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审美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审美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有感于通行美学原理对审美活动的抽象、直观理解和对审美意义的片面认识,本文力图从人类活动的角度,重新审视审美活动及其意义。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态,它遵循人的活动的一般原则,即克服人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同时,它又是对实践活动的有限性的超越和理论活动对人的目的性的悬置的修正。因而,审美的职能就在于:一方面,它是对现实矛盾的否定和克服;另方面,又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动,对人的提升。

关键词 人的活动;审美活动;实践活动;理论活动;人的全面发展

“对事物、现实、感生,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是我们一些美学(原理)体系的通病。 这种通病的结果是脱离人的活动,绞尽脑汁地去寻找什么“美的本质”、“美的根源”、“审美关系”等等实体性的问题;在审美功用问题上,由于其机械反映论的局限,把审美和艺术视作某种预成的、凝固的存在物,并用这存在物来对丰富、流动不息的人的生命、人的生存进行外在的规范,亦即认为审美具有教育和认识作用等。其结果,本来是人的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审美(艺术)活动变成了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的抽象原则,艺术也成了生活可有可无的点缀……。因此,我们的的任务是:重新找回审美对人生的本来就有之意义。从“人的感生活动”出发来审视审美活动。并从这一角度,也是唯一科学的角度,来看审美的职能或意义。如此,我们发现,审美既是对人的生存活动的局限和狭隘性的否是和批判,同时也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促动。在一定意义上,审美是对人的提升。

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人的本性遭扭曲的不满和抗争,是近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找到一条使人类摆脱困境、恢复人性的完整和生命的意义是思想家们思考的中心。也正是在这关注和思考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标举审美和艺术。

18世纪法国美学家席勒也许是看到人的完整正在成为“碎片”、现实又处于分裂之中的第一人。他痛苦地看到,古希腊人的那种完满人性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都处于分裂之中〔2〕,粗野和懒散这两个人类堕落的极端同时汇集在一起〔3〕,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也由于人性的分裂而处于分裂之中〔4〕。 总之,现实在席勒眼里是满目的黑暗。因此,他要寻找一剂治愈这痛苦的良方,审美和艺术就是他开出的良方。

“发达的美感可以改良习俗,对此好象无须重新证明。……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修养的鉴赏力则与它们的反面相连。……古代最有教养的民族,那里美的情感同时达到了最高度的发展。”〔5〕

在审美状态中,社会的分裂状态得以修补,物质和形式、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等一系列相割裂的现象重新统一在一起。因而审美的国度,是自由的国度,是对现实的否定:“在有教养的圈子里,在审美的国度里,人只须以形象显现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与人相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6〕因此, 席勒庄重地宣布:“让审美走在自由的前面……。人们在经济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因为正是通过美才可以走向自由。”〔7 〕不仅如此,在人处于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分裂中时,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来弥合这一分裂,从而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因为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而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所以结论是,在审美中,人是完整的人,“人只应同美游戏”,“只有人是完整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审美是人性的完成。”〔8〕

在席勒之后,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与他同样的结论,弗洛伊德就是其中之一。

弗洛伊德同样不安于人类生存的焦虑状态。但他把这种生存的焦虑归因于原欲。由于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的本我、本能日益被挤压,人性也因而被扭曲。因此,必须要给人找到一个出路,为原欲寻找一个释放的出口。换言之,必须让原欲得以“升华”。也正是这种升华作用,导致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当然也包括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艺术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升华,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对象或替代性满足。因此,艺术又是使人摆脱痛苦的一条途径,是使人性完整的重要方式。当然,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用本能的分析替代了社会历史的分析,但在艺术是对人的生存、生活状态的不满和抗争,是对人性的完满的升华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去幻想。未能满足的欲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9 〕艺术就是现实的幻想,艺术中呈现的正是现实中丧失的、缺少的。

“我们力图从虚构的世界中,从文字和戏剧之中,寻求某种东西,给生活贫乏以补偿”,从而我们在艺术中“找到了我们所渴望的那种多样化生活”,于是乎,“生活又变得有趣,生命又充满了意义。”〔10〕

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马尔库塞则看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体化技术统治使人仅仅变成工具、变成“单面人”,它使人本能遭受压抑和扭曲、处于麻木状态;而且,人的感觉也变得迟钝了。“人们只是从形式和功能上感知事物,而具有这样的形式和功能的事物就是由现存的社会预先给定的、制造的和使用的;人们只是感知社会规定的和限制存在的变化的可能性”。〔11〕换言之,由于技术统治,现实意味着感性本身的异化。那么,人如何求得解放?有趣的是,他在这里又是某种程度上对席勒和弗洛伊德的综合:“个人感觉的解放应该构成普遍解放的序幕,甚至是基础;自由社会应该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上。”〔12〕即,重要的和首先要做的是建立“新感生”,亦即新型的人。而审美升华或说艺术体验则是新感性生成的途径。在审美和艺术中,人的被压抑的爱欲释放在审美形式中:“审美之维可以作为一种对自由社会的量度。一个不再以市场为中介,不再建立在竞争的剥削或恐惧的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的天地。需要一种感性,这种感性摆脱了不自由社会的压抑性满足,这种感性受制于只有审美想象力才能构织出的现实所拥有的方式和形式。”〔13〕

不仅如此,艺术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它是一种理性的力量,揭示着一种在现实中被压抑和被排斥着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味上,新感性已成为实践:新感性诞生于反对暴行和压迫的斗争。……它认定了建立这样一个社会的权利:……感性、娱乐、安宁和美,在这个天地中成为生存的诸种形式,因而也成为社会本身的形式。”〔14〕因此,“艺术只是作为一种否定的力量才发挥其魔力。它只有在拒绝和否证现存秩序的意向生气勃勃时,才能叙说它自身的语言。”〔15〕

可见,席勒、弗洛伊德、马尔库塞均把审美和艺术标举为对现实及人的生存现状的否定和对人的提升。那么,他们的合理性有多大?让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的看法。

与上述三位思想家一样,马克思也对异化现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人生存的非本真状态、人性的扭曲满怀着焦虑:“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异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6〕并且,对异化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对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呼唤,一直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之一。还是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把“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以及“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称为“历史之谜”〔17〕,并试图给予解答。虽然当时的解答还是人本主义的、非历史的,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说“人性的复归”却一直是马克思所关注的。

这种关注,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的有关“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达和思想中。在马克思的一系列有关论著中,都谈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问题。而且,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也是由对私有制及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所造成的异化现实和劳动者的屈辱状态的否定和批判而生发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概括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并预言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占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进一步指出,自由活动在共产主义者看来,是“完整的主体”从全面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到了《共产党宣言》,则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

但,马克思与前人有着重大的原则区别,即马克思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看待人的发展问题的。因此,归根结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是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为根本条件的,是要从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感生活动中寻找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途径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既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8〕因此,对审美活动真实性质及职能的理解,必须从分析人的活动入手。

对于人的活动而言,一个确证的事实是,人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解决人与世界的对立而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使自己的目的对象化于外部世界,从而建立起人与世界的和谐自由关系。也正是在这种关系中,一方面,外部世界与人的对立得以否定和克服,另一方面,主体的能力也得以发展和提升。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下,人的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迄今为止人类所进行的活动,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形态,即实践活动、理论活动和审美活动。它们对于人的解放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基本原则确立之后,还必须对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人的活动的第一个形态是物质实践活动,它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它对人的发展无疑起的是基础作用。然而我们同时必须看到,物质实践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领域并不能得到完全实现。因为,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其目的的直接性,它是直接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它必须遵循自然的必然性,不可能完全摆脱它。实践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是对这种必然性的扬弃,以便在最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即“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19〕。因而,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所能够实现的只是人类能力的有限发展、一种有限的自由。在这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只能作为绝对的无限的追求和目的存在。而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20〕

理论活动超越了主体的直接目的性,它是以对客观世界必然性的认识为指归的。它不是要对世界进行改造以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表现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这里,主体的目的性被悬置,对必然的服从成了最高原则。然而,透过这一表层,我们也可以看到理论活动归根结底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把握,作为把握,便是要以主体的合目的性形式加诸对象、陶冶对象、消除对象的异己性,使之成为主体自身的从属。所以,从这一层次看,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具有同一性的,只不过,实践活动是对于对象的直接的实际的把握,而理论活动是对对象的间接象征性把握。而且,从根本上说,理论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深化和补充,亦即理论活动超越了实践活动的有限性和狭隘性,也正是这超越,对人类活动有重大意义,使得人类活动从根本上与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因为动物的活动是与自身的需要同一的,而人通过理论活动超越了这一点。〔21〕

所以,实践活动中目的自身的无限性和活动本身的有限性是它所无法克服的巨大矛盾;理论活动固然超越了实践的有限性而进入无限性,但这种无限性是非主体性的无限性,它并不指向人类最高目的的实现,而是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解释为本质特征的,这里就因而出现了人类活动的无限目的性与理论活动的游离于这一目的之外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召唤着一种既能超越实践活动的狭隘和直接性,又能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的人类活动,审美活动因此应运而生。

这样,审美活动不仅是对外部自然对立性的否定,而且担负起了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所不能完成的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在此意义上,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从而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虽然这种实现是象征性的实现。但通过这样一种主观的实现,审美活动使人在有限的实践活动、非主体的理论活动中未得到发展的能力得以象征性的地发展,使人的完整性在实践和理论中的被局限得以补偿,这也正是审美活动的意义所在。

人的发展亦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按马克思所常使用的概念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等等。概言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感觉的解放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独特个性的发展。对它们,审美活动具有本质性的品格。

如上面分析的,在实践活动中,人是在直接需要的驱使下进行活动的,在这里,人为一种单纯的“拥有感”所占据,人的感觉也就带有极大的狭隘和局限性;在理论活动中,则遵循客观必然性原则,主体的目的受到限制、情感因素也当然被排除在外。因而,这两种活动中的人是片面的、非完整的人。而在审美活动中,人既摆脱了实践活动的单纯占有感,又突破了理论活动对人的感觉和情感的局限。因而,人才可能以全面的感觉占有对象。在这里,人的活动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享有、拥有”,而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22〕审美活动的这种特征,集中地体现在非功利性上。

美的非功利性最早由中世纪的托马斯·阿昆那明确提出,后经康德作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提出〔23〕,一直被认为是审美的最主要特征之一。的确,审美总是和实用功利有距离的,利欲偏狭的心胸不可能进行审美活动,也不能获得审美享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24〕能不能从实用功利、直接生存需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能不能在其活动中倾注人的全部热情、灌注人的生命,是人的活动是否是自由活动以及人是否得以自由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也就是不为物欲所役,同时又保持开阔胸襟的人。对此,中国的老庄美学、魏晋玄学美学都是极好的注解,西方的审美态度理论也是极好的启示。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另一重要表现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因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5〕,“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也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26〕因此,审美活动对实践活动的超越,对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性的、象征性的解脱,已内含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同时,人的审美活动是全面的,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因而是超越了动物的片面生产的〔27〕,这样,就审美主体而言,他同自然、社会和人自己本身的关系超越了狭隘、片面而走向全面,并在其中不断完善自身,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

再者,审美活动是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审美活动就是个性化活动。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自明的。同样,它对实践活动的强调群体协调性、理论活动的客观性,都是一种超升。尤其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自然必然性的被扬弃,因而个性的劳动也就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展开,劳动充满了乐趣,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28〕

审美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在人的需要的领域得到最集中的展现,因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9〕,需要作为人的活动的动力,是人从事活动的直接原因和目的,满足什么样的需要,成了衡量活动的标尺。同时,人在什么需要的驱使下去从事活动,在活动中又要满足何种需要,也就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和人生境界。在人的需要的三个层次中,无疑只有发展需要的满足才是人的全面自由本性的实现,而这只能靠审美活动才能完成。前已说明,实践活动是在直接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是一种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因此,这种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活动,还不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态,仅仅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也还称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在理论活动中,由于主体的需要被客观必然性所压倒,人的需要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从根本上说,理论活动还是为实践活动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因此,理论活动还是主要受生存需要支配的。而审美活动则主要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发展需要是人要实现、提升自己的需要,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言之,它应包括人的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自然能力是人的全部能力的基础,主要有体力、智力、情感和意志能力,尤其是知、情、意的发展。而为了使人的自然能力得到发展,还必须有社会能力的发展作为保障。社会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能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摆脱狭隘性,以更开放的胸襟充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确证自己、实现自己,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于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0〕所以,发展需要的满足,就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发展需要,合乎人性的需要。

鉴于以上所述,审美盖出于对现实、对人的当下境遇的不满和抗争。它为人打开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被整个地提升了,他不仅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

因此,这里也就很明确了,审美活动乃是人生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它是人“应当如此”的生活,它通过对人与自然对立的否定和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有限性及理论活动的抽象性的超越,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发展,人也因而被整个地提升了。因此,追问人为什么需要审美和艺术,就如同追问人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一样。追问审美的职能,就是在对人应该如何生活、人应是什么的追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才可以充分地理解高尔基的名言“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也就是人的“诗意地栖居”。

本文于1996年6月21日收到。

注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2〕〔3〕〔4〕〔5〕〔6〕〔7〕〔8〕席勒:《美育书简》,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第六、五、六、十、廿七、七、十四和十五封信。

〔9〕〔10〕《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44、223页。

〔11〕〔12〕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137~138页。

〔13〕〔14〕〔15〕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0、108、71页。

〔16〕〔25〕〔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9、 295 、514页。

〔17〕〔21〕〔22〕〔24〕〔26〕〔2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3、50、77、80、72、5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926页。

〔23〕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第13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87页。

标签:;  ;  ;  ;  ;  ;  

审美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