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花园城市的秘密-赴新加坡学访感悟论文

探寻花园城市的秘密-赴新加坡学访感悟论文

探寻花园城市的秘密
——赴新加坡学访感悟

□庄泽林

素闻新加坡有花园城市的美誉。今年3至5月,根据工作安排,我有幸参加了赴新加坡学访。在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新加坡融洽的东西方文化、和谐的多种族关系、创新性的住房保障、高效廉洁的政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她优美的自然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校现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方面,除了课程门类和门数偏多、理论教学时数过多等外,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导向型课程体系”依然起着主导地位,而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尚未真正确立。因而,要破解此处难题,根本的途径是要冲破传统“精英教育”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改学科知识体系为专业教学体系,做到“面向实际”:即面向专业需要实际、面向教学需要实际、面向学生需要实际。

根据应力分布图的结果,在整个撬装式LNG气化站中,应力集中主要出现在加热器所在的部分。在设计之初所考虑的是将加热器置于BOG处理管系与LNG运输管系之间以节省分布空间,但由于两个部分的管线之间间隔狭小,在考虑了操作空间之后,加热器的进出管道就变得非常短,加上管道间还布置了阀门以及三通,这无疑增加了管道的受力,最终导致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出现。

在中国,正值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栗战书委员长出席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专家评估座谈会,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四川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用法律武器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生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在环保立法、环境治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何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保护美丽家园?如何用科技手段推进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思考,我在学习之余着重实地走访了颇具代表性的几个地方,试图探寻这座花园城市背后的发展秘密。

走访新加坡的代表性景观

新加坡是海岛小国,随着城市扩张、人口膨胀,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面临更大压力。面对淡水危机,新加坡的一个重要战略是通过蓄水池储备淡水资源,在不大的国土面积上,新加坡拥有约15个蓄水池。我用了两天时间仔细走遍了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麦里芝蓄水池(MacRitchie Reservoir)麦里芝蓄水池始建于1860年代,储存水量很丰富,它主要有三个水源:一是积贮雨水,新加坡已经建立了通达的水道网络,在商场、居民小区随处可见雨水收集设备,全岛2/3的国土被利用成为城市集水区,蓄水池把来自四面八方的雨水收集储存起来,经过净化后输往自来水厂;二是新加坡生产的“新生水”,也就是废水再循环,新加坡的净化废水技术很发达,自2000年建造了第一个试验性的再生水厂,每天生产1万立方米的再生水;三是从马来西亚购买的淡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柔佛州政府签订了长达100年的供水协议,每天可从柔佛河取水115万立方米,从马来西亚买来的淡水会先期注入到蓄水池。

新加坡是世界上仅有的保留大片原始热带雨林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个是巴西里约热内卢),这样的美名很大程度来自于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Bukit Timah Nature Reserve)。自然保护区距离市中心仅12公里,占地400亩,拥有500余种动物以及840余种开花植物。很少有人知道,自然保护区曾经有个大型奶牛场,专门为市民提供新鲜牛奶。更早的时候,这里还是个养猪场。自然保护区的巨大变化,得益于1990年新加坡颁布了国家公园法,成立了国家公园委员会,通过专门立法及法定机构来保护管理自然生态区。2009年,原址经过改造修复建立了奶牛牧场自然公园,让人们记住环境沧桑的历史,主动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珍惜美丽的生态环境。

成熟的循环经济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夜幕来临时,我来到位于海滨公园的“超级大树”(SuperTree),观赏她美轮美奂的灯光秀。公园里大约有18棵超级大树,每棵大树的高度从25米至50米不等。高耸的大树身上种满各种热带开花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每棵树就像一个垂直花园,伴随夜晚“灯光秀”,把游客带进了神奇的梦幻世界。其实,大树除了观赏功能外,一个很大的使用功能是雨水收集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作为旁边温室花园的温度调节通风系统。而其背后的更大秘密,就是树底下有一座生物质能源发电厂,超级大树其实就是发电厂垃圾焚烧的“排气管”,垃圾焚烧后的气体经过严格过滤后对外排放。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有气体从大树的顶端排出。总的来说,整个海滨公园地区的城市设计与管理,充分运用了“海绵城市”的原理,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很多细节体现着能量的交换和资源的循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寻找新加坡环境治理的秘密

其实,使新加坡一尘不染的努力始于李光耀时代。上世纪50至60年代,那时的新加坡街道垃圾成堆,腐烂食物遍地,河流污染特别严重,是一个脏乱差的转口贸易城市。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1968年首次推出保持新加坡清洁运动(Keep Singapore Clean)。他本人亲力亲为,发现环境问题时会给部长或官员们写条子。他相信小事情也很重要,担心如果对较轻的违规行为不重视,民众就会“钻政府的空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运动敦促民众保持厕所、工厂和公交站等的清洁。1976年,“用你的双手”运动(Use Your Hands)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公务员在周末到学校、社区做卫生。1971年开始实行植树计划。1977年,推出“清洁河流”十年计划,李光耀宣布在10年内把昔日的污水沟变成垂钓休憩的场所。李光耀在推行清洁和绿色政策时,心中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包括制定和修改公共卫生等法律、将街头摊贩迁进小贩中心、建设符合标准的污水系统等。李光耀断定,一个更干净的城市将打造出更强大的经济。他说:“这些标准将让民众维持良好的公德心,能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为工业和旅游业更高的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这将有利于公众利益,最终也令每个人受益。”

新加坡公民环保意识很强,身体力行保护环境,已从以前依靠罚款的“被动约束”,转变为公民保护环境的“自觉习惯”。在新加坡大街或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吸烟等不文明现象基本销声匿迹,有时还会遇到政府举办或民间自发组织的捡垃圾活动。新加坡政府非常注重普及环保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在学校教育中,环保教育被列入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政府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境保护俱乐部,并鼓励在学校培养环境保护大使。在社会生活方面,政府鼓励人人参与环境保护,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把新生水厂、垃圾无害化填埋人工岛等环境工程作为环保教育基地,并要求相关机构组织员工、学生等进行参观,现场接受环保教育。目前新加坡政府还推出了“气候行动承诺”活动,号召民众和机构组织作出承诺,减少碳足迹。2018年1月以来,已收集到超过16万份承诺。同时,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举措,例如在公共场所内装置厨余垃圾处理器和使用可持续产品等;民间组织则自发成立了“新加坡气候行动联盟”,协助非政府组织及环保组织协调行动、分享资源。

具体来说,在环境保护上有几点启发:一是好的环境也是生产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生态优势随时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动力支持。特别在当前发展阶段,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良性双赢。二是法律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最强大武器。运动式治理是不断变化的,而法治能够提供恒久稳定的治理方式。科学化并操作性强的环保立法、严格的环保执法、公正有力的环保司法体系,恰是运用法治力量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三是科技是保护环境的最大法宝。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无限供给,能够创造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无限循环,解决资源稀缺与人们不断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环境科技创新与环境政策管理融合协同,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产生叠加效应。四是全民参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应成为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从点滴做起,在享受绿色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好履行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

感悟新加坡公民的环保努力

新加坡环保领域法律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特别强调源头管理、预防污染,要求所有建设工程、制造业和其他工程的开展必须依法取得许可,确保从事相关涉及环境问题的活动从开展那一刻起阻止新的任何污染。例如,预防污染首先从谨慎的土地利用规划着手,规范工业建设的选址,所有新的项目建设之前都要进行充分论证,须经过污化管制处的审查,评估其环境效应以及与邻近土地使用目的相容。工业废水法令规定对工业废水的排放进行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允许自行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者监测排水口防止污染,要求在生产废水排放口安装自动监测装置,超标排放时,闸门自动关闭,非国家环境局人员无法启动闸门。我与新加坡导游交流,问有没有企业偷偷把废水排到海、河里的现象,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样必定会受到重罚,没有企业敢冒这个风险。近年来,由于化工产业发展和柴油车辆增加导致二氧化硫和PM2.5浓度超标,新加坡政府决定逐步收紧车辆和燃油的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局从2012年8月起,每天3次公布PM2.5浓度。新加坡是东南亚首个每天公布PM2.5的国家。这两个月,我真实感受到了良好的空气质量,几乎没有遇到雾霾天气。

On graphs with equal total domination and connected domination numbers

经查阅资料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注重以立法的形式从源头上管理环境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包括国家环境局以及负责建筑和建造业的公共部门发布的各项规范。同时,这些法规不断地根据经营活动方式和保护环境的方法的演变而被审阅和修订。新加坡的法律属于英美法系,但在环保领域,成文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加坡环保法规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和管理法、公共环境卫生法、危险废物(控制出口、进口和传播)法、能源节约法案 2012年版、跨境烟霾污染法案2014年版、环境保护和管理(工厂周围噪音限制)法令、公共环境卫生(有毒工业废物)法令、环境保护和管理(施工场地噪音限制)法令、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业废水)法令和环境保护和管理(大气污染物)法令等。

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独立建国54周年,经过环境综合整治等不懈努力,新加坡人建设了一座世界公认的宜居城市。在两个月的学习考察中,我发现她赢得花园城市的美誉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经过新加坡举国上下长期探索、不断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隐藏在花园城市的背后秘密,就在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不断探索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良性循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对中国环境治理的借鉴

1.1 研究对象 45~50岁广西百色山区偏僻村寨祖辈3代以上父母双亲均为壮族绝经妇女379例,没有内脏器官(心、肝、肺、肾和脾等)疾病,没有内分泌疾病和妇产科疾患,也没有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以雌激素受体-β的Rsa I酶切和Alu I酶切所得等位基因型:RR、Rr、rr、r、R和AA、Aa、aa、a、A进行分组。

新加坡环境治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对环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执法的严格程度举世闻名。在新加坡的折扣店和旅游纪念品商店,会出售印有“Singapore:A fine city”(此处fine是双关语,fine既有美好的意思,也有罚款的意思)字样的T恤,甚至列出可能会罚款的事项。这虽是老梗,但说得没错,新加坡有一个法治习惯,就是禁止任何被认为不良的行为,并对不良行为实施经济处罚,情况严重的给予重罚,甚至“轻罪重罚”。比如,任何企业和个人违反环境保护和管理法等法规和规定,都视为犯罪,环保部门有权根据违法的严重程度对责任人处以2万至10万新元的罚款,逮捕责任人并处以1年以内监禁,或逮捕责任人并提起诉讼。在新加坡,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花折木、信手涂鸦等违规者必会收到罚单,如果不按时交纳罚款,还会受到法院的传讯。对破坏公共环境者,法律规定让违犯者穿上印有“垃圾虫”字样的黄色夹克打扫马路,使受罚者产生不敢再犯的畏惧心理。同时,新加坡还有让世人惊悚的独有肉体刑罚——鞭刑,鞭刑可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上的涂鸦行为。1993年美国学生迈克菲因在新加坡乱涂鸦被判鞭刑,美国总统亲自出面为他求情也无济于事。这两个月我坐地铁出行时,没有发现一个人在地铁上喝饮料、吃东西等,因为法律规定在地铁上饮食,会被罚款500新币;地铁上乞讨、兜售商品等,罚款1000新币。我在商店也买不到口香糖,因为新加坡禁售口香糖,违者会被罚款,严重的可能会被逮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多次提到新加坡,他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他强调“中国愿同新加坡一道,愿同周边国家一道,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开创全方位合作新局面,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结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环保立法和监督工作,我们可以考虑加强与新加坡在环保立法、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交流,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2017年,《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共推出“10万+”文章350篇,日均发布一篇“10万+”,每天推送2-3次,推文原创率60%,产经媒体微信传播指数排名第一。与综合性媒体相比,行业媒体在规模和体量上不占优势,但可以利用其用户固定、内容针对强等优势,深挖读者需求,在策划和内容等方面突出专业优势。

坚持立法先行,加快构建最严密的环保法规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环境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法规,织密立体管控的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碧水蓝天,以高质量立法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厉行法治,增强依法治污意识,将“最严格”的要求落实到监督法律实施等各项工作中。加强法律巡视,全面落实环保法律的各项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推动和刚性约束作用,既坚决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又通过法律引领改革进程、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美丽环境。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亿万群众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凝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

标签:;  ;  ;  

探寻花园城市的秘密-赴新加坡学访感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