和能力的单向或双向转移。因此,文化整合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子系统整合的效率而处于并购后整合管理的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企业并购的绩效。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是决定并购绩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因而,为了减少后期整合中不必要的文化风险,同时发挥文化协同效应,在并购目标选择时就应该从双方文化匹配性和协同性的角度考察。并购后的文化冲突本质上源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但也取决于一些非文化的因素,主要权变因素包括文化整合的模式、并购后双方对整合模式的认同度、并购双方组织文化适应性、多文化宽容度和并购的规模等。文化冲突积极的一面在于,迫使公司领导层去思考什么是最有利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并可借此机会进行文化改良或文化变革。有效的冲突管理能够使并购双方在如何管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实现并购的潜在协同效应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在并购双方组织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淡化企业文化冲突的消极影响,促进包括关键技能、知识等核心能力在并购双方的单向或双向转移和扩散。根据并购战略、双方文化优劣和强度大小、文化适应性等因素,可以将并购后文化整合模式划分为以下五种:吸纳式、分离式、融合式、变革式、消亡式,每种模式下组织的相互作用程度以及能力和资源的转移、扩散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对文化边界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基于核心能力的文化整合是运营整合的基础,有效的文化整合能有利地促进能力在并购双方之间的单向或双向转移;文化整合的目标是以并购为文化变革的契机,创建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 叁、本文将组织机制整合分为组织结构整合和组织制度整合两个层面分析。组织机制整合的目的和功能在于:营造企业的组织核心能力;促进并购后企业其他层面核心能力的转移、扩散和提升。并购是企业制度变革的一个有效途径,并购后组织制度整合包括管理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整合两方面内容。在组织结构整合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是集权化与分权化管理的一般性模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是并购类型与战略。不同的组织结构设计将导致并购后能力和资源的转移、扩散程度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组织机制整合需要遵循的几条原则:协调性原则、快速转移原则、与战略匹配原则、全面创新原则以及精干、快速和灵活性原则。 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本质上是技术创新能力。并购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捷径,在高科技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尤其盛行;通过并购也可以实现核心技术能力的扩散,从而分摊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和研发整合,包括四部分内容:整合研发系统、整合信?

吕竺笙[4]2005年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文中研究指明并购是兼并与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简称,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并购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管理协同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投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自1998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来,并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亟待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从经济利益理论入手来解释企业并购这一经济行为,认为不同的并购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并购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成均衡的结果;第叁章分析了企业做出并购决策过程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分析,以及纵向与横向情况下的一次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第四章就并购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结合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并购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在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就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利益博弈问题展开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动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于并购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描述,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并购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其次,论文在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并购并提高并购的效率,关键还在于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叁,本文就协调企业并购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经济的对策、法律的对策等;最后,文章运用了较多的博弈论方法对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对并购利益关系研究的尝试以及作者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充实。

黄丁毅[5]2008年在《制药行业并购目标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制药行业存在“多、小、散、乱”的局面,行业集中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而并购重组正是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但从历次并购的结果来看,失败的案例居多,分析其中的原因,最主要集中在两点:并购目标的选择和并购后的整合,前者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制药行业并购目标选择上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制药行业并购目标选择的具体过程,即明确并购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目标企业选择标准——目标企业的搜索——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谨慎性调查——建立指标体系对备选目标企业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目标企业选择中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的核心环节,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价值评估的五类方法:成本法、市场法、贴现法、EVA法和实物期权法,分别讨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在借鉴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制药行业的特点,指出制药行业并购目标的价值评估还是以贴现法较为合适。对目标企业进行初选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将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目标企业选择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此评估企业并购中的多个备选企业,从中选择最优目标企业,最后以DB制药集团为例,具体分析运用AHP法确定并购目标的方法。

刘凯夺[6]2018年在《医药类上市公司估值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重组愈演愈烈,拥有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大企业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企业估值在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中十分重要。医药类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研究企业估值有利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促进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医药企业的估值结果也可以验证企业制定的战略和计划是否正确,帮助企业及时进行调整,推动医药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医药行业企业的估值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运用相对估值法研究过程中,选择可比企业时比较主观,没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二是在估值过程中,往往直接选用常用的估值模型进行估值,没有从医药行业视角对估值模型的适用性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企业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其次,本文论述了企业估值、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定权法等相关概念,分析了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以及两类估值方法对医药企业的适用性,并决定研究相对估值法在医药行业的应用。第叁,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比企业的选择进行优化研究,建立了可比指标体系,分析了选择可比企业的步骤,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第四,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确定各医药子行业适用的估值模型,并进行估值的实证分析,验证估值模型的适用性。最后本文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估值建议,进行研究展望。研究结论是:(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比企业进行评分,提高了可比企业选择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能够确定不同医药子行业适用的估值模型。(3)各医药子行业适用的估值模型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论文贡献在于:(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使医药企业估值时可比企业的选择更加客观准确。(2)结合各医药子行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确定各子行业适合的估值模型。

参考文献:

[1]. 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上海复星”收购“重庆药友”的实证研究[D]. 李秀琴. 重庆大学. 2003

[2]. 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D]. 李沐纯.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 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D]. 胡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4]. 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 吕竺笙. 复旦大学. 2005

[5]. 制药行业并购目标的选择研究[D]. 黄丁毅.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6]. 医药类上市公司估值研究[D]. 刘凯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

标签:;  ;  ;  ;  ;  ;  ;  ;  ;  ;  

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上海复星”收购“重庆药友”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