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张世兰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张世兰

张世兰 (富顺县赵化中学校 四川 自贡 643200)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2-017-02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建设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是增加知识含量、扩展精神文化的钥匙,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出了一种"对话"教学的方式,其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通过相关对话的建设,使课堂阅读教学更加灵活、轻松,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成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1.强调对话,设立学生对话平台

在开展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持有平等、公正的教学态度,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对话的机会,体现一定的民主性,激励学生积极发言、质疑以及创新,加强对话交流,设立一个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的对话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人格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以及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角色担当上实现相应的转换机制,也就是老师不仅是传道者,也是倾听者、学习者、朋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全面展开。老师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尊重其个体差异,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赞扬,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话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情感与认知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开展对话教学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成为教学的"听众",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对话教学过程当中。比如,在班级内开展"阳光阅读"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谈谈喜欢的原因以及阅读之后的感觉等。或者在早自习的时候,每天抽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展开一个小型的演讲,也可以讲成语故事。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让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2.开展文本对话,形成动态教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还是教学活动展开的组织者以及促进者。在开展学生与文本对话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做到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在确保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与高效的基础上,老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反思,考虑在此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收获,进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发挥学生的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以及相应的艺术表达手法。在完成全文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文章的主题内容是什么?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之后得出相应的结果,了解文章艺术表达手法,同时对景物描写、文章风格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之后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存在的一些经典语句,对其进行欣赏、品鉴,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进而促进阅读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就读后感进行交流,在其他学生发言的时候,认真听讲,之后给予一定的点评、补充以及纠正等。此时,老师担当的就是倾听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赞赏。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老师进行最后总结,谈谈自身对文章的看法,让学生可以从中获益,得到一定的启发。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相应的对话活动,建立桥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老师在旁给予相应的指导、鼓励,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加强朗诵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文章的反复阅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并且悟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可以进行正确、流畅的阅读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可以体会出自己的情感特色,并且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要想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就要对其进行反复的阅读,这样才可以领会出自己的情感与见解,这样在与老师以及同学进行对话交流的时候,才具备一定的底气,更好的展现自身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开展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朗读教学的重视,认真指导学生的朗读过程,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可以达到"用心朗读、用心倾听、用心倾诉"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诵,进而在这种不断的朗诵中体会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在对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样反复朗诵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更好的了解文章写作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提,进而实现对话教学的目的,促进阅读教学的全面展开,提高教学效果。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逐渐落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教学观念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底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促进阅读教学的全面展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论文作者:张世兰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张世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