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分析

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分析

潘斯斯[1]2008年在《高速铁路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高速铁路是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速度的提高又对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铁路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满足列车高速运行时,无线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但是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由于高速移动和复杂的地形条件,无线信道的性能发生急剧的变化,多径效应和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使信号产生衰落。由于我国铁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正面临着GSM-R和TETRA系统两种选择,因此,本文主要从电波传播的角度,对GSM-R和TETRA两种制式进行比较,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论证了未来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结构与技术体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的介绍并比较了GSM-R和TETRA系统的特性和各自的优势,包括系统结构、射频性能、经济因素、实际应用等方面。然后介绍了电波传播的理论和模型,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建立了高速铁路移动信道模型。利用正弦波叠加法仿真得到了高斯过程,研究了速度参数对高斯过程和莱斯衰落的影响,分析了衰落信道的统计特性—衰落频度、衰落宽度、衰落深度与速度的关系,为后面的误码率分析作了铺垫。误码率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利用Matlab7.0/Simulink仿真软件的模块,建立高速铁路的传播模型,对一般无线传输制式、GSM-R、TETRA三种情况下的误码率和影响误码率的因素进行仿真研究。主要利用了单模块独立仿真法和多模块综合信道仿真法进行建模,基于每种制式自身的调制原理—BFSK调制、GMSK调制、π/4DQPSK调制,使信源发送的信号分别通过高斯白噪声信道、多径瑞利衰落信道、莱斯衰落信道和多模块综合仿真信道,得不同情况下的误码率曲线。并且还研究了在列车高速运动的时速度的变化对误码率的影响,得出了速度的提高对误码性能影响不大的结论。同时,对信噪比、信号发送速率、BT值等对系统性能有影响的几个因素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对比发现,GSM-R的抗噪声性能好,而TETRA的抗多径性能很好,由于高速铁路是多径效应比较严重的无线传输环境,因此TETRA很适合在高速铁路信道环境中使用。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无线传输误码性能的方法。

赵庆安[2]2000年在《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分析》文中提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陆地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将无线电波从发射、 传播至接收的具体过程模式化,针对高速铁路的地理和人为环境,把不同的地域地貌特 征、近区移动接收环境中的电波传播共性参数化,提出了高速铁路移动环境下的电波传 播模型的设想。重点放在模型参数的合理化,并和实际移动环境情况有机结合。最终描 述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的无线衰落信道,并讨论了模型在衰落特性分析和误码率分析中的 应用。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电波传播高速移动台动态接收模型。在综合分析和讨论的基 础上,初步确定了模型结构,定义了重要的参数并指明其各自的实际物理意义。分析了 高速铁路的客观环境和机车台高速移动的特点。从模型的实用生存性出发,把天线方向 图参数、地形分类参数、基站和移动台距离参数、接收机灵敏度指标参数与多径模型的 径数参数、时延参数、衰减系数等融合在一起考虑,即将电波传播中的慢衰落和快衰落 同时考虑。并以此为基础从无线传播系统的角度讨论了电波多径传播、接收电波各个参数的统计特性、以及衰落信道特性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在一定客观环境条件下,深入研究和分析高速移动体接收电波的各个参变量的随机性和必然性。根据随机过程的基本理论,采用射线追踪法,从电波散射和绕射原理,推导出高速移动台无线通信多径传播的径数、入射角、散(绕)射次数和衰减系数、多径传播路程和时延等的概率分布。同时本文指出在高速铁路环境下与普通意义上的陆地移动通信(城市、郊区)的电波统计特性的不同之处。 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数值仿真。通过调整模型的参数,模拟多径传播环境,进行了初步的仿真,并得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在理论分析应用中,本文模型可以分析衰落信道的多径失真、独立误码率和突发误码率。 仿真分析了多路径信号的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信道呈现瑞利衰落或莱斯衰落是有一定条件的。在大多数路段或移动时间里,信道并不明显的呈现瑞利衰落或莱斯衰落;同时,衰落信号是否服从莱斯分布,不是取决于是否存在直射波,而是取决于最大入射波的幅度与所有散射波的均方根之比、散射波之间的相对幅值以及最大入射波的概率生存时间等因素。接着,针对衰落信道条件下接收电波的一些特性,如衰落率,时延散布等做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并得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 理论分析和已有的测量结果表明本模型在高速铁路无线通信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牛运杰[3]2010年在《高速铁路移动环境下信道仿真与同步算法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高速铁路成为我国运输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高速铁路发展的同时,研究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问题。为了研究适合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信道估计等通信技术,建立与高速铁路环境相关的无线信道模型是必须的。本文根据高速铁路地理环境,在研究电波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电波传播过程中各参数的统计特性,并且根据各参数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对信号的影响,建立了高速铁路的信道模型,该信道模型是由不同时延下的不可分辨的空间径组合而成,该信道模型就是在常用信道仿真方法Jakes信道仿真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对该信道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高速多载波传输技术,OFDM通信方案已经广泛应用在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步问题是OFDM系统的难点和热点,在高速铁路环境下,更容易引起多普勒频移,破坏子载波间正交性,本文为了解决同步问题对系统的影响,采用了一种数据辅助的同步算法实现同步偏差的估计,该算法是用一个导频符号同时实现定时和频偏估计。通过仿真分析,该算法在OFDM系统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何睿斯[4]2015年在《车载网络复杂场景下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文中认为车载无线通信以陆地移动车体作为通信终端的承载体,通过无线网络的信号传递实现面向用户安全与服务业务的实时信息交互。广义范畴的车载通信包括铁路交通与公路交通两个领域。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未来基于铁路与公路运输相融合的复合式交通运输将成为提升运输效率、保障运营安全的重要手段。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离不开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支撑,而无线网络的设计则需立足于对典型车载环境下无线信道的深入研究。物理无线信道作为通信发生的媒介,其特性极大地影响着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在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中,需要用信道模型对复杂的车载传播信道加以描述。尽管人们已经对车载信道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仍然存在下述局限:1)从场景分类上看,现阶段的研究受到测试条件的限制,仅涵盖了一部分车载传播场景。既无法满足人们对车载场景中电波传播认知的需求,亦不足以为系统设计者提供所需的信道模型。2)从科学研究上看,现阶段车载无线信道的研究无法准确揭示相关场景下电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对于移动场景下信道非平稳特征的准确定义、时变信道的深衰落特性、以及动态信道建模的基础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有研究在科学层面的局限性将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隐患。3)从应用需求上看,现阶段车载信道模型无法满足系统设计中链路预算、性能仿真及验证的需求。既有模型不仅无法涵盖典型的车载传播环境,也无法准确地反映车载信道的时变特性。这极大地降低了系统性能仿真的准确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高速铁路和公路车对车环境中开展了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并建立了信道模型以服务于车载网络设计。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高速铁路传播场景复杂的特点提出了简单可行的传播场景分类标准。结合方向性基站天线传播区域断点估计及增益校验方案,建立了高速铁路大尺度传播模型库,包含路径损耗预测模型、阴影衰落统计分布模型、以及阴影衰落相关性模型。所提出的模型为系统链路预算提供了依据。2)针对高速铁路时变信道快衰落的特点,研究了高架桥和路堑场景两类典型场景下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探讨特色环境结构对无线信道多径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距离及场景结构的时变信道分布参数的分段线性预测模型。所提出的模型有助于揭示高速铁路环境下快衰落信道的特征。3)针对公路车对车无线信道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 NLOS)复杂传播场景研究不足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大型车体遮挡以及交叉路两类NLOS场景。提出了大型车体遮挡场景下基于双距离衰减因子的路径损耗预测模型,并基于信道角度域多径分布特性探讨了交叉路道路弯曲以及路边障碍物的屏障效应。4)基于相关矩阵理论提出了时变信道广义平稳区间的估计方法。利用空-时-频功率谱联合估计,揭示了公路车对车信道非平稳特性的本质:即多径信号的随机生灭过程。提出了基于多径距离理论的多径萃取与动态跟踪法则,并建立了车对车场景下动态宽带方向性信道模型,促进了动态信道建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综上所述,本文围绕高速铁路和公路车对车场景下的无线信道开展研究,分别为高速铁路及车对车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电波传播预测工具,弥补了车载网络复杂场景下信道建模的研究不足,丰富了相关场景下的信道建模理论。

张晓燕[5]2013年在《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摘要:为了满足高速列车的高安全和高可靠性,势必要对影响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大脑指挥中心-列控系统进行研究。列控信号是在列控系统中传输的控制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信息。高速铁路列控信号是通过无线信道传输的,而能描述列控信号传输信道的莫过于信道的传播特性。因此对高速铁路列控信号传输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是亟待进行的,也是保证高速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第一章在全面总结有关电波传播特性的测量方法、仿真建模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炼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则概述了我国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和列控信号,分析了影响高速铁路列控信号传播特性的主要因素:高速运行、巨大的金属列车体、弓网离线放电脉冲、车顶上的多天线、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和其他高速铁路特有的设备设施等对高速铁路列控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这些主要因素正是导致高铁列控信道的研究无法全盘借鉴其他已有移动信道传播特性的根本原因,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给出了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大尺度和小尺度衰落特性。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影响高速铁路列控信号传播特性的特有因素之一-高速运行的金属列车体。最后,第六章是在前述章节的基础上结合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实际传播环境参数,建立适用于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传播信道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传播特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经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三线损耗模型,实测数据很好地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给出了一些工程建设方面的建议。(第三章)(2)分析了直射、车顶和地面反射的多普勒频移,以及多普勒效应对高速铁路列控信号误码率的影响,给出了基站选址等工程建设方面的建议。(第四章)(3)对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小尺度衰落特性进行了实测。得到了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时延和多径特性还有Rice因子和信道相关性等内容。(第四章)(4)分析了高速列车体上产生的二次辐射场对列控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该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是空白。(第五章)(5)根据高铁的实际传播环境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传播信道仿真模型。(第六章)(6)分析了所建传播模型的衰落特性,这正好弥补了由于测量设备和其他行政方面的制约导致列控信号快衰落特性实测数据不足的遗憾。(第六章)论文中的实测数据、推导与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可为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设计、天线类型和布局、基站的选址和其他通信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全文共7章,图幅72,表12个,参考文献136篇。

金锐[6]2012年在《电波传播特性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产品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涉及民生、民用的无线通信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社交活动。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无线产品的不断涌现,使得无线传输质量称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无线通信中电磁波的长距离传播机制对移动通信和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电磁波的传播除了本身电磁波的特性外,环境因素也会对电磁波的特性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基础,从波动方程出发,经过缜密推导,研究总结了抛物方程的近似过程,并利用傅里叶算法求解了抛物方程的数值解,预测了电波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下的场特性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复杂地形对于电磁波特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种高速铁路的通信系统(GSM—R和TETRA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两个通信系统在高速情况下的误码率特性。高速铁路的通信系统相对于传统的通信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列车与基站的高速相对运动,难点在于高速通信信道的分析。在对于通信信道的仿真过程中,利用等距法仿真实现了确定性高斯过程,分析了高速运动对于信号的影响,从而根据确定性高斯过程的特性,构建了莱斯、瑞利和多径过程。在误码率的计算过程中,本文独创的根据空间场强的分布情况,利用抛物方程法首先对空间场强进行计算,由此得出空间任一点的信号信噪比。根据信号信噪比与误码率的关系,得出了空间的误码率分布情况。在对GSM—R和TETRA系统信号误码率进行分析时,根据本文构建的信道,分别对两种系统信号进行了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不同信号频率的误码率计算,分析得出了车速与信号频率对于误码率的影响。本文估算了基于SPE的传播模型与Hata模型的信号损耗误差,分析了确定性高斯随机过程对于高速信号的影响,利用数学方法实现了莱斯、瑞利等多信道,并根据SPE传播模型估算了空间任一点处的信噪比,从而得出空间信号误码率与传播距离和海拔的关系。对GSM-R和TETRA通信系统信号进行了多信道的误码率分析,给出了GSM-R和TETRA通信系统信号的误码率与车速、信号频率的特性。

魏宏[7]2011年在《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与越区切换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铁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环境中无线电波传播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GSM-R无线通信系统作为铁路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为列车提供无线通信和控制信息传输。因此,GSM-R网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运行。高速铁路电波场景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模型,建立适合高速铁路特殊场景的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可为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规划、频率规划和干扰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高速铁路环境下的实测接收功率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建立了高速铁路多种场景下的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越区切换性能是衡量无线网络整体性能的关键。GSM-R网络的越区切换过程为硬切换,切换过程中会有短暂的通信中断。如果越区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发生乒乓切换现象。乒乓切换不仅占用系统资源,而且由于切换过程中的通信中断,会导致传输误码,也有可能引发掉话现象。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利用实验室高速铁路GSM-R半实物仿真系统,对不同速度、阴影衰落标准差等条件下的越区切换进行了仿真测试;提出了小区切换参数设置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测试验证。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建立了天线模型,并基于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网络安装的基站发射天线,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得出不同接收点的发射天线增益。二、在划分高速铁路传播场景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速铁路高架桥、路堑和开阔地场景下的电波传播大尺度路径损耗特性;建立了高架桥和开阔地环境下基于HATA开阔地模型的校正模型;分析了不同场景下的阴影衰落分布特性,并对其自相关特性进行了统计建模。三、提出了高速铁路环境下地貌损耗的计算方法,并以一段高速铁路环境的地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和计算,给出了高速铁路地貌损耗的参考值。四、通过高速铁路半实物仿真系统,分析了不同速度、越区切换容限和防回切保护时间对乒乓切换概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依据本小区阴影衰落标准差设定越区切换容限,依据列车速度静态和动态设定防回切保护时间的越区切换优化方案。

关捷[8]2014年在《高速铁路环境下GSM-R场强覆盖预测研究》文中认为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Railway,全球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作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高速铁路下,为保证轨道的平直性,高架桥、路堑和隧道等特殊的工程结构被大量应用在高铁线路建设中。在这些环境(工程结构)下,GSM-R电波衰落特性与具体的工程结构参数密切相关,因而传统GSM-R场强覆盖特性研究中简单的将电波传播环境分为大中小城市、郊区和开阔地的划分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再适用。论文在广泛借鉴现有GSM-R场强覆盖特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基于“郑西线”高架桥、路堑等环境下的场强覆盖实测数据,分析工程结构参数与场强覆盖特性关系,详细探讨了高架桥环境以及路堑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大、小尺度特性建模方法。在针对高架桥环境下场强覆盖特性的研究中,主要关注高架桥高度、接收天线与基站的相对高度两个参数对场强覆盖特性的影响;在针对路堑环境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堑顶宽度、堑底宽度以及路堑深度3个参数对路堑环境下场强覆盖特性的影响。在对高架桥、路堑环境的大尺度衰落特性的研究中,论文以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为基础,得到了以高架桥、路堑工程结构为参数的路径损耗模型;对两种环境下电平通过率、平均衰落持续时间、信道包络统计特性和莱斯因子等小尺度特性的研究表明,无论高架桥环境还是路堑环境,小尺度衰落均服从莱斯分布,且莱斯因子可以表示为关于工程结构参数的函数。研究还表明,高架桥环境下,当周围建筑物高度高于高架桥时,建筑物对场强覆盖特性的影响显著,而高架桥参数的影响不明显;路堑环境下,周围环境对场强覆盖特性的影响较小,且堑顶、堑底宽度大的路堑电波传播衰落较小。论文最后在详细研究场强覆盖特性与工程结构参数的基础上,以LabWindows为平台,开发了高速铁路环境下场强覆盖特性预测软件包,为GSM-R网络规划和设计等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逯静辉[9]2013年在《高速铁路无线信道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京广高铁的全线开通,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9339公里,高速铁路网已初步形成。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已经达到300km/h以上。列车的高速运行给高速铁路网的运行控制带来了许多挑战。列车控制信息的传送需要高度可靠和高度安全的移动通信系统。因此,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对于服务质量包括呼叫建立时间、端到端传输时延、越区切换时间、连接丢失概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信道特性的研究一直在无线通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速铁路的传播场景与公众移动通信场景差别较大,且列车的高速移动会导致无线信道呈现快速变化特征。为此,对高速铁路典型场景进行信道测试和建模对于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和性能改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高速铁路场景的大量信道测试为基础,结合电波传播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高速铁路场景的大尺度传播特性、小尺度衰落包络特性和小尺度衰落二阶统计特性。所研究的传播场景包括高架桥场景、路堑场景以及高架桥和路堑混合场景。论文不仅给出了路径损耗指数、阴影衰落标准差、莱斯因子、电平通过率、平均衰落持续时间等信道参数,更重点分析了各种场景的结构参数对这些信道参数的影响。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高速铁路典型场景的路径损耗,并分析了场景的结构参数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对于高架桥场景,分析了高架桥高度、基站天线相对高度、周边环境对高架桥场景路径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径损耗指数随高架桥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基站天线相对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周边环境有较多散射体的高架桥会具有较大的路径损耗指数。对于路堑场景,论文新定义了边坡等效高度,用于反映整段路堑边坡高度的平均效果,并指出路径损耗指数基本符合随路堑边坡等效高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此外,论文还提出了路堑场景横跨桥的简化几何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估计横跨桥造成的信号平均功率突然衰减的位置,并指出横跨桥产生的信号的突然衰减大约可达5-13dB。提出的模型可用于设计算术平均窗口、切换门限等切换参数,对于提高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了高速铁路典型场景的小尺度包络分布模型,并分析了莱斯因子随距离的变化特性。论文首先引入K-S (Kolmogorov-Smirnov)拟合优度检验方法,确定了描述高速铁路场景小尺度包络分布特性的最佳分布模型,即莱斯分布和Nakagami分布。该方法比通常的画图比较方法更为快速和准确。随后针对高架桥场景,论文提出了以500m为界的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莱斯因子随距离的变化特性。针对路堑场景,提出了三段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莱斯因子随距离的变化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路堑边坡高度对莱斯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莱斯因子会随路堑边坡高度的减小而增大。针对高架桥和路堑混合场景,论文重点分析了莱斯因子在先高架桥后路堑场景和先路堑后高架桥场景下随距离的变化特性的异同。结果显示,先高架桥后路堑场景的莱斯因子随距离逐渐减小,而先路堑后高架桥场景的莱斯因子随距离逐渐增大。3)研究了高速铁路典型场景的小尺度衰落二阶统计特性。论文首先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与列车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平通过率随列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随列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论文随后将高架桥和路堑场景的实测二阶统计特性结果与常用理论模型的二阶统计特性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测的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均与莱斯模型的预测结果最为匹配。最后,论文给出了高架桥和路堑两个场景归一化的二阶统计特性结果。该结果对于交织器和纠错码的最优设计以及马尔可夫信道模型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辉[10]2005年在《高速铁路环境下多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多径环境下宽带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将随机过程理论与无线通信原理相结合对电波的入射角、多径径数分布、多径传播反散射次数分布、多径传播路程差和时延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仿真和讨论,重点分析了瞬时径数分布与运动过程中径数动态变化的特点,指出其分别服从泊松分布和有限状态的生灭过程,并进行了较严格的推导,提出泊松分布的均值与有限状态的生灭过程的均值相等,泊松分布的参数与有限状态的生灭过程的径数出现率相等的假设,实现了对运动过程中接收电波径数的动态仿真。对基带等效冲激响应的大量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径数动态分布方法是可行性。研究结论如下: ①有限状态生灭过程的径数分布概率,在其均值附近,介于泊松分布与实测值之间,大于泊松分布的概率; ②随着机车台不断远离基站,平均时延和均方时延趋于一致: ③在近区和中区,离散时延功率谱近似于指数分布,在远区,没直射波的条件下,离散时延功率谱近似于均匀分布; ④多普勒效应对信号的影响在相对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入射角中方位角和仰角的联合分布; ⑤在每一采样段内,瞬时相对功率谱保持不变,若采样段长度小于采样距离,径数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对通信性能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 ⑥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径数变化时间间隔缩短,方位角与机车台运动方向接近一致或相反的入射波将作用较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高速铁路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 潘斯斯.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 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分析[D]. 赵庆安.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0

[3]. 高速铁路移动环境下信道仿真与同步算法仿真研究[D]. 牛运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4]. 车载网络复杂场景下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D]. 何睿斯.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5]. 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 张晓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6]. 电波传播特性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影响[D]. 金锐.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 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与越区切换优化研究[D]. 魏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8]. 高速铁路环境下GSM-R场强覆盖预测研究[D]. 关捷. 兰州交通大学. 2014

[9]. 高速铁路无线信道特性研究[D]. 逯静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10]. 高速铁路环境下多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 杨辉. 西安科技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