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知视角下玻璃材质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_张玲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其重视度越来越高。赫勒在《空间句法:组构机器表征、算法》中说到对于建筑的定义,他将其定义成一件事务或者一种活动,在描述建筑体验的过程时,一方面要描绘它的物品属性,另一方面要描绘它形成物品的思维过程,满足这两点条件才会称其为建筑。这样的表达让被描绘对象在表征上有形式上的同构关系,在思维解读时组构的形成过程体现逻辑关系。基于这样的论述,我们对于空间关系可以理解为空间以任何形式的连接。而这样的连接都作用在建筑界面上,这样的联系让客体对空间有了明确的空间感知。空间感知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受周围空间的过程,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有2/3来自眼睛,所以空间感知大部分由视觉来支配。玻璃作为建筑界面,侧重于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本文通过对玻璃材质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玻璃材质在空间表达上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空间感知;玻璃材质;建筑界面

引言

玻璃材质的历史源远流长,第一块类似玻璃材质出现在五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中国最早的玻璃大概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玻璃材质主要用来制作日用生活器皿和装饰配件。我国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出土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剑格正面就镶嵌了蓝色玻璃做装饰。

1玻璃材质概述

家居装饰材料种类多样,木质坚实古朴,耐用经看,但密度过大,移动上不方便,占用空间率非常明显,皮质装饰华贵优美,但价格昂贵,使用功能上褒贬不一,而玻璃材质透明洁净。装饰效果多变,可华丽、可古朴,空间上可提升明亮,通透的开放感,故玻璃材质在装饰家居的首要特点是能营造出开放式空间感;玻璃材质的装饰品本质上是玻璃,是由石英砂,石灰石,纯碱等物质通过优化配比混制而成的成品,没有任何产生甲醛的物质材料,在使用上减少消费者的担忧,为家庭营造真正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由此可见,玻璃材质的家居物品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玻璃材质的家居装饰品还具有层次丰富的特点,玻璃的透明性和通光性给很多海洋馆和大型灯光秀场带来了无可复制的绚丽效果,由此可见,玻璃材质的家居装饰品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设计成隔断,重复,藏而不露,含蓄深沉等等更为丰富的层次感,让家居设计看似无形,却又神秘看似无光却又耀眼,看似坚硬稳固却又深浅可塑,整体上给人一种浪漫的设计感觉,对家居的居住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如此,玻璃材质的家居装饰品,还可以在原有玻璃材质基础之上,雕刻一些纹理,绘制一些色彩,丰富玻璃的形态和颜色,让家居整体呈现多样绚丽的姿态。

2空间感知视角下玻璃材质在建筑界面的应用

2.1从肌理角度出发

材料质感是表现材料真实性的元素,是原始材料在建筑界面上的再现表达,创新的方向应该是运用质感转换手法进行设计表现,例如建筑界面中的传统材料石材,石头的质感是坚硬的、冷漠的,如果将石材的质感通过技术手段用玻璃表达出来,那么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感知就会有全新的感觉,引发人们对建筑的全新审美,维尔阿雷兹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安联总部办公楼外立面,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馆上石材纹理被抽象化,通过烧结技术使之出现在玻璃上,形成类似天然石材的效果,这样石头和玻璃就实现质感转换。亦将原本的质感通过变化、排列、重组、集合成另一种新质感,从而实现创新应用,质感转换通常能体现材料的表现力,增加对空间环境的细节信息,这是材料质感特性的成果。

2.2从色彩角度出发

运用玻璃固有色和与光线相互作用的特点,在建筑界面上寻找创新运用方法,常见的手法有反射、折射、色散等。技术条件仍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对光认识的不断深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光线经过特制玻璃的折射与反射,被分离为光谱上不同波长的光,将这一特性应用在建筑界面上,墙面成为画布,光线成为画笔,让建筑界面呈现出多变而璀璨的面貌。在视知觉的感知方面传递出新的理念和感受。

2.3从形的角度出发

对材料形的关注一直是设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从历史复杂装饰纹样的建筑界面到现代主义几何化的界面,再到参数化设计的参数化界面,建筑界面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多变,打破平立顶的界限让整个空间浑然一体似乎成了一种趋势,形的变化是在现代主义批判中演进的,它通过交叉学科的话语激发形态的活力,其开放式设计理念对形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学科交叉创新,固然能带来一些新奇的形,但也存在着风险,陷入毫无根据的虚无中去。材料形的创新主要从变异、数字化、模拟等手段,玻璃界面得益于工业技术的发展,玻璃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时复杂形也可定制。基于参数化设计,形多以流线型出现,这加强了建筑界面在空间感知上的整体性,MVRDV新私宅CasaKwantes流线型的落地玻璃幕墙环绕整个起居空间,围绕着住宅的中心———一棵橄榄树。这样的建筑界面创意是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回应。总之形具有城市的变异特点,更具有生态的变异特点,具体要看设计师对知识的整合和表现方式。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建筑界面形的问题,把建造视为自由的、开放的,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响探索,立足空间感知,给予人文关怀,创造出满足人们综合需求的建筑。

2.4从质感角度出发

肌理的表达多是在材料对比中呈现的,肌理往往呈现出大小、方向上的丰富变化,在处理单一材料肌理变化时可以根据比例、节奏等因素的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材料肌理,例如平面玻璃变成表面复杂的形式,改变固有的平衡感,增加材料在感知上的运动感。如图1为日本实验性材料的创作,玻璃表面被分成5cm×5cm的正方形网格,不同角度的平面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最后的连续变化的效果,从透明材料中折射出的风景如融化在玻璃中的冰块,又像是在河底摇曳的水纹,具有神秘的魅力。光线和颜色经过材料的反射随机变化,异常迷人。

图1玻璃质感的创作

2.5玻璃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

单一玻璃界面变化是有限的,结合其他材料在建筑界面上的应用能表达出更丰富的空间感知,一些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形式是平淡的,但由于外立面创新性应用材料表达,使建筑呈现出耳目一新的形态。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在未来将会出现更丰富的表达方式,玻璃综合其他材料特性,将几种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并在某一点充分结合。通过对材料不断的挖掘、探索、组合,不仅可以在建筑界面中表达不同的空间感知,而且能让建筑空间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当下,建筑界面在设计中材料的语言已经展现出重大的突破,打破单一的表达模式,不仅仅是满足结构或是功能上的需求,而是更多体现出材料的魅力。如石上纯也xVi-jversburg公园扩建项目,玻璃与石材相结合,并且玻璃作为支撑结构的表现方式,让玻璃在这个项目中大放光彩。

结语

将玻璃作为建筑界面应用已经是成熟的应用,如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和功能需求,研究玻璃材质的特性,紧跟科技潮流,势必对建筑界面产生巨大影响。玻璃材质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建筑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利用玻璃的诸多特性将给建筑界面表达带来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曹光辉.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艺术科技,2015,28(1):181,102.

[2]孙珺.室内设计中玻璃艺术表现语言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邓凌云.变异:建筑形态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论文作者:张玲

论文发表刊物:《房地产世界》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  ;  ;  ;  ;  ;  ;  ;  

空间感知视角下玻璃材质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_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