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北京大学“21世纪哲学创新暨庆祝黄楠森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大学论文,华诞论文,之路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楠森教授是当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哲学教育家。2001年11月29 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21世纪 哲学创新暨庆祝黄楠森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编 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党校、复旦大 学、山西大学、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报社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150余 人参加了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中 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等致辞。朱开轩、彭佩云等领导同志发来 贺信。
一、黄楠森教授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黄楠森教授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研 究与教学中取得了重要成绩。黄楠森教授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 究,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列宁《哲学笔记》和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积20 年心血写成《<哲学笔记>注释》一书,为列宁《哲学笔记》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70年代到80年代,黄楠森教授先后主编了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主编,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些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并多次被北京大学、北 京市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7年获“五个一”工程 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基础上,黄楠森教授对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 系进行了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板块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元结构和马克 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等重要问题上,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如何理解和阐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80年代,黄楠森教授就积极倡导这方面的研究。同时,黄楠森教授还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型文化观进行了探索,就如何认识文化的本质、如何总结文化建设上的得失和如何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诸多论述。他主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研究》一书获得2000年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黄楠森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绩。80年代初 ,他组织发起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与人”学术研讨会,组织出版了《人学辞典》。1991年组 建了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并担任该研究中心主任;此后又成立了“中国人学研究会”。 黄楠森教授还配合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积极开展人权问题的研究,主编了《西方人权学说 》,担任中国人权学会常务理事。
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是:21世纪中国哲学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围绕 这个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百家争鸣式的讨论。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1.完善体系说。以黄楠森、陈先达、庄福龄为主要代表。黄楠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 一个科学体系,但不够完整,不够严密。因此,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21世纪马克 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能根本否定, 而应该抱一种坚持和发展的态度;第二,现有的体系也有其局限性,缺陷大致有三:一是内 容上有许多空白,或者说薄弱环节,如人的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等;二是它没有充 分吸收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新内容;三是现有的体系 自身也没有能充分贯彻它原来提出的建构体系的原则,许多问题没有讲清楚。新体系应由世 界观、历史观、意识论三部分组成。
陈先达指出:以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为理由, 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能成立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联共布党史中的一章,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处于社会主义时代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走。在坚持这个基本方 向的前提下,应该使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更为绚丽多彩。
庄福龄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离不开三大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同全球化的关系 ;二是马克思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旗 帜必须鲜明,理论阵地必须由马克思主义占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还要继续推进 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2.回归发展说。以赵家祥、杨耕、衣俊卿为主要代表。赵家祥指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必须坚持“回归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的统一”。
杨耕指出: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前提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 发展,但马克思的“文本”并非确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体认马克 思“文本”的时代精神。
衣俊卿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重建马克思学说,发挥其内在本质精神和强大生命 力。应当依据以下原则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第一,不应固守马克思思想的“表层”,即 他关于具体历史事件的具体结论、关于具体历史进程的预见、具体的革命措施、实践设想等 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理论结论;第二,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中层”,即以经典唯物史观为表现 形态的社会历史理论,不能孤立地、僵化地坚持,而应该揭示这些理论背后被隐藏、遗漏、 遮蔽的深层理论精神,重新限定社会历史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内涵;第三,发掘马克思学说的 深层内涵,即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它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隐性的思想变为 显性的文化精神,并成为当代人的生存和社会运动的本质内涵。
3.时代主题说。以李德顺、许全兴、刘奔、丰子义、叶汝贤、崔自铎等人为代表。李德顺 指出:新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研究现实问题出发。展望21世纪的中国哲学,仅靠几 千年前形成的古代文明和儒家传统,或靠全盘西化,在文化上跟着别人走,显然都不行。惟 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包括建设以当代发展了的马 克思主义为灵魂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许全兴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 导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就要密切关注和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善于总结和概括当代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善于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
刘奔指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是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真正有洞察力的 哲学家是那些为真理敢于下地狱,勇于冲破学科间的屏障,善于从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争 论中,特别是经济学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中发现真正的哲学课题,敏锐地识别 各种哲学思潮及其实质的人。然而,当下有很多哲学原理研究者却对现实问题拒而远之,这 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公式化理解,往往和这种误解有密切联系 。
4.综合创新说。以赵敦华、刘放桐、王东为主要代表。赵敦华提出“大哲学”的观念,强 调比较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代中国哲学包括传统的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西方哲学。但是我国哲学界马、中、西三足鼎立、以邻为壑的状态是不正常的。未来的 世界哲学既不是西方哲学,也不是中国哲学,而是比较哲学,因为“大哲学”不仅是西方哲 学的出路,而且也是中国哲学的出路。
刘放桐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超越了近代哲学,具有当代意义。从批判和超 越以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特征、并已陷入困境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来说,从 建立一种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以适应现代社会 时代精神的新哲学思维方式来说,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类似之处。但 由于二者在阶级属性或理论形态上都存在着根本性区别,其各自的走向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点 。建构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交流和对话。
王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目标,其思想主潮既不是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也不是 保守主义儒学复旧论,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不应当是个别原理、个别范畴、个别提法的变化,而需要做出富于时代精神的大发展、大创 新,面向新世纪,创造新智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现代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